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专题库 > 专题新闻

让信仰之光照亮人生之路

来源: 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2018-06-29 22:47:16
分享:

  近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长篇社论,追忆了我国著名中共党史学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开拓者和奠基人,被誉为“红色理论家”的东北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郑德荣。

  “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从一开始接触马克思列宁主义,郑德荣就坚信不疑,站在了真理这一边。他六十七载如一日,像一名战士,冲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宣传第一线;退休之后,出版著作、教材4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鲐背之年,满怀使命担当开始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他以身许党、赤胆忠心,用始终与党同心同向同行的一生,生动诠释了信仰的力量。

  对“信仰”二字,很多人并不陌生。它是指对某种思想或宗教及对某人某物的信奉和敬仰,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但更深层次的,它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更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

  中国共产党最伟大的历史成就之一,就是再造了中国民族的精神信仰。作为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共产主义是无数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也正是因为有了它,才会有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中国人民的解放抛头颅、洒热血,留下“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的激情与慷慨;才会有一代又一代的学者专家们,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毕生奋斗;才会促使共产党从最初50多名的星星之火发展到如今8900多万的燎原之势。

  然而,揆诸当下,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少数共产党员身上,“信仰”成了“奢侈品”,出现了信仰动摇、滑坡乃至缺失的现象。他们不再相信规则能战胜“潜规则”,不再相信权力不等于利益,不再相信风骨气节远胜于“颜值”......少数人甚至表现出对物质、权力、欲望的狂热追求,对梦想、真理、共产主义却极为淡漠。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驱使下,日渐丧失了精神支柱和理想信念,最终走上甘于被腐蚀、被“围猎”的错误道路。

  在这个充满怀疑的时代,“信仰”是不是真的不那么重要?答案是否定的。恰恰是这样的时代,信仰这块“压舱石”,比任何时候都显得珍贵。

  信仰不仅能让人有奋斗的方向、有前行的力量,更能收获有价值、有意义的人生。从始终把百姓记心头、甘做“樵夫”的好官廖俊波,到心有大我、至诚报国,为地球做“CT”的科学家黄大年;从矢志不渝把毕生献给西藏建设事业、献给种子事业的钟扬,到把官做淡、把事做精、把人做大的“狮子型”干部杨汉军;从一生跟党走的周智夫,到用忠诚书写信仰的郑德荣......身处各行各业的共产党人,无不在信仰力量的强大驱动下,或是为了人民的美好生活,或是为了国家科技进步,或是为了“种子”事业的繁荣,或是出于对党的绝对忠诚,一往无前、毫不退缩,奋斗到了生命停止的那一刻。他们的一生,也因此熠熠生辉。

  “你所站立的地方,就是你的中国;你是怎么样,中国便是怎么样”。有阳光的地方难免有阴影,但是,倘若每个共产党人都有坚定的信仰,像郑德荣先生一样,像无数已经逝去但精神永存的同志们一样,用自己闪光的行动去照亮每一个角落,整个社会、整个国家也将不再有黑暗。

  中国有千千万万信念如铁、百折不挠的共产党人,他们正勇立潮头、根植大地、砥砺前行,让信仰的力量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历久弥新。郑德荣先生绝不是第一个,也绝不会是最后一个。

关键词:信仰,人生责任编辑:陈美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