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七旬老人张久芝二十四年坚守床前照顾瘫患亲人
长城网廊坊10月17日讯(记者 孙泽恒 通讯员 武香君 陈辉 吴艳华)“时间,对于永清工业园区东桑园村村民张久芝来说意味着什么?是锅台上的一日三餐,是慢慢爬上鬓角的白发,是不分昼夜的守候。与其他人相比,她有的是时间,也最缺少时间。 记者来到张久芝家时,炕上躺着两个人,一个是她的小儿子、今年42岁的刘洪杰,他是高位截瘫患者,卧床24年;一个是她的老伴刘云清,患有脑梗塞,5年来生活不能自理。在生活中,张久芝把所有时间放在了他们身上,日夜相伴,不离不弃。 儿子工伤改变了她的命运 如果没有刘洪杰的工伤,张久芝以为,1992年以前的生活,她还可以接受。自从与刘云清结婚后,夫妻俩先后送两个小姑子出嫁,拉扯3个儿子和1个女儿长大成人,伺候公婆终老。老伴40岁得了脊椎管狭窄,干不了重活,家里的活计都是张久芝干的,她把家里所有的事都办得体体面面、圆圆满满。 转眼间,小儿子刘洪杰18岁了,意气风发的他拜师学瓦匠,规划起自己的人生。看到这里,张久芝终于松了一口气。但在那年的秋天,一切美好被小儿子的一场意外击碎了。 1992年9月的一天,刘洪杰跟着一个施工队在工地施工,由于工期紧张,他很少休息,累了就躺在脚手架上歇一会。下午3点多,一个工友叫醒了他,叫他挪一下不远处的闸板。闸板是一块木板,上面有一个电闸盒。当时,刘洪杰意识有些迷糊,他一下子摸到了闸盒的插座上,被强烈的电流从近5米高的脚手架上打了下来,瞬间失去意识。 受伤后,刘洪杰先被工友送往医院救治。“当时天刚黑,我正哄孙女玩。一个在针织厂上班的乡亲写了一张纸条给我,那时没有电话,全靠别人带口信。”张久芝回忆说。纸条上只写了一句话:老三摔坏了,你赶快到医院。 接到纸条后,张久芝立即赶去了医院。当晚,刘红杰清醒了,但医生发现,刘洪杰脖子以下竟然没有知觉。 住院期间,医生为刘洪杰的颈椎做了手术。但手术后,他的下半身没有知觉。眼看救治无望,刘洪杰又辗转来到北京进行治疗,最终,刘洪杰被确诊为高位截瘫。 治病期间,张久芝每天都给儿子喂饭、洗衣、翻身、按摩。为了省钱看病,一日三餐,她只吃最便宜的咸菜和馒头,连方便面都舍不得吃。一张病床挤不开娘俩,张久芝每晚就把病房里的4张凳子拼起来,躺在上面睡觉。半夜里,她有时一翻身就掉到地上。1993年初,因为没钱看病,张久芝母子俩只得回乡。 身材瘦弱的她抱了儿子10年 回家后,张久芝依旧不辞辛苦地照顾儿子,喂饭、洗衣、按摩、抱他晒太阳…… 这些工作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非常难,特别是抱着儿子从屋里走到院子里,这对于只有100多斤重的她来说不是一件容易事。何况这一抱就抱了10年。“那时我48岁,还能抱得动,现在我岁数大了,抱不了他了。当娘的,不管孩子什么样都心疼。”张久芝说。 24年来,刘洪杰一直没离开过炕,他个子高,张久芝就把一个小凳子摆在他头的位置,上面垫了一块木头,木头上放着枕头。为方便儿子拿东西,她找来一根木棍,这样儿子就可以自己拿遥控器、水杯等物品。如今,这个小棍已经被用了10年,被磨得十分光滑。 采访当天,天气已经降温,刘洪杰光着膀子,身上却盖了两床被。他说,由于长时间卧床,身体的各项机能越来越差,到现在,他的双手萎缩,双脚肿胀,脚后跟的皮肤溃烂,上半身怕热,下半身怕冷。“10年前,我开始吃中药调理身体,拿一次药就要花300元。这段时间,我没钱看病,只能硬挺着。”刘洪杰说,他现在有低保、残疾补助,但依然欠着债,这令他很难受。“我欠别人的一定要还。可现在,真是没有能力。这段时间,我心理压力很大,感觉自己比任何时候都委屈……” 张久芝是一个朴实的农村女人,她相信命运的安排,但却不愿意被命运压倒。然而,2011年,厄运再次降临,68岁的刘云清突发大面积脑梗,从此卧病在床。 “其实,他这个病老早就有先兆。”张久芝说。就在老伴发病半年前,他总是对她说:“我的手怎么不管事了?”但没过多久,他的手就又好了。第二年3月份,他们在院里剪羊毛,刘云清的手又不听使唤了。张久芝就让他回屋休息。午饭时,刘云清没有起床,张久芝发现老伴不对劲,急忙叫人把他送到了医院。一个月后,刘云清因脑梗彻底瘫痪了。 如今,疾病的折磨让刘云清的身体每况愈下,性格也越来越古怪。就在采访中,他不停地抓着张久芝的手,嘴里嘟囔着什么,有时刚刚躺下几秒钟,他就又让张久芝扶起来坐着,有时他紧皱眉头,表情很痛苦,张久芝就立即给他拍背,安慰说:“不碍事”。“他脾气大,脑子一会糊涂一会清醒。今年正月以来,他身体不大好,每天要输一瓶液。”张久芝说。 炕的一头是老伴,一头是儿子,几年来,张久芝没有睡过一宿完整的觉,父子俩的吃喝拉撒全都靠她。谈到这里,张久芝显得很为难说:“其他孩子都上有老下有小,有我照顾还不放心吗?他们都在农村,能有多少时间呢?作为老人,我得疼着点他们。” |
关键词:张久芝,照顾,瘫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