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探访汶川地震十周年】震后十年,成都农商银行做乡村振兴金融供给支柱

来源: 长城网  张欣
2018-05-09 22:05:48
分享:

2018年初,成都农商银行农贷客户经理向农户宣讲农贷政策。成都农商银行/供图

  长城网成都5月9日讯(记者 张欣)在四川,过去的十年,是浴火重生的十年,承载着全中国的记忆和牵挂。5月8日,汶川大地震10周年全国网络媒体四川行活动走进都江堰市,实地探访成都农商银行在金融支持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跨越式发展过程中,着力提升三农金融服务能力,推动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再升级,争做乡村振兴金融供给支柱。

  充当地方金融主力军 助推灾后重建跨越式发展

  时间回溯到十年前,“5·12”汶川大地震共造成成都农商银行辖区279个营业网点不同程度的裂缝、垮塌、断电、断水,占总网点数的47.5%。但此时的成都农商银行,却承载着比以往更多的责任——作为与“三农”联系最紧密的金融机构,成都农商银行的营业网点几乎覆盖了成都市所有乡镇,承担着为受灾地区百姓提供恢复生活、生产所需资金的重任。

  震后第三天,在都江堰幸福大道上,一家全新的“帐篷银行”开业了。这不仅是灾后成都农商银行在都江堰恢复营业的第一个网点,也是都江堰首家恢复营业的金融机构。虽然网点条件简陋,但是电脑、打印机、提钞箱、密码输入键盘一应俱全,可以办理一切业务。其后的3周时间内,成都农商银行一边就近建临时“帐篷银行”,保障持续营业服务,一边全力抢修,使地震中受损的150个营业网点全部恢复正常营业,成为支援灾区、稳定金融秩序的重要力量。

  “由于许多村民在地震中遗失了存折、身份证、户口簿等资料,成都农商银行还尽量简化了业务办理手续,只需要依靠村上出具的身份证明,村民们就可以在成都农商银行取出应急生活费。”成都农商银行都江堰支行行长陈尚伟向记者介绍说。

  随着恢复营业工作的有序推进,成都农商银行开始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灾后重建上来。通过践行受灾城乡住房重建优先、公共设施重建优先、基础设施重建优先、重大产业重建优先的“四优先”政策,努力为灾后重建提供优质金融服务。

  数据统计,震后三年,成都农商银行共发放灾后重建贷款78.82亿元。其中发放农户住房重建贷款23695户,金额10.77亿元;发放城镇住房重建贷款1066户,金额6060万元;发放抗灾生活贷款153万元;发放企业生产恢复贷款9.05亿元;发放农业生产恢复贷款5223万元;发放受灾群众集中居住区建设贷款5.55亿元;发放抗震救灾物资生产贷款2.47亿元;发放基础设施重建贷款52.91亿元。

  加大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 不断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能力

  如果说,震后三年是成都农商银行以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为撬动点,助推灾后重建跨越式发展的奇迹。那么,接下来的几年间,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能力,就成为成都农商银行农村金融服务再升级的突破口。

  通过融入成都市农村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加强创新产品和服务,提高“三农”贷款可得性,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成都农商银行还实践出了改进“两权”抵押贷款,推出农村土地综合整理贷款、“惠农时贷”、“养老贷”、“家庭农场贷”、“农职易贷”等特色信贷产品,创设“三个一”农村金融服务机制,探索“惠农微银行”农村综合服务模式,实施“一县一品”信贷模式等多个创新性经验。

  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成都农商银行建立起了“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在成都广袤的农村地区实现了“取款不出村、贷款送上门、理财送下乡、资金通天下、服务全天候”,大大提升了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做乡村振兴金融供给支柱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升到战略高度,为新时代农业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重点。按照党的十九大精神,成都市随后召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大会,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思路。

  今年4月,成都农商银行审议通过了《成都农商银行金融服务乡村振兴五年规划》,计划通过深度融入相关改革试点,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为加快形成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新面貌提供强有力的金融服务支撑。

  《规划》在信贷支持中明确提出增量、增新、增重点的新目标,包括年均涉农投放规模增速8%-12%、每年创新三农信贷产品(或业务模式)5个以上、做好对重点工程建设的信贷支持等内容。

  《规划》中还提出,要继续扩大村级金融综合服务站覆盖面,实现村级公共服务与金融服务协同发展,到2022年实现金融综合服务站对行政村的全覆盖,提升农村金融服务便捷性、可得性和公平。

关键词:地震,十年,成都,乡村振兴责任编辑:裴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