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到了,塞外山城河北承德市塞罕坝迎来一年中“最绿”的季节。映入眼帘的是林木苍翠、湖泊清澈见底,听到的是沟谷流水潺潺、林中鸟鸣欢快。
经过上千名建设者50多年的艰苦奋斗、传承接力,塞罕坝这处原本“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原沙地变成了百万亩郁郁葱葱的人工林海。
塞罕坝是承德市各级党政机关和广大干部群众持之以恒、久久为功,一代接着一代改善生态环境、努力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一个缩影。
承德市地处京津与内蒙古浑善达克和科尔沁两大沙地的中间地带,历史上就担负着防风固沙、涵养水源、净化江河、清洁大气的生态安全功能。由于没有得到合理的保护和开发,这一地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近年来,特别是国家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将承德确定为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以来,承德市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不动摇,结合国家确定的绿色发展先行区、环京津扶贫攻坚示范区等目标先后编制实施了《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出台了《关于加快经济林产业发展的决定》《关于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决定》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因地制宜实施了让沙海荒山变绿水青山、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和让绿水青山引金山银山三大行动,力求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承德市全面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整治、京津风沙源治理生态项目,近3年共投入绿化资金70.57亿元,每年造林60万亩以上。同时,全面落实“减煤、治企、控车、抑尘、增绿”5项任务;实施矿山综合整治“6743工程”,3年完成损毁山体全部复垦披绿60平方公里;转产转型矿山企业400个,淘汰取缔矿山企业300个;深入落实“河长制”,加快推进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目前全市共有林地面积3417万亩,活立木蓄积量达8000万立方米。
依靠日益改善的生态环境,承德推进生态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发展经济林产业,呈现林上有果、林中旅游、林下间作的立体式经营模式,建成板栗、苹果、山楂、山杏等八大经济林基地,面积达954万亩,相当于全市农业人口人均4亩,每年可为农民人均增收3040元。围绕全市23个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10个自然保护区,20个湿地公园发展旅游业,带动全域实现旅游收入506亿元,232个村通过生态旅游脱贫致富。生态食品、果品、饮料等加工企业356家,年销售额达121亿元。积极开展生态产品交易,实现全国第一笔跨区域碳排放交易,收入254万元。
为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承德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吸引高端要素和优质资源向承德聚集,先后与中关村大数据产业联盟、中国电子信息科技集团等30家大数据企业签订总投资680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与清华、同济等高校携手,千亿级节能环保产业基地稳步推进。深入实施文化旅游医疗康养、大智移云、天然矿泉水、绿色食品和生物制药、钒钛新材料、新型建材及住宅、清洁能源等“十大绿色产业”。其中仅清洁能源一项,截至2017年底装机容量已达481.54万千瓦,累计发电量82.84亿千瓦时,分别占全市电力总装机和发电量的72.41%和62%。
“承德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塞罕坝样本,积累了生态发展的经验。但这只是阶段性成果,与党和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要求还相差甚远。我们一定要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动摇,突出抓好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国家绿色发展先行区创建工作,让承德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承德市委书记周仲明说。(经济日报记者宋美倩通讯员杨 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