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扶智+扶志”让农民更有奔头

来源: 河北日报  马利
2018-05-22 10:05:09
分享:

  “红薯干、萝卜干、蜂蜜……这些山里货在城市里可畅销了,大家好好学学网上销售,以后在家里就能把产品卖个好价钱。”5月初,平山县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教育课堂上,老师正在给学员们讲电子商务课。

  “作为‘双创双服’活动20项民心工程之一,我省今年将培训职业农民2.5万人。其中省教育厅培训5000人。教育如何与农业、农民深度结合,成为我们的一大课题。”省教育厅副厅长贾海明说。

  课堂接地气,农民掌握新本领

  郝明丽是平山县的养蜂专业户,这些年养蜂,全靠自己琢磨,一路摸爬滚打没少交“学费”。

  直到去年县里开了专门的养蜂培训课,这一学她才明白,养蜜蜂不但要经常防疫消毒,还要远离野蜂;蜂箱既不能在阳光下暴晒,也不能因为少阳光引起巢穴内潮湿;冬春季也要添加饲料,因为冬季没有花开蜜蜂没有蜜采就会被饿死。

  “养蜜蜂从蜂箱木料选择到制作式样、从蜜蜂安全保护到天敌的灭除、从环境卫生到日常管护,每一道环节都要有过硬的技术。”养蜂培训课教的知识让她避免了很多损失,2017年收入8万多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如今,越来越多郝明丽这样的农民,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试点工作学习充电,在农业技术、经营、个人素质方面得到有效提升,尝到了当职业农民的甜头。

  “过去漫山遍野的核桃树,每棵都比碗口粗,就是挂不住果,茂盛的枝干上,果实都稀稀拉拉的。省里的专家在核桃树下给大伙儿培训,教给我们每年核桃收获后,及时上‘月子肥’,别舍不得剪枝。专家们讲的我们都爱听。”平山县上东峪村的核桃种植户告诉记者,试点学校把农民课堂开到田间地头,专家手把手教他们操作,第二年核桃就增产40%。

  “不是农民不想学,而是他们觉得一些培训不解渴、不实用,有的专家讲得太专业,农民听不懂。培训课开了不少,实效却打了折扣。”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培训多样化是我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一大特色。

  为了让农民实实在在学到真本领,我省试点学校积极开展特色培训,保定市阜平职教中心针对太行深山区农民开设了食用菌、富硒西瓜、特色林果、农家乐经营、农村电子商务等6大方向培训班,以职业教育引领太行深山区贫困户脱贫致富;丰宁满族自治县研发了培训包,不仅有校本教材,还包含微课制作60个,PPT课件65个,FLASH教学动画16个,农民可看、可用、可学,既提高了教学质量,也让农民真正学有成效。

  订单式培养,提高学习培训实效

  一位种植大户介绍,前年村里有企业筹划上马高粱酒加工项目,因玉米行情低迷,他打算改种高粱、黑豆等杂粮,销路不愁。但是种植结构调整,也面临难题,试种的高粱大片倒伏,找不到对策。村头酒厂里,高粱酒加工的技术也没有完全掌握。“这时,县里根据我们村情况,组织了种植、酿酒培训,现

  在产业链都建起来了。”

  与其他培训不同,部分试点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试点实现了“管全程”。

  阜平县城南庄镇有几百亩葡萄园,县里因地制宜开办了葡萄生产技术培训班,学员来了几十人,种出的夏黑、金手指、红宝石等品种口味纯正,肉多味厚。“专家还指导我们配套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办起了葡萄采摘节,我家果园一上午就卖出了200多斤。”

  “今年的食用菌培训,我们先给农户建了微信群,在群里收集大家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平山职教中心副校长杨彦林介绍,这大大提升了培训针对性。课堂上,一个又一个实际解决方案,农户们热情高涨,下课后围着专家留电话、加微信,要跟专家热线联系。

  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试点学校鼓励农民自主申报,提供菜单式课程,根据个人需求自主选择。此外,我省部分试点学校还注重激发高校、科研机构的积极性,让多方力量形成培训合力,提高培训质量。

  树立身边榜样,激发农民内生动力

  平山泓润庄园里,百余种热带水果生长繁茂,几十名经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农民,正在有条不紊地修剪果树。“通过培训,学会了照料南方果树,工资高了,腰包鼓了。”

  尽管如此,负责培训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不是每次培训都有农民积极参与。“有一次在一个村里搞养牛培训,就冷了场。”

  “和贫困家庭深入交流,就会发现他们存在很多顾虑。”杨彦林说,有的农民怕参加培训耽误农活,尝试新品种怕赔,自信不足、缺乏闯劲、安于贫困现状。

  内生动力不足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深居大山,与现代生活隔绝,满足于温饱的光景;有的是受教育程度低,缺乏改变生活的必要技能,形成贫困的代际传递。各种原因相互叠加交织,一提干事创业就“怕”,一说改良品种就“烦”。这些情绪,成了脱贫路上的一大“拦路虎”。

  对于这些不愿意改变的贫困农民,左邻右舍的学习创业,成了生动、鲜活、有说服力的样本。

  平山县安里村的刘海婷,在县职教中心帮助下,建起了养鸡场,定期有专家上门指导,鸡蛋不仅产量多,品质还高,市场上供不应求。乡亲们主动登门找她取经。

  贾海明表示,只有通过不断的产业扶贫实践,才能消除“穷怕了”“怕白干”等心理,激发贫困群众“我要脱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培训过程中,我省充分发挥优秀学员的力量。

  丰宁满族自治县选营乡学员隋银,起初通过培训学习种植了10多个西红柿大棚,年收入10余万元,乡亲们看在眼里,都愿意跟着他干。于是隋银成立了种植西红柿合作社,现在共种700多个大棚,既安置了当地村民就近务工,又使合作社成员增加了收入。

  丰宁满族自治县天桥镇张永魁在种植大扁杏仁建合作社的基础上,通过学习掌握了套种、套养技术,带领合作社成员把养鸡、养鹅和栽植苹果树、梨树、杏树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立体化的种植、养殖基地,效益大大增加。

  如今,一批批优秀学员,已经成为带领乡亲们致富的中坚力量。

  此外,我省试点学校还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一方面让专家、企业为贫困户授业解惑,另一方面带领贫困群众到其他地区考察交流,扩眼界、增志气、挺腰杆,靠奋斗拼出好日子。

关键词:农民,民心责任编辑:陈美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