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他们】第20期:探访民间老艺人"小炉匠"李振川

来源: 长城网  房淑婧 孙向向 郭云民
2018-02-28 13:25:52
分享:

  长城网2月27日讯(记者 房淑婧 孙向向 通讯员 郭云民)早春二月的一天,我们从省会石家庄出发,驱车前往一百公里开外的冀州市吗头李镇西崔家寨村,去探访一位几十年走街串巷,以“锔锅锔碗锔大缸”耍手艺为生的民间艺人,87岁的“小炉匠”李振川老人。

87岁的"小炉匠"李振川老人。

  那天天气很给力,蓝天如洗、风和日丽。不到两小时,汽车已停到了西崔家寨村口。可巧的是,在村口遇到的第一个人,就是老艺人的儿子李迎秋,他热情的把我们迎到家里。李振川老人听说后,乐哈哈的迎上来,和我们握手,又是让座又要张罗着泡茶。

  当我们说明了来意,老人就滔滔不绝的介绍起来,他说我们这行俗称小炉匠,是把瓷器、陶器破裂的地方锔合在一起,这门手艺已有上千年历史。

 

李振川老人的工具箱。

  走街串巷时,肩上挑着一副担子,担子两头是两只有抽屉的木箱子,其中一只的下半部分是一个有着抽拉手柄的风箱,上半部分则是可以点火加热融化铜铁的器具和挂在扁担上的一面小铜锣和一枚小铁球,担子另一头的箱子则是几层抽屉,里面装着各种工具和铜铁之类金属的锔钉。

李振川老人打开工具箱,向大家展示手艺。

  遇到顾主,锔碗匠坐在小板凳上,膝盖上蒙一块厚布,先用小刷子把要锔的盆碗的裂纹处刷干净,然后把碴对好,用一根带钩的线绳,把钩挂在碗沿上,线绳从碗底绕几圈把坏碴固定住。接着拿出类似琴弓的“钻弓子”,在碗碴上钻出成对的小槽,再用砸扁的铜丝做成的锔子嵌入槽内固定住,外面抹上油灰就算补好了。干这种活最重要的是那根“无坚不摧”的杆钻,钻头是用金刚石做的,所以称为“金刚钻”,因此民间有"没有金钢钻,别揽瓷器活"的说法。

李振川老人向大家介绍不同的工具。

  说到他几十年游走四方靠手艺吃饭的苦乐生涯,老人随口说了一段顺口溜:“北京丰收北京去,南京丰收南京游,南北二京都不收,条河两岸过春秋”,意思是说,不论南京北京,那里丰收了,老百姓手头宽余了,才有生意做,那里都不行,就在家乡条河两岸的十里八乡找活干。

“开始干活儿喽!”

  经了解得知,李振川老人自幼家境贫寒,12岁开始拜师学艺。他的师付叫徐书庭,是蒿城刘章村人。学艺三年当中,跟着师付起早贪黑,走遍了周围的10几个村落,边干活边学手艺。学艺期满后,他就独自挑着工具,游走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饿了啃口馍,困了睡破庙,以微薄的收入维持生计。说到动心处,他还搬出了多年不用的工具箱,拿起一个破瓦盆,兴致勃勃的表演起了他当年的老营生。

熟练地操作起来。

  在和李振川老人的交谈当中,我们发现,他炯炯有神的眼睛加上高高翘起的红鼻头,给人平添了几分喜剧色彩。老人虽已87岁高龄,但动作敏捷、精神矍铄、幽默善谈,而且记忆力特强,他70多年前上小学时学过的文化课内容及音乐课的乐谱,都能一字不差的背诵出来。说话间,他拿出了自制的乐器,一个长约半米的铁杆,两端各系几个铜铃,舞动起来声音清脆悦耳,他说这叫打落子。他连唱带表演,给我们演唱了自已作词作曲的<<歌颂党的好领导>>,表达了他对中国共产党的崇敬和热爱。

李振川老人表演“打落子”。

  据村里人介绍,李振川年轻时就很受乡亲们喜爱,现在上了年纪,仍然是村里的红人,几年前,在他的带领和张罗下,组织起了老年秧歌队,至今仍活跃在乡间。村里的老人和孩子,都爱找他聊天,听他讲山南海北的经历和故事,听他说笑话,对村里人来讲这是一种放松和享受。

李振川老人摸着工具箱回味着曾经的故事

  李振川说,现在人们用不着锔锅锔碗锔大缸了,生话一天比一天好了,但从经济拮据时代走过来的人,都懂得惜物才能惜福的道理,勤俭节约是咱中国人的优良传统,这个永远不能丢。

                                                                                                         栏目策划:房淑婧 孙向向

                                                                                                         编    辑:孙向向

                                                                                                         特约摄影:郭云民

关键词:艺人,民间,他们责任编辑:陈美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