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河北非遗“面花模子”校园传承6年

来源: 燕赵晚报  
2018-05-24 10:34:54
分享:

  -高勇在教学生雕刻面花模子。

  -高勇刚刚雕刻好一套面花模子。

  在黄骅,过年吃面花是当地人的习俗。然而,作为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面花模子雕刻技艺却鲜为人知。黄骅面花模子雕刻技艺第五代传承人高勇,为了将此技艺发扬光大,不断学习研究面花模子雕刻技艺,而且在学校开设了免费传授黄骅面花模子雕刻技艺的课程,至今已近6年。

  残疾青年自幼喜爱雕刻面花模子

  黄骅面花模子雕刻技艺是黄骅市羊二庄回族镇高官庄村高姓族人世代沿袭下来的手工工艺,俗称“刻花模子”,其作品是当地传统面食——“面花”的制作工具。面花模子雕刻技艺以家庭作坊的形式传承下来,能够追忆的年代距今约有150多年。

  “小时候,我总会模仿父亲雕刻模子的样子,拿起刻刀,小心翼翼地在木板上进行雕刻。”高勇说,当初只是觉得很有趣。然而,高勇左手先天性残疾,雕刻时根本使不上力气,基本上面花模子的雕刻都依赖右手。

  高勇雕刻面花模子,会比别人费劲很多。但是父亲总会在一旁鼓励他:“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坚持就是胜利。”经历过几次的雕刻失败,在父亲的耐心指点下,高勇终于花费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成功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面花模子。“这一刻,自己才真正爱上了雕刻模子,希望以后可以通过自己的手,雕刻出更多更好的面花模子。”高勇说。逐渐地,在父亲的细心指点以及自己的潜心钻研下,高勇逐渐掌握了每个工具如何操作、如何用一只手使力气、如何进行细节雕刻等。

  用心做,把它做好,让更多的人也喜欢上面花模子雕刻。高勇的父亲从小这样教育他。

  将“面花模子”带进课堂

  2012年,高勇从泊头职业学院毕业,随后进入羊二庄中心校代课。在他看来,面花在黄骅有着非常深厚的历史,对每一个黄骅人都有特殊的含义,然而,怎样才能将这项非遗技艺传承下去呢?高勇经常会这样想。

  “学校非常重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何不把这项非遗技艺带到学校,让学生们也进行学习呢。”高勇将这个想法跟学校进行了沟通。2012年9月,黄骅面花模子雕刻技艺课堂正式开课了。

  作为代课老师,高勇当时只有1000多元的工资,但为了让面花模子雕刻技艺不断传承,他自费几千元为学生们打制雕刻工具,置办雕刻木材。同时,学校也投入资金专门配备木刻室,安装雕刻桌,安装多媒体,并将黄骅面花模子雕刻技艺设为羊二庄中心校的校本课程。

  “学校将面花模子雕刻技艺课堂固定为每周五下午最后一节课。这样的课程既锻炼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也有助于传承面花模子雕刻技术。”羊二庄中心校校长张云超说。

  在得到学生、家长以及相关部门的认可之后,高勇又自费4000多元编写了一本教材。2017年10月份开始,学校选择了4到6年级里一些心灵手巧的学生组建了木刻兴趣小组,面花模子雕刻就这样走进校园,并在学生手中开出“繁花”。

  当高勇看到,正是因为他才有更多的学生了解并深深爱上了面花模子雕刻这门艺术时,他觉得自己是幸福的,所有的付出是有回报的。高勇说,看着孩子们一点一点地把这门老手艺学起来,把这项非遗文化发扬光大,他有说不出的高兴。

  期盼古老技艺得传承

  在高勇的记忆中,父亲每天都会坐在窗边雕刻面花模子。他也总会守在父亲的身边,一点点地模仿学习。因为他希望,有一天可以像父亲一样,用一双灵巧的双手,雕刻出一个个受人喜欢的面花模子。“父亲常说,好的作品应该能够打动人,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这需要雕刻者用心去打磨、雕刻。”高勇说。

  “其实最初母亲不是很支持父亲雕刻面花模子,因为当时家里特别穷,雕刻面花模子很难维持家中生计。”高勇说,“但是父亲死活不肯放弃这门手艺,他说,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手艺,绝对不能在自己这一代‘断’了。”

  期盼古老技艺得以传承,是父亲高殿华的心愿,也是高勇的心愿。“看着4岁的儿子对雕刻面花模子也十分感兴趣,每天也总会拿起小刻刀,有模有样地雕刻。”高勇很高兴,父亲也有种说不出的欣慰。

  高勇说:“面花模子雕刻技艺,不仅要做到‘后继有人’,薪火相传,他还希望可以借进课堂之机,让越来越多的人爱上雕刻面花模子,让这门技艺红红火火传承下去。”

关键词:非遗,传承责任编辑: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