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彦良代表。 记者 吴新光 摄
田永君代表。记者 吴新光 摄
长城网北京3月7日讯(记者 吴新光)3月7日中午,利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间隙,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石家庄铁道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彦良,以及全国人大代表、燕山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田永君。由于院士身份的缘故,这两位代表不约而同与记者聊起了创新的话题。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一个重点,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我感到非常振奋。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创新型国家制度来保障。”杜彦良代表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这是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和国家综合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并且要高标准、按照世界级水平进行建设。一个国家没有一大批国家研究中心做保障,就不可能建成创新型国家,不可能建成科技强国。此外,全面深化加强科技创新,需要一大批标志性的、推动社会发展的科技成果、科技项目。进入创新型国家、进入科技强国,没有一大批引领世界水平、代表先进水平、代表社会发展成果的科技项目,是不可想象的。要通过创新驱动,来推动社会的整体发展。”
杜彦良代表说,“我是从事轨道交通研究的,特别是参与了中国高速铁路的建设与发展,应该说我们国家高速铁路的建设,从自主研发到结合引进吸收世界先进技术,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创新,最后形成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发展到今天,我国高速铁路的建设规模、运营里程,再到运营速度都达到了世界第一,可以说从跟跑达到领跑水平,形成了世界品牌。通过高速铁路建设,我国形成了完整的自主品牌,以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动车组为例,缩短了城市之间的距离,减少了人们出行的时间,改变了人们的出行和工作方式。下一步我国将研发的轮轨400公里高铁,绝对是世界级水平,磁悬浮列车我们国家定的时速目标是600公里,这都需要一大批高新技术进行保障,从国家发展角度来说,必须进行创新驱动战略。”
田永君代表说,“一个国家,经济强,不代表真正强;只有科技强,走得更远,才代表真正强。五年来,我国科技水平发展非常快,在一些领域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我们国家正走向科技强国,作为一线科技工作者,更主要的还是要潜心做出原创性的科研成果。”
“基础研究,对一个国家、国民是重要的,能真正提高一个民族的科学素养,真正的兴趣也是从这里开始的,而不是一个短期行为。每一项研究也许并不能转化为生产力,也许10年20年后,一旦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将开启一个新时代。发展到今天,中国应该有实力也有能力在重大原创领域有更大的作为。”田永君代表说。
制约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瓶颈因素是什么?田永君代表认为,在于科学传统的建立上。什么叫科学传统?就是从小学生、中学生到大学生,是不是对自然科学感兴趣,这样才能有大的发明创造,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考核。科学研究工作是一种创造,但是真正的科学研究,应该形成一种独特的思维,总之跟我们正常人的思维是不一样的。
杜彦良代表则认为,最重要的制约因素是欠缺完备完善的体制机制。具体来说,一是制度,要有各种激励制度做保障,才能吸引世界高水平科学家、高水平人才;二是平台,没有一批基础平台做保障,科研创新无从谈起;三是环境,除了大气环境外,还有设施环境、保障环境,让高水平科学家、高水平人才能够来得了、住得下、留得住、生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