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发展方式的一场深刻革命。
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过去五年,生态环境状况逐步好转,绿色发展呈现可喜局面。新一年,要确保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
生态环境的改善,让人们对绿色发展的认知越发深刻,也对建设美丽河北有了更多期许。
污染治理力度不能减
——从顶层设计上强化能源结构调整,促进生活、工业清洁能源替代改造
“河北要在治理污染、修复生态中加快营造良好人居环境。”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我省生态治理尤其是大气污染治理成效显著,去年秋冬季空气质量为五年来最好。
新时代新起点。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推进污染防治取得更大成效,并设置了系列指标。其中包括,巩固蓝天保卫战成果,今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下降3%,重点地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继续下降。
面对新任务,出席全国两会的我省代表委员们认为,完成预期目标,污染防治要从问题出发,治理力度要进一步加大。
冬季清洁取暖关系广大群众温暖过冬,也关系蓝天保卫战成果。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籍涛认为,近年来,京津冀地区重点城市在调整能源结构、治理大气污染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但清洁能源供需矛盾加剧的问题亟需解决。
“我建议,国家加大对京津冀地区特别是省会城市天然气供应保障力度,在京津冀区域气源建设、天然气管线设施和应急储备设施建设方面给予一定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籍涛代表说。
去年“气代煤”让京津冀地区收获了显著的污染物减排效益,但天然气供应短缺拖了能源结构调整的后腿。如果这一问题不解决,很可能导致区域空气污染反弹。针对这一问题,有委员建议,尽快解决区域间、企业间天然气管网“肠梗阻”的问题,理顺天然气价格及明确清洁采暖费用分担机制,确保能源结构调整顺利进行。
全国人大代表、国网河北省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潘敬东建议,研究出台支持清洁能源取暖的政策措施,强化落实现有可再生能源发展、大气污染防治等资金渠道,加大对清洁取暖的支撑力度,对电采暖配套电网、储能蓄能等设施建设给予政策补贴。
“治理大气污染根本措施是减排,需要从顶层设计上强化能源结构调整,促进生活、工业清洁能源替代改造。”全国人大代表、保定市莲池区东关街道社工服务中心主任袁红梅认为。
据了解,正在制定的蓝天保卫战三年作战计划中,加快产业结构、能源结构、运输结构调整仍是主要方向。
“空气质量明显改善,还得益于产业结构调整、能源清洁化提速等综合措施。其中广大工业企业也作出了应有贡献。”全国人大代表、河钢集团邯钢三炼钢厂精炼车间副主任周文涛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动钢铁等行业超低排放改造,提高污染排放标准等措施,这将促使传统制造业进一步加快向绿色生产转型。
不但蓝天保卫战成果需要巩固,对水、土壤的污染防治也同样需要加力。
“实施重点流域和海域综合治理”“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完善收费政策”“全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我省代表委员围绕污染防治工作从多层面提出建议。
生态体制建设要跟上
——通过机制建设实现区域间联动协作,从更大层面优化配置资源
政府工作报告在部署深化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时提出,健全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完善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加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推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以更加有效的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推进绿色发展,需要通过改革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来保障。”我省代表委员们认为。
“目前,河北、天津滦河流域补偿机制正式建立,而京承潮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尚未建立。”全国人大代表、承德市市长常丽虹建议,应进一步加大中央对承德的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额度,协调北京市尽快建立潮河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据介绍,在环保部的积极推动下,北京市与我省就潮河流域生态补偿事宜达成了初步意向。
代表委员们认为,生态体制建设需要通过机制建设实现区域间联动协作,从更大层面优化配置资源。
“加快推进全国统一的电力市场,扩大清洁能源与省外火电的发电权交易规模和清洁能源替代省内燃煤自备电厂的规模,建立能够促进清洁能源在全国范围优化配置的合同机制、交易机制、补偿机制和电价机制等,激励送受端省(区)积极参与市场平衡,多发多用清洁能源。”全国人大代表、国网冀北电力有限公司承德供电公司运维检修部变电运维室主管祁春风建议。
植树造林是生态建设工作中重要一环,对此,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林学院研究员郭素萍结合自身工作提出了相关建议。
“河北省造林绿化成效显著,但由于基础薄弱,全省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分布不均、质量不高的状况尚未根本扭转,特别是剩余荒山荒地绿化成本高、治理难度大、资金问题十分突出。”郭素萍代表认为。
她建议,国家层面将林业生态建设列入投融资政府支持名录,或单独批准河北省林业生态建设政策性金融贷款专项控制额度,为我省林业生态建设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
共建环境管控长效机制
——加快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防治污染、修复生态,管控是关键之一。
“目前我省环境执法在实际工作中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放疗三科主任祝淑钗认为,应加强环境执法工作,依法赋予环境执法机构实施现场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的条件和手段,将环境执法机构列入政府行政执法部门,环境执法人员编制列入行政编制,配备必要装备。
一方面要提高管控手段和能力,另一方面要加大对治理成效的考核。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裕丰京安养殖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魏志民认为,农村垃圾对水、土壤污染不可忽视,建议强化责任,将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列入当地干部绩效考核,长期坚持下去,形成长效机制。
“要让专业人士和当地群众共同制定当地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对人畜粪尿、生活垃圾、危害性垃圾严格分类,科学设置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站。”魏志民代表说。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水、土壤污染防治,今年化学需氧量、氨氮排放量要下降2%。结合我省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经验,可以考虑将上述指标细化,纳入考核体系。”有委员提出。
实现绿色发展,还要加大对绿色生产的支持。我省代表委员们认为,要让环境管控发挥绿色发展的导向作用,有效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推进技术创新。同时,鼓励发展绿色产业,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使绿色产业成为替代产业,接力经济增长。
魏志民代表建议,加大对压采区治理范围,坚持一体化治理,加大对压采工程管护和维修资金的支持力度,调整压采区的农业发展定位、大力发展节水农业等。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提高污染排放标准,强化排污者责任,健全环保信用评价、信息强制性披露、严惩重罚等制度。我省代表委员们认为,要齐心协力加快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不仅仅涉及到环保部门,为更加科学地指导、督促企业落实污染减排措施,建议增强部门联动性,由国家有关部委联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专项督查工作。”全国人大代表、石家庄科技职业学院院长武志永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