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专题库 > 专题新闻

【长城评论】“呼死你”被全链条摧毁,文明社会不容骚扰存在

来源: 长城网  冷雨
2018-06-19 17:00:50
分享:

  令人不胜其烦的“呼死你”骚扰终于遇到了克星!据人民日报报道,近日,在公安部的协调下,广东警方破获“呼死你”案件,成功打掉“疯狂云呼”和“呕死他”等两个“呼死你”犯罪团伙,以及线下利用“呼死你”平台进行非法追债的3个犯罪团伙,抓获以贺某国、雷某等为首犯罪嫌疑人210余人,缴获作案手机3100余台,封停“呼死你”账号83万余个,扣押服务器、电脑、银行卡等涉案物品一批,为全国首例“呼死你”黑灰产业链专案被全链条摧毁。

警方缴获的作案工具。图片来源:广州日报

  现实生活中,只要使用手机或座机,几乎都受到过有组织的违法犯罪团伙的电话、短信骚扰。就在我写此稿子时,还被2个产品推销电话骚扰。无奈,对此,与多数人一样,我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断拉黑对方。

  在此背景下,广东警方全链条摧毁全国首例“呼死你”黑灰产业链,这一仗打得漂亮,振奋人心。

  以往,说到“呼死你”,多被理解为正义的工作。彼时,为对付各种违法小广告、扰人电话推销和烦人短信(俗称“城市牛皮癣”),就曾祭出过“呼死你”的新招,也产生了短时的遏制效果,但好景不长,类似“城市牛皮癣”仍在城乡随处可见。而“呼死你”,也曾因其合法性被质疑,而未普遍推广。

  现在,“呼死你”已经完全换了一个“扫射”方向,成了一种不折不扣的犯罪工具。这也说明,网络通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它掌握在谁的手里就为谁服务。故此,在网络世界,要战胜对手,就必须永远技高一筹。就此看,这场道魔之争,将无穷期。

  该案中,这个犯罪团伙,对434万个号码恶意呼叫12亿次“呼死你”,有人一天内被1000个电话短信轰炸,这简直就是不让人活的节奏。而另一款“疯狂云呼”电话轰炸,直接“战果”就是成功一笔即可得500元。

  案情披露,使用“呼死你”软件,可先充值积分,18元1000积分,30元2000积分,99元12000积分,1个积分可以呼一次电话,用完再充。也就是说打一次电话,只需不到1分钱。由此可见,积分代理人的犯罪成本极低,而非法获取的利润则可能很大。难怪有那么多人趋之若鹜。

  “呼死你”的“主打产品”是:打击报复、敲诈勒索、非法追债,迫使你在不堪其扰中乖乖就范。这些“产品”指向的无疑都是违法犯罪。然而,其“市场行情”看好,或许也从一个侧面,折射了当下社会治理存在的短板和死角。仅以各种非法高息借贷为例,其乱象便令人堪忧。

  这些年,银行信贷紧缩、楼市相对暗淡,大量闲散的民间资金寻求新的升值空间,民间借贷行业由此风生水起。籍此,一些求贷无门的中小企业获得资金“输血”。而旺盛的资金需求,进一步催生了诸多民间高息借贷乱象,非法集资行为在一些地方沉渣泛起,民间借贷兴盛。

  此前,江苏贫困县就曾因放高利贷,放出了“宝马乡”,受其“致富启发”,全国多地出现高利贷抬头的势头,由此引发的纠纷、案件也呈现多发态势。

  现如今,电信等手段实施非法追债,几乎成了一个新兴职业。现在全国有多少“讨债公司”,恐怕难有准确统计数据。它们的存在,已经成为社会之痛。

  这次广东警方全链条摧毁了“呼死你”,虽然其凶猛程度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但这一社会公害还是被端了个底朝天。应当为广东警方点赞。

  不过,与此同时,民众或仍心有余悸,担心这个胜利是短暂的。借助于通讯电信等现代技术条件,换了马甲的“呼死你”,会不会卷土重来?

  而大量被骚扰的现实体验,也在证明这种担心并非多余。

  由“呼死你”,让人联想到另一个幽灵般紧随人后的骚扰,比如,你购买或者只是看了一次新房,便会不断接到各类装潢、家俱、电器等供应商的电话轰炸;比如,你办了个小厂,马上就有电话来问“需要贷款吗?”……大量类似的“烦死你”仍在。

  比如,高考结束,紧随其后的,便会是招生电话全天候骚扰……,而在其背后,往往是公民个人信息被一卖再卖。

  这样的骚扰,虽然没有达到一天上千个电话的程度,但因其覆盖的面更广,受害的面也相应更大。“呼死你”刚死,“烦死你”却仍在闹腾得让人寝食难安。至于电信杆上、墙上及至城市马路上印着的“办证”的手机号码,则愣是让手机号码实名制“干瞪眼”。

  对于这些问题,如不能“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得到有效治理,那么其对民众的危害仍难估量。而即便是被摧毁的“呼死你”,也很有可能转场境外、国外借尸还魂,继续兴风作浪,祸害四方。

  一个文明社会,不容“呼死你”的存在。强化监管、完善立法,加强国内外、境内外合作,切实布下“线上+线下”的天罗地网。对“烦死你”以及可能“重生”的“呼死你”等网络电信违法犯罪活动,实施更加快速、更精准的打击,也是法治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铸就健康安全通讯网络环境,还当有更好的作为。(冷雨)

关键词:呼死你,骚扰,黑灰产业链责任编辑:郭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