廊坊退休教师高文炳:八旬老人的“诗意人生”

来源:长城网 作者:孙泽恒 赵云 2016-01-07 13:22:00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高文炳老人。赵云 摄

高文炳老人。赵云 摄

  长城网廊坊11月4日讯(记者 孙泽恒 通讯员 赵云)一支笔杆,一首诗歌,一番求索,一片痴心。如果把诗歌比喻成浩瀚的海洋,高文炳就是乘风破浪的水手;如果把诗歌比喻成险峻的高山,那么他就是勇敢无畏的攀登者。如今,这位八旬老人则认为,自己更像诗歌中的苦行者,纵然双鬓斑白,但此生无悔。

  高文炳,1936年生于廊坊市大城县,中学高级教师。凭着多年来对诗歌的热爱,退休后15年中,他创作出版了12本共计六百多万字的学术著作和文学作品。其中,他编著了《中华诗国六大经典》,用优美的现代诗歌解析了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等中国古典诗词,成了受人追捧的诗歌经典。由于在教育方面的杰出贡献,他曾被河北省教委命名为“一代教育功臣”。

  执着的诗歌梦想

  1951年,高文炳考入了大城初级师范学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里坦(今位于大城县)任教师。在学校里,他心里一直有个想法:要考大学,当作家。1956年,为适应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大发展的需要,高文炳报名高考。白天,他给学生上课,晚上,他就自学。高考后,经过了漫长的等待,终于,他被保定速成专科学校录取。

  在保定学习期间,20岁的高文炳和诗歌再次邂逅,并对文学理论有了浓厚的兴趣。“我学的是中文,上学时,我白天在教室,晚上则在图书馆。不光中国古典诗词,‘五四运动’以来的诗歌我也喜欢,而那些被翻译成中文的外国诗歌我也读过。除了吃饭,我的生活费都用来买书。在书中,我读到了臧克家的诗《有的人》,这首诗在我一生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再加上鲁迅、矛盾、赵树理等人的作品,使我立志要当这样的人。”

  “蓝天像擦亮的一面镜子,远处白云淡抹红旗。一望无垠的麦穗梢上,轻轻飘散着成熟香气……”1957年,高文炳在《河北日报》上发表了第一首诗歌《麦田神话》。这首诗描写了穷苦的母亲为了不让儿子饿死,将其卖给了别人,母亲哭倒在田野中,化为麦田。高文炳说:“写这首诗的初衷,是希望读者不要忘记过去的苦难。”

  六百万字的著作

  1996年高文炳退休后,便回家安享晚年生活。1999年,他的老朋友几次劝他把曾经写的那本《唐诗三百首译注析》整理出版,但高文炳并没有上心。2000年春节过后,他来到大城县新华书店买书,发现了几个版本的《唐诗三百首译析》,这一下子引发了他重写书稿的兴趣。于是,他找出了《唐诗三百首译注析》的原始稿,开始写起。

  这时,大城一中的老师们得知此事,建议高文炳先写一本有助于高考的唐诗小册子。于是,高文炳从多本诗集中选出一百首律诗、绝句,集成《唐诗百首翻译赏析》。2001年春节,该书出版,很快被抢购一空。2001年秋,令高文炳执着了四十多年的《唐诗选译赏析365首》终于出版。

  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间,高文炳又出版了关于宋词、元曲的赏析。2011年,他又出版了集诗经、楚辞、汉魏六朝乐府、唐诗、唐宋词、元曲的《中华诗国六大经典》。此后至今,他又写了《我为大娘立块碑》、《诗林寻路》等多部著作,全部作品共计12本,计六百多万字。

  八旬老人再出发

  “四十杏坛称功臣,十五载文亦骄人。天降人才各有分,自能成就利世人。”这是高文炳今年创作的诗歌《八十自悟》,致敬他即将到来的80周岁。“从2000年至今,我度过了人生中最精彩的阶段。很多有老友问我,你这么大岁数了,还折腾这些干什么?我说,从我的诗论和诗集中,你可以看出来,写诗让我很快乐,这就是我最大的感悟。”

  在采访中,记者看到,高文炳老人的家里宽敞明亮,屋内飘着茶香,环顾四周,许多诗作挂在墙上,典雅别致。书房里,几百本书摆满了书柜,形成了一面“书墙”。如今,老人的晚年生活很充实,膝下儿孙满堂,其乐融融。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依然坚持看书,并写下心得体会,用于自己的新诗创作中,用他的话就是“把日子过成诗歌”。“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的最形象、动人的体现,它的力量比更深入骨髓,更能铸造人的灵魂,作为一名诗词爱好者,我会永远写下去!”高文炳说。

关键词:廊坊,高文炳,诗歌

责任编辑:纪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