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显“四个自信”的涅槃重生 唐山抗震40周年启示录
这座城市,遭受1976年大地震的劫难:一片废墟,满目疮痍,有人预言“将从地球上被抹去”;
这座城市,深切感受祖国大家庭的温暖: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这座城市,被一种梦想所激荡:灾难可以摧毁有形的物质,但摧不垮伟大的精神——百折不挠,奋发图强。 唐山40年,创造了迅速崛起的奇迹,是“中国力量”的充分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有力印证! 站在历史新的起点上,唐山正满怀自信奔向更加辉煌、更加美好的未来! 从救灾到重建见证制度自信:只有社会主义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 每一个劫后余生的唐山人,都有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亲人解放军的舍命相救,全国人民伸出的温暖双手。10万名重伤员转送到全国各地,得到及时救治;打赢震后防疫灭病的攻坚战,创造“大灾过后无大疫”奇迹;4204名地震孤儿有了新家,重新体会到父爱母爱;3817名地震截瘫伤员,得到精心治疗和护理…… 抗震纪念碑文主要撰写者戴连第说,碑文是有感而发。地震后,所有人都抱有一种坚定的信念:中央不会不管我们,解放军会来救我们的。于是他一气呵成:中国共产党英明伟大,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人民解放军忠贞可靠,自主命运之人民不可折服! 在中国生活了80多年的国际著名记者、作家爱泼斯坦,唐山地震10周年时曾撰文:“他们(唐山人)说:‘社会主义拯救了唐山。’从震后所取得的成绩看,这是一个完全符合事实的结论。在旧中国,能取得这些成就是难以想象的。” 从恢复到崛起昭示道路自信:改革开放为唐山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唐山市中心广场,抗震纪念碑高耸入云。这不仅是对抗击灾难的纪念,也是唐山重新站起的写照。 唐山的崛起,不仅仅体现在城市面貌上,更体现在经济发展上。 改革开放的春风,为这座满是伤痕的城市注入了生机和活力,震后的唐山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2015年,唐山市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总量继续保持全省首位。 唐山发展的道路,是中国发展道路的缩影。坚持和不断深化改革开放,是唐山建设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 从粗放发展到科学发展彰显理论自信:五大发展新理念让唐山更美好 历史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唐山又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一钢独大”的产业结构在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产能过剩、污染严重的伤痛。昔日的辉煌成为今日的负累,唐山怎么办? 2010年,是唐山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当年7月,习近平同志到唐山视察,提出努力把唐山建成东北亚地区经济合作的窗口城市、环渤海地区的新型工业化基地、首都经济圈的重要支点。 这为唐山描绘了美好蓝图和宏伟目标。而践行五大发展新理念,使唐山努力方向更加明确。 “五大发展理念使我们清晰地认识到,弃‘黑’转‘绿’是唐山的必由之路!唐山要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转型发展、产业换挡升级。”河北省委常委、唐山市委书记焦彦龙说。 一面去产能“做减法”,一面增加优质增量“做加法”。唐山还大力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弹指一挥间,40年岁月里,唐山实现了“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壮志豪言。 从知恩回报到爱党爱国诠释文化自信:抗震精神与时俱进薪火相传 比钢筋水泥更坚固的,是抗震精神的伟大力量! 在灾难面前所凝聚成的抗震精神,是唐山人民最终战胜地震灾害、重建家园的坚强力量,也形成了人类共有的宝贵精神财富。这种精神,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中孕育,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催化下形成。 如果说灾难无法避免,那么,英雄的唐山人民用40年的时间向世界宣告:一个民族所拥有的坚强意志和精神,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摧垮的。 如今在唐山,这种精神在薪火相传,源源不断地释放着强大的正能量,并且把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感恩之情,融入爱岗敬业、真诚待人、无私奉献的具体行动中。 据统计,唐山目前共有志愿者60余万人,其中注册志愿者45.8万余人。唐山,成为一座“留住雷锋的城市”。 40年来,抗震精神已经融入唐山人民的血液中,铸造进唐山这座城市的性格中,这是历史给予唐山的不灭印记,也是唐山人民的一笔宝贵财富。 灾难已经远去,但抗震精神却愈久弥坚。(参与记者:李俊义、高博、任丽颖)据新华社石家庄7月24日电 |
关键词:唐山,抗震,40周年,灾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