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全国两会

正月十五欢乐多 感受河北各地特色元宵节习俗

来源: 长城网 2018-03-02 18:32:59
作者:林墨 杨晓龙
分享:

  导语:今日是农历正月十五,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按中国民间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河北的民俗艺术丰富,节庆活动也总是精彩纷呈,简直是热闹到不行,小编这就带你感受一下河北各地的特色元宵节。

  元宵节之习俗

  吃元宵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由来已久。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北方“滚”元宵,南方“包”汤圆,皆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圆幸福,年年欢聚。

  闹花灯

图片来源于网络

  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不一而足。

  猜灯谜

图片来源于网络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舞狮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

  舞狮子,又称“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引狮,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踩高跷

图片来源于网络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踩高跷的人往往装扮戏曲折子,身着戏装,浓妆艳抹,且歌且舞。

  中国的情人节

图片来源于网络

  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元宵节之河北特色

  承德滦平抡花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抡花是河北省滦平县火斗山乡大店子村的传统民俗文化,属于民间花会中的一档,在大店子村历史久远。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康熙年间。清时村中梁氏世祖从山东迁移此地,开始学习研究抡花技艺,当时是为了预祝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免于火灾而祭祀“火神”。光阴荏苒,时代变迁,这一技艺薪火不绝,流传至今已有300多年。寄托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祈求。2014年11月,“抡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邯郸武安傩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武安傩戏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戏曲剧种。最早出现在夏商时期,距今已有3000年历史。最初以面具戏为主,逐步发展为傩戏、赛戏、队戏等十余种形式,且分布较广,全市各乡村几乎都有。近年来,武安市冶陶镇固义村演出的傩戏《捉黄鬼》和武安市邑城镇白府村《捉死鬼》,以其恢宏的气势,神秘的色彩,丰富的内容,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极大关注,改变了以往“长江以北无公认戏”的断言。

  邯郸苇子灯阵

图片来源于网络

  “苇子灯阵”是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民俗之一,是一种典型的群体民间娱乐活动,需要全村男女老少共同完成。作为苇子灯道具的苇秆是用竹竿或木杆制成的。灯架用苇秆或高粱秆插成,用彩纸装饰。灯的内外层均由绵纸和彩纸装饰,蜡烛用羊油特制。灯有二十四杆,象征农历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都明灯闪耀,风调雨顺。

  广平踩跷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广平踩跷,可谓是一道丰富的元宵节“大餐”。高跷在广平县已流传了几百年,其中以店西村最有名。踩高跷时,人们扮演的多是戏曲中的角色,像吕洞宾、何仙姑、红娘、济公、张生等。他们边演边唱,生动活泼,逗笑取乐。

  赞皇“拉碌碡”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图片来源于网络

  “拉碌碡”流传于赞皇县槐河两岸广大农村。它动作简练,风格古朴,是道具性数板加舞蹈的表演形式,是自娱性很强的广场艺术。“拉碌碡”由四男一女表演。四男中一名扮老翁,身担花篮,叫做“担花篮”;一扮公子,左手执扇,右手执鸟笼子,叫做“执鸟笼”;一扮武丑,左手执碌碡绳,右手甩大鞭,叫做“甩大鞭”;一扮丑,肩扛闯铃,叫做“扛闯铃”;一女扮彩旦,右手执彩巾,身拉碌碡,叫做“拉碌碡”。表演时各角色相互配合,并与观众交流嬉戏,呈现出一种轻快、活泼、风趣的气氛。

  张家口打树花

图片来源于网络

  打树花是河北省张家口蔚县暖泉镇的地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具有特色古老节日社火,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是用熔化的铁水泼洒到古城墙上,迸溅形成万朵火花,因犹如枝繁叶茂的树冠而称之为"树花",其壮观程度不亚于燃放烟花。

  后来,暖泉镇每逢元宵佳节期间“打树花”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打树花也作为一项古老技艺,成为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树花”是河北省张家口蔚县暖泉镇的地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井陉拉花

图片来源于网络

  井陉拉花类属北方秧歌。井陉拉花产生并流传于河北省井陉县境内,是一种当地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起源于明清,源远流长。井陉拉花源于民间节日、庙会、庆典、拜神之时的街头广场花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井陉拉花经过多次挖掘、整理、发展,享誉全国,名扬海外。井陉拉花有多种流派沿传,有关“拉花”称谓的传说很多。一说拉花是在拉运牡丹花过程中形成的舞蹈,故称“拉花”;又说“拉花”是在逃荒中形成的舞蹈,“拉花”即“拉荒”的谐音;还说因舞蹈中的女主角叫“拉花”而取名拉花。2006年5月20日,井陉拉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看了这么多精彩的民俗节目,是不是有些心动了呢?约上小伙伴一起走出去,错过这一次,又要再等一年了。长城新媒体集团祝您元宵节快乐,人月两团圆!

  (据人民网、新华网、燕赵晚报综合)

点击查看专题
点击查看专题

[ 关键词: 元宵节,河北,特色 ]
[责任编辑: 张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