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雄安新区: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留住记忆里的乡愁

来源: 长城网  郑佳洵 王棋
2018-04-26 14:08:00
分享:

  长城网4月26日讯(记者 郑佳洵 王棋)一个新的城市要立得住,关键要传承好文脉,注重对历史文物和历史风貌的保护。《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保护历史文化,形成体现历史传承、文明包容、时代创新的新区风貌。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以雁翎队为代表的红色革命文化,加强圈头村音乐会、安新芦苇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无文化传承,无雄安未来。新区规划建设中,坚持古树不挪,古建筑不拆,古牌坊不搬,保持原址不动。建成的新城市要有老场所,让老百姓记得住乡愁。”河北省委常委、副省长,雄安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刚说。

  今年的1月17日开始,雄县张岗乡对非遗等特色文化开展采集建档工作,保留雄安非遗等特色文化档案,保护和弘扬传统文化。在这里,多项传统特色文化保留完整,代代传承,也因为出了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闻名遐迩。

  雄县张岗乡乡长李建刚说,“此次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采集工作目的就是为了积极引导群众树立和增强文化自信,切实增强传统文化对未来发展的引导力和感召力,为服务新区规划建设注入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剪纸大师郭扬帆的《雄安梦》。记者 王棋 摄

  剪纸着了迷 听听手艺人心里的“雄安梦”

  23日一大早,雨后的雄安稍显娴静,记者驱车赶往里合庄村,寻找这里的剪纸大师郭扬帆。

  “她剪纸就像着了迷,乡里人都知道,剪出来的作品很多都被博物馆收藏。”一推开门,一双灵巧的手正在低头剪“舞”,郭扬帆正在精剪新的作品,屋里的床上,桌子上已经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剪纸,形神兼备,栩栩如生。

  雄县张岗乡郭扬帆的剪纸艺术始于7岁,1986年她嫁到雄县张岗乡里合庄后,在老剪纸艺人王金财、张王氏的影响和指导下,日渐痴迷于这一民间艺术。老艺人手把手地教她,向她传授剪纸艺术的精要。现如今,郭扬帆不仅能剪出人物、动物的“神”,还能根据兴趣创作一些有鲜明主题内容的图案,就比如经过半个月精心设计制作的《雄安梦》。

  “自从雄安新区成立以后,我就开始构思了,先在脑海里成功地勾画出来,再创作。”郭扬帆介绍,《雄安梦》长2.02米、宽1.25米。“雄安梦”三个大字被200多个象征祥瑞的凤凰、飞仙、红鸟、仙鹤、亭台楼阁、鲤鱼、蜻蜓、鸳鸯、青蛙、荷花、祥云等造型环绕,充满了对雄安新区未来远景的期待与祝愿。

  “六个飞仙从天宫飞来,伴着音乐来庆祝雄安成立,四只红鸟,八只仙鹤,也从四面八方飞来,意思是四面八方的优秀人才来建设雄安。说明了雄安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郭扬帆说,“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学习剪纸,这门手艺一定要继续传承。”

张岗三村的手艺师傅李喜良正在打磨仿古石雕。记者 王棋 摄

  精美绝伦仿古石雕已成为雄县一个经济增长点

  如果说剪纸艺术恰是张岗乡非遗宝库的一颗璀璨明珠,仿古石雕则是雄县张岗乡文化流淌的血脉。仿古石雕(古玩)源于宋辽边境贸易,经过当代几十年的恢复发展,雄县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仿古石雕产业基地,并在2014年3月被中国文联、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命名为“中国仿古石雕文化之乡”。

  影碑、荷花缸、水兽、狮子、拴马柱、鱼缸……在张岗乡,各式造型的石雕在这里做旧。“我们的仿古石雕(古玩)行业规模发展迅速,已成为中国最大的仿古石雕产业基地。在以仿古石雕为主的基础上,仿古工艺品又发展到仿古瓷器、木雕、竹雕、角雕、铸铜、古砚等领域。”

  据张岗乡有关人员介绍,目前,雄县仅张岗乡从事仿古石雕生产加工的厂家就有87个,其中网上销售3家,分布全国各大城市销售摊点200余家,其中北京80余家,上海20余家,广州10余家,浙江10余家,西安30余家,年成交额千万元以上的企业超过10家,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出口美、日、韩等十几个国家。如今,北京潘家园古玩市场和观音堂古典家具市场、上海城隍庙古玩市场中交易的仿古石雕产品90%出自雄县。

  在东方古艺石雕加工厂,张岗三村的手艺师傅李喜良正在打磨一对花墩,与华丽精美的图案形成对比的是李师傅手上厚厚的茧子,“这是一个耐心活,急不得,精细点,才是好的。”李师傅和妻子都是这方面的专家,妻子从事这行已经有20年的时间,两人对仿古石雕都有着特殊的感情。

  雄安新区的建立,更是给这里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张岗乡有关人员介绍,张岗乡仿古石雕(古玩)特色小镇将以张岗乡仿古石雕产业为基础,以雕刻、古玩、书画、田园风光、温泉为特色,按照“制造基地+文化旅游”模式,全力打造以国学文化为基础,集旅游、休闲、展览为一体的仿古石雕文化小镇,打造仿古石雕园区。

一件好的仿古瓷器作品需要十几道工序。记者 王棋 摄

  六百多年薪火传承 开口音乐会诵吟乐曲岂不乐哉

  古乐演奏,文则如潺潺之流水;武则如波涛汹涌,万马奔腾。雄县开口音乐会创办于明永乐年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其前身为董氏家族创办的药王会。

  据考证,开口古乐起源于宋元,兴盛于明清。晚清中叶,曲目有道传、佛传,和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古音乐曲均有其在宗教议程中的具体功用,后经无数民间艺人的保护传承,使之得以恢复繁荣。

  开口音乐会属于文武兼备的道传艺术娱乐形式。文乐乐器由笙、管、笛、云锣等乐器组成,武乐乐器由鼓、钹、铙、镲、铛子等组成,演奏时文、武场交替。乐会现在工尺谱曲集一部、会论一部、河西钹谱一部。演奏形式分为两种,坐鹏和走街。

  在董家庙,音乐会成员们演奏的散曲《柳含烟》、《琵琶记》、《逃军令》、《豆叶黄》、《挑袍》、《宝盒》让在场的村民听得极其入神。开口音乐会广泛流传于雄县及周边城乡,南邻鄚州大庙,北临白沟镇,东临霸州胜芳镇,交通便利,因此开口音乐会的声誉影响了更深远的周边区域。

  现如今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开口音乐会成员队伍已有成员30多人。在传承人李长林的带领下,经常利用业余时间,背诵古乐曲。

  会长董万新说,“我们今天讲弘扬传统文化,首先就是要让我们历史悠久的文化瑰宝广为全社会了解和熟知,蕴藏在民间的传统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不是哪个人或哪个村落的私有财产。我们的传统文化需要广为弘扬,重要的是这是咱的根,咱们不能丢。”

  弘扬传统文化,服务新区规划建设。在雄安,有百姓安居乐业的和谐融洽,有建设者奋斗的夙兴夜寐,还有老一辈手艺人誓将精湛扎实的“独门”功夫传承下去的坚定信念……

关键词:雄安新区,非遗,传统文化责任编辑:裴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