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达州市宣汉县毛坝镇冒尖村70岁的黎洪森老人去年被当地纳入易地扶贫搬迁户,村里新建了集中安置房,看上去干净整洁、水电齐全,等着他入住。他本想早些时间离开老宅搬进新房,但现在他宁可住在摇摇欲坠的老木屋里。
为啥?因为安置点周边土地已有归属,离老宅较远的他为了生存,只好白天早起回老宅种地,晚上回安置点睡觉,来回步行山路要耗时4.5小时,单程10公里。其间要涉水、翻山越岭,每天“大多数时间都耗在路上了”。
宣汉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有媒体近日调查走访毛坝镇冒尖村、天坪村,发现像黎洪森老人这样的遭遇并非孤例。去年底竣工的冒尖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共建新房29幢,入住村民仅6户;天坪村集中安置点有20栋水电安装齐全的新房同样全部完工,搬迁入住者只有3户。贫困户拒绝入住新房的原因,是入住安置点后生活没有保障。
结果就是,国家扶贫资金花掉不少,一处处异地搬迁扶贫集中安置点建起来了,但贫困户并没有“获得感”。按照宣汉县异地搬迁补助标准,国家补助每人2.5万元,村民每人需承担宅基地费3000元,按平均每户4人计算,冒尖村安置点投入扶贫资金就逾300万元。但既然大家并不入住,则每户还赔进去3000元宅基地费。
不仅没有“获得感”,而且贫困户还被迫当了“群众演员”。毛坝镇党政办公室关于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的文件规定,对搬迁工作“实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一排名’制度,对排名倒数第一的村进行处罚。在上级部门前来现场检查安置点入住情况时,各村委会会提前通知村民入住,贫困户接到通知后则简单收拾下铺盖,去安置房住上几天,再回到老宅。从今年一月以来,有的贫困户已经被折腾了三四次。
脱贫攻坚,目标就是确保到2020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的庄严承诺。
但现在看来,脱贫攻坚战在某种程度上走了样,异地搬迁扶贫集中安置点成了某些基层官员展示政绩的形象工程。房子建起来了,就成了上报政绩的“硬杠杠”。至于贫困户是否有工作岗位、有没有地种、有什么收入来源,他们压根儿不去考虑。这些官员成了演技炉火纯青的“影帝”,而贫困户则成了配合他们演出大剧的龙套角色。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可以说,贫困人口未蒙其利,倒是先受其害。在入住安置点期间,贫困户不得不在安置点和自家田地之间来回跑,白天回老宅附近种地,晚上回安置点睡觉,来回跋山涉水,往返至少20公里。有需要时还要上“舞台”,给基层干部跑龙套,这更属于精神上“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情况。
2018年是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确定的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要求脱贫攻坚工作一方面要“实”,“数字指标”不得有半点虚假、糊弄,不能好高骛远、劳民伤财,要让群众认可和满意;另一方面要注重“产业造血”防止返贫。
扶贫攻坚在实施中走样,可以归结为干部作风问题,一言以蔽之就是欺上瞒下。“瞒下”表现为不以人民为中心,不以人为本,相反恰恰是以自己的政绩为中心、以地方形象为本,在规划建设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时根本就不讲生产、生活和教育、卫生的配套。“欺上”就是造“数字政绩”,严重不负责任,悖离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图片来源于视觉中国
在扶贫攻坚过程中,一些上级领导干部不深入实际、不深入现场,喜欢坐在办公室里听汇报、看报表,也是基层干部弄虚作假得逞的重要原因。一个村里建的集中安置点与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不配套,掌握这类情况其实不难,但镇一级干部似乎不知情,这是严重的官僚主义。当然也可能知情,只是相互糊弄、得过且过罢了。
不解决干部作风问题,要打赢脱贫攻坚战有点悬。基层干部工作要实,心里要有人民,时刻把群众冷暖放在心上。但关键还是在于如何当好基层干部的上级。好的“上级”,必须穿透表象、数字的迷雾,察实情,出实招,推动扶贫工作在基层落到实处。(杨于泽)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长城评论”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