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河间市宝泽龙金属材料有限公司车间内,工人在吊运钢绞线产品。近年来,河间市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契机,积极构筑承接平台,2013年以来,累计承接超亿元京津产业转移项目35个,总投资超640亿元。新华社发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4年来,我省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补齐河北短板、弥合发展差距的“牛鼻子”和“重头戏”,通过集成政策举措,加速形成“京津研发、河北转化”创新协作模式,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成效明显。
截至目前,全省与京津共建各类科技园区55个、创新基地65个、创新平台160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76个,引进转化科技项目570项,吸引落户京津高科技企业1400余家。
加快推进协同创新平台建设
近年来,我省积极鼓励本土企业与京津高校、科研单位、企业联合共建研发平台。截至目前,全省与京津联合共建的研发平台已达96家,其中,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2家、产业技术研究院26家、重点实验室8家。
“目前,我们正与北京市科委共同谋划《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与河北省科学技术厅共建京冀联合实验室框架协议》,将在我省遴选具有行业代表性、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建设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条件的企业,合作共建一批京冀联合实验室。”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然而,想在协同创新中跑出加速度,仅靠一家企业、一所实验室的力量显然不够。加速“京津研发、河北转化”,我省还需要与京津“实力相当”的科技成果转化的承接载体。
为此,我省谋划建设了“一南一北一环”三大创新平台。其中,“一南”,即河北·京南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是科技部批准的全国首批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之一,通过“筑巢引凤”,已落地转化100余项京津重点科技成果;“一北”,即科技冬奥绿色廊道,对接国家“科技冬奥(2022)行动计划”,我省将在零排供能、绿色出行等领域谋划建设重大科技示范工程;“一环”,即环首都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带,涉及14个县(市、区),已被科技部批准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吸引一批先进适用技术成果在我省开花结果。
加快培育壮大技术创新主体
科技创新,企业是“主角”。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后备培育,我省认定了首批22家高企后备培育重点服务机构,建设云服务平台,实行“一企一策”精准服务。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工作中,我省还重点突出了对京津跨区域搬迁企业的资质互认,目前,已有天宏阳光新能源等4家高新技术企业完成跨区域整体搬迁,探索出一条高新技术企业整体搬迁的成功经验和模式。
科技型中小企业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后备军”。培育壮大后备力量,我省启动实施了新一轮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按照梯度培育、差异扶持原则,2017年,全省新备案科技型中小企业13426家、科技小巨人企业513家,总数分别达到55379家和2675家。
创新主体扩量提质,我省企业与京津间的双创合作也日趋紧密。据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去年,我省新建省级以上众创空间156家,其中,与北京合作共建的众创空间占48家、引进北京运营机构建设的众创空间有27家,“不仅如此,我省众创空间还积极‘牵手’北京同行开展活动,如共同举办创新创业大赛、项目路演、沙龙论坛等。仅2017年,我省就与北京合作举办各类双创活动370余场,邀请北京相关专家参与活动520人次。”
加快实施重点领域协同创新
协同创新点多、面广,如何找准“主攻”方向、做到有的放矢?
启动实施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专项,投资1000万元,围绕平台建设、协同产业创新、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等,与京津共同支持21项协同创新项目;
加强京津冀农业协同创新,大力推进科技扶贫,采取共建园区、共建基地、共建企业等多种方式,吸引京津科技人员携成果到我省贫困地区创新创业;
加强基础研究领域协同创新,聚焦先进制造等领域,继续组织实施京津冀基础研究专项,共资助“基于智能感知与力柔顺控制的新型混联机器人及其人机交互关键技术研究”等8个项目,专项经费达124万元;
协同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支持各市对接京津科研院所、企业,与京津合作共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76家,涉及钢铁、抗生素、卫星导航、半导体照明、果品等产业领域,其中,2017年新建联盟达11家。
“今年,我省还将着力实施一批京津冀协同创新重点项目,如积极争取‘京津冀环境综合治理重大工程’,开展节能环保科研能力调研,落实中关村节能环保技术应用示范、推动我省产业转型升级等。”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加快推动创新资源开放共享
科技创新券具有“导航仪”“进门条”“代金券”的作用,是政府发给小微企业的政策“大红包”。去年,我省向首批225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和创新创业团队发放660万元科技创新券,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或创新创业团队委托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服务提供机构开展测试检测、合作研发、委托开发、研发设计、购买技术方案等创新活动。
“目前,第二批科技创新券正在发放中,拟发放金额为8000万元。此外,京津冀三地也已在创新券互认互通上达成合作意向,并将于近期签署合作协议。”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大型科研仪器是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资源,但若被锁入“深闺”,最终也只能落得无用的境地。让大型科研仪器“活”起来,我省开通了大型科研仪器设备资源开放共享服务平台,汇集5040台/套原值20万元以上的大型科研仪器设备,实现与京津网站仪器资源信息的互联互通。
此外,凝聚京津冀科研院所创新力量,三地还联合组建了京津冀科研院所联盟,共有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91家机构加入,将通过开展科研项目技术联合攻关、搭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科技智库等方式,全面服务京津冀协同创新和雄安新区建设;打造三地创新要素交流平台,召开了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高峰论坛暨曹妃甸科技发展创新驱动说明会,22个项目现场签约,总投资达179亿元。
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莫让成果变“沉果”,落地转化是关键。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中心”的定位,我省苦练“内功”,加快京津科技成果早开花、多结果——
建设技术转移支撑体系。着力打造连通京津、贯通各市、覆盖全省的技术交易服务网络和技术转移支撑体系,已建有省级以上技术转移机构、技术合同登记机构94家。同时,支持清华大学、中科院等高校院所、中国技术交易所等,在我省设立技术转移分支机构或研究推广机构。
开展技术经纪人培训。邀请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北京技术市场协会等专业技术经理人、技术经纪人培训机构,在我省举办技术经理人、技术经纪人培训班。目前,已有近400人获得北京技术经纪人执业证书。
推动科技金融融合。积极推动10亿元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落地实施,组织召开京津冀科技成果转化创业投资基金工作对接会,首期、二期出资已到位,在京津冀地区投资和储备项目近20个。
“通过多措并举、加快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2017年,全省吸纳京津技术额163.69亿元,同比增长55.7%,占技术吸纳总额达53.98%。”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京津已成我省技术成果供给的主要源头。
加快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石家庄高新区积极与京津两地开展科技协同对接,引进投资60亿元的东旭光电产业园、投资55亿元的京冀综合产业协作示范园等多个项目;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采取整体托管模式高效吸引创新资源,布局了国家大学科技园、豆芽创客空间等多个双创载体;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积极探索利益分享模式效果显著,目前已有119个项目落地;亦庄·永清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正式组建园区管理机构,由京冀双方人员交叉任职,签约项目达47个……
“采取一区多园、总部─孵化基地、整体托管、创新链合作等模式,近年来,京津创新主体和科技园区在我省建设科技园区、创新基地、研发中心、中试孵化基地和制造基地的热情越来越高。”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我省还相继出台了《关于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实施意见》《河北省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河北省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吸引京津创新要素和资源落户河北;完善京津人才引进机制,我省持续推进实施科技英才“双百双千”工程,仅去年,就新增产业创新创业团队28个、新引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英才56名、新建院士工作站54家、新增进站院士72人,有效促进了京津冀三地人才交流。
“此外,我省积极探索重大改革试点,国务院授权石保廊区域开展的32项革举措中,已有24项改革举措落地,有3项纳入全国首批复制推广的改革举措清单。”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成效逐步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