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4月10日讯(记者 蔡洪坡 高铭远)井陉县支沙口村是个普通的小山村,吕建江在这里度过了他人生的前19年,他的童年时期和中学时代,都是在这里度过。19岁那年,他参军入伍离开了支沙口村。
出生于普通农家,让他从小就养成了艰苦朴素,勤勉好学的品格。家庭的变故,改变了他的人生走向。投笔从戎后,他考上了军校,圆了自己的大学梦。转业到地方,从一名军医转身为一名片警,再到副所长、警务站主任,他依旧埋头苦干,创造性地推出了许多便民服务措施,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爱戴。
有人说,他出身农家,早年的成长环境奠定了他心中装着人民,竭诚为民服务的人生底色。有人说,部队大熔炉锤炼了他忠诚使命、信仰坚定的品格。47岁的平凡生命,靠什么铸就了不平凡的业绩?15年的军人生涯、13年的警察生活,他是怎样一步步成长起来的呢?
1、仁恭礼法的好孩子
沿石太高速西行,从秀林收费站下去,往西过了南障城镇不远就出现了一个岔口,向北边分支走去就进入了另一道川,视野也开阔起来,三面环山,像是一个东西方向放置的簸箕,口朝东,中间是开阔的起伏较小的平地。走不远,就看到了支沙口村的标识。
支沙口村是个1000余口人的村子,这里干旱缺水,多少年来,生活在这里的村民们一直在和缺水作斗争。
上世纪60年代,支沙口村曾是全省农业学大寨的典型,当时火热的集体劳动场景还让村里的老人们记忆犹新。村口遗留下来的一口大水塘,曾是上世纪60年代村民集体吃水的的印记。
这是吕建江的故乡。他在这里生活了19年。
3月28日,记者来到支沙口村,吕建江的哥哥吕建华专门从井陉县城赶回来,和记者一起回了他们曾经在一起生活的家。
吕建华和吕建江长的非常相像,都是圆圆的脸盘,有点微胖隆起的脸颊。吕建华腿脚不便,因为股骨头坏死,已经拄拐十几年了。
吕建江的家在村北的一处高坡上,是井陉那种很常见的石窑洞, 4口窑洞坐北朝南,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小厨房。院子不大,种着一棵梨树,多年不住人,院子里长满了枯草。
站在院子里几乎能俯瞰整个村子。向南平视过去,是起伏的田地和山坡。放眼望去,初春时节,山坡还没有披绿,灰蒙蒙的,偶尔夹杂着一两株已经盛放的山杏花,为这个单调的山村添了几分景色。
吕建江出生时,吕建华已经11岁了,7年后,家里的老三也出生了。哥儿仨的年龄差距大,一直都是大的照看小的,兄弟之间相处得很和睦。如今,哥哥在县城跟着儿子住,三弟在石家庄打工。
已是头发花白的吕建华拄着双拐,艰难地爬上台阶,走到院子里,从挎包里掏出钥匙,一一把门打开,“我9岁时才搬到这里,老二(吕建江)、老三就出生在这里。这里留给老二和老三了,我在别处又盖了房。老二结婚时就在东边的窑洞,老三结婚在东边第二个窑洞。”窑洞里还留着些床、桌椅这些旧家具,胡乱的摆放着,落满了灰尘。
院子西边住着的是吕建江叔叔吕顺生家。79岁的吕顺生说起吕建江,总是重复一句话,“老二是个老实孩子,可听话了,我说什么他都爱听,就是把他给丢了。”
吕建华看着老屋里剩下的物件,感慨万千。记者蔡洪坡摄
2、节省下白面馒头带回家给弟弟吃
今年49岁的吕建生曾是吕建江儿时的玩伴,两人既是同学,又是邻居。每天上学时,吕建江就从家里出来喊上吕建生一起去上学。因为工作原因,吕建生也早已不在支沙口居住,定居太原,通过电话采访,吕建生向记者讲述了一些他对儿时吕建江的记忆。
在他印象里,小时候的吕建江很瘦弱,个子也小,看着很单薄,但很优秀。“建江是班里的班干部,当时教室里有个泥炉子,建江就管着生火倒灰。”吕建生说。
“我调皮捣蛋,学习不好,每天中午吃完饭,建江就帮助我温习功课。”
那时候,村里还是生产队,学校经常组织学生们参加集体劳动,吕建生和建江也往地里抬粪,“建江心细,学校组织大家去小麦地里捡麦穗,每次都是建江捡的最多。”
如今在井陉障城中学当老师的张丽平也是支沙口村人,她和吕建江是小学、初中同学。
在张丽平印象里,吕建江内向,不爱说话,不是那种张扬的人,“我们那个年代,男女同学都互相不说话,别看是一个村子的,一个班的,也不怎么说话。村里的人都评价说这是个仁恭礼法的好孩子。”
直到升入初中,俩人需要作伴到几十公里外的威州中学上学,接触才多了起来。
因为学校离家远,吕建江和张丽平就住校了,“那时候还不通车,路也都是土路,邻村还有俩同学,学校一个月放一次假,我们一共四个人一起上学,放假回家。”
每次开学,他们四个人先步行12里到南障城镇,再从这里坐汽车到微水(县城驻地),然后再从微水步行20多里到威州中学。
有一次,张丽平和吕建江一起放假回家,等俩人走了20多里路赶到微水时,已经没有汽车了,张丽平又累又饿,也不知道怎么办,正焦虑无助时,吕建江从包里掏出一个白面馒头来给她吃,“当时我挺惊讶地,因为我们当时是份饭,每个人每个月9块钱,饭菜都是定量的,他一个小伙子子,吃俩馒头也吃不饱,怎么可能还有剩余。”
后来,张丽平从吕建华那里得知,每次回家时,吕建江总是从家里带些玉米饼子,到了学校吃这个,把白面馒头省下来,带回家给弟弟吃。
张丽平向记者回忆和吕建江在一起的学生时代。记者高铭远摄
3、背着一书包高中课本去参军
高二下学期,家庭变故让吕建江的人生也发生了转折。
那一年5月份,父亲去世了。悲痛过后,一家人陷入了对今后生活的恐慌之中,“当时家里还有爷爷、奶奶、母亲,我也成家了,一家大小8口人,很需要劳动力。”吕建华说。
当时,支沙口村还实行集体制,每家需要出劳动力挣工分,为了给家里分担负担,吕建江萌生了退学劳动的想法。
家里人都不同意,但现实条件也摆在面前。就算学习成绩很好、还当了班长的吕建江能够考上大学,谁来供他读书呢?那个时候,母亲有病,弟弟还在读小学,1989年,吕建江忍痛放弃即将到来的高考,报名参了军。
弟弟当兵走的那天,是吕建华把他送到了镇上,看着弟弟坐上武装部的车走了。
有一个细节,吕建华记得很清楚,走的时候,吕建江背着一个书包,书包里塞满了他高中时的课本,“他没有参加高考,不甘心,到了部队要继续复习,准备考军校。”
果不其然,入伍一年后,吕建江考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一时间,吕建江成为了全家人乃至全村人的骄傲。
吕建江入伍后,张丽平和他联系少了。“有一年,他回村探亲时,来我家坐了一下,说了说他在军校学医的事,看得出来,他对当时的生活挺满意。”
张丽平说,吕建江转业后回到石家庄后,当年的初中同学又联系上了,大家组织过几次班级聚会,每次吕建江都说自己忙,而缺席聚会,而这时,同学们早已从网上得知吕建江是一名“网红”民警,“我们就想,他是个民警,肯定比较忙,可是哪有那么忙呢,我们大家开玩笑说,‘建江混好了,看不起我们这些同学们了。’他走后,我们才从媒体报道中知道,他真的很忙,他一直在全心全意地为老百姓做事,我们都挺敬佩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