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河北好人】梅静:激活家乡地域文化 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来源: 长城网  张欣
2018-05-28 22:52:20
分享:

梅静在听松书院阅读。河北省文明办/供图

  长城网讯(记者 张欣)她放弃北京高收入的工作,拿出全部积蓄回乡创业;她致力于回乡发展教育事业,在自家老宅建起了公益书院;她将文化和产业有机结合,让家乡地域文化真正“活”了起来;她,就是让梦想在家乡绽放的“80后”女孩梅静。

  本科毕业于清华美院、研究生就读于清华建院的梅静,曾在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过6年,工作内容都与乡村文化遗产有关。她从小耳濡目染于家乡文化,长大后走南闯北,始终放不下的还是家乡情结。乡村与都市的文化发展差距,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文化发展现况,让她愈发坚定了回到家乡发展乡村教育事业,推动故乡文化复兴的信心与决心。

  2014年,梅静毅然放弃在北京年薪五十多万元的工作,抵押了房产,拿出全部积蓄,带着丈夫和孩子,一起回到保定市易县西陵镇五道河村创业。2015年,通过校友、同事、亲朋等多方筹集资金,梅静开始在自家老宅建听松书院。2016年5月,书院建成,收集了中外名著、自然科学、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2万多册图书,并设有五十多平方米的公共空间,免费向村民开放。

  在相关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下,听松书院办起公益性的文化讲堂,每月一讲,每次一个主题,涉及地域文史、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古建园林技艺、乡村发展建设等多方面内容,全方位传播清西陵的地域文化和历史,以唤起人们保护传统村落的意识。同时,梅静还亲自担纲,面向青少年和儿童,开办了公益性的美育课堂,每周一讲,根据不同的时间节点确定主题,把经典诗文、绘画、音乐和书法融入其中,以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怀。

  在梅静最初的设想中,人们接受听松书院可能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然而,书院一开放,便陆续有村民和孩子们来到这里,特别是美育课堂,第一次开课便来了30多个孩子。一年多时间,美育课堂共举办了40多讲。

  为了维持正常运行,听松书院同时开设了9间民宿。入住的游客,翻阅图书,听公益讲座,对当地历史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由于入住和阅读体验俱佳,听松书院被口口相传,外地游客纷纷慕名而来,为此,梅静又和周边村民合作,按照历史风貌特色改造民居,又新建了26间民宿。如今,听松书院已成为五道河村的公共文化空间和传播地域文化的一个窗口。梅静的梦想正在“着陆”。

  “只有把文化和产业有机结合起来,让人们通过更多载体触摸和感受历史,地域文化才能真正‘活’起来。”以听松书院为依托,2015年,梅静注册成立了河北听松旅游文化有限公司,建立了听松原乡艺术工作室和听松艺术工坊,进行文创产品的设计和生产。

  文创产品必须根植于地域历史文化才能有生命力。梅静带着由五个人组成的设计团队,花了两三个月的时间,记录清西陵的建筑装饰和雕刻,搜集燕下都的瓦当文样,了解当地风土人情,找寻记录时代变迁的老照片和老物件,光照片就拍了一两千张。经过不断筛选,最终从众多的资料中整理出20多张具有代表意义的图案文样。“图案文样与实物结合,才能真正转化成文创产品。每个产品从材质、尺寸到包装、说明卡片,我都亲自参与设计。产品设计出来后,也需要反复打样、试验,有的耗时一个多月才能定型。”梅静如数家珍地向记者介绍文创产品每一步的创作流程。

  目前,梅静的公司现已开发出日用物品、文房雅器、装饰陈设3大类、30多件文创产品,每一件都有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内涵。“这些产品投放市场后非常受欢迎,大都供不应求,有的产品已经生产了五个批次,现在生产能力十分有限,下一步我们会扩大生产规模。”

  梅静说,让五道河村的地域文化“活”起来,她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虽然很累,但她每天都感觉很充实、很快乐。“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亩田”,听松书院就是梅静心田上开出的花,初心未改,芬芳自成。

关键词:河北好人,梅静,地域文化,乡村振兴责任编辑:张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