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扶贫人物志】巾帼不让须眉 她们是毫不逊色的扶贫女干部

来源: 长城网综合  
2018-06-29 23:39:58
分享:

  导语: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增进人民福祉,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不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当前,河北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扶贫开发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打赢扶贫攻坚这场硬仗,就要依靠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党员干部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想方设法带领群众脱贫,才能啃下扶贫这块硬骨头。在河北,有这样一群扶贫干部。用最美好的年华,扎根在最艰苦的地方,啃最难啃的骨头,拔最难拔的寨……脱贫攻坚的最后战役,已然吹起了冲锋号。他们,正是千千万万冲在扶贫最前线战士的缩影。即日起,我们将推出系列作品【扶贫人物志】,讲述这些优秀扶贫干部的扶贫事迹。本期第二篇,讲述那些巾帼不让须眉,她们是毫不逊色的扶贫女干部。

  “85后”扶贫干部郭超:带着真感情驻村扶贫

  “大娘,现在国家扶贫政策这么多,咱们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日前,在冀州区官道李镇付家庄村贫困户张秀果家,扶贫干部郭超正在进行入户走访。卧病在床的老人拉着她的手说:“小超三天两头来家里,帮俺办住院报销手续,还经常陪俺说话,真是比俺亲闺女还亲!”

  今年刚满30岁的郭超,接触扶贫工作有两年多时间,两年来,她凭着年轻人的一腔热情,忙碌坚守在扶贫一线,真正俯下身子抓扶贫、带着感情搞帮扶,将最美的青春奉献在扶贫路上,展现了一名年轻共产党员的风采。

  2016年,参加工作不久的郭超被安排到官道李镇扶贫办,成为一名基层扶贫干部。面对紧张繁重的农村扶贫工作,郭超没有丝毫退缩,她深知这项工作关系着农村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更是展现人生价值、服务基层群众的广阔舞台,也就是那一刻起,她许下承诺——扶贫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

  扶贫干部郭超正在贫困户家中开展帮扶活动。樊加伟供图

  扶贫干部郭超正在贫困户家中开展帮扶活动。樊加伟供图

  扶贫攻坚,“精准”是前提

  为确保将广大农村的“真贫”筛选出来,在扶贫“精准识别”阶段,郭超深入分包的付家庄村,逐家走访、逐户调查,细致地摸底排查,一户不落的了解农村困难群众的真实情况。由于村民们白天大多外出打工、下地干活,家里时常没人,郭超便利用中午、晚上的时间走访农户,“全村200多户,我逐户走访了一个遍儿,这既是对扶贫工作负责,也是对广大群众负责!”郭超一边整理扶贫档案一边说。

  对郭超来说,定期走进贫困户家中开展帮扶慰问活动是“家常便饭”,每个星期她都要往贫困户家中跑几趟。付家庄村贫困户付保信的妻子身体残疾、生活无法自理,两个孩子又都在读书,家中的唯一收入来源就是几亩耕地。为切实帮助付保信减轻负担,郭超为他选定了有针对性的帮扶政策,并通过申请教育扶持政策,帮他家读高中的女儿减免了学费和食宿费,“孩子上学的费用减免了,我家的经济压力减轻了不少,俺对于生活也更加有信心了!”付保信满脸笑容。

  提及郭超,付家庄村年逾七旬的付长青赞不绝口。他的妻子由于肿瘤做了两次手术,女儿又患有严重的精神疾病,生活十分困难。郭超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帮老人分忧,她逐项帮助付长青落实常规扶贫帮扶政策,还四处搜集有针对性的帮扶惠农政策。今年4月,她听说冀州红十字会正在开展“博爱送万家活动”,重点救助伤残贫困户,她马上联系为付长青申请。由于活动的申请程序严格繁琐,需要逐级审核,有时为了一个证明要来回跑上好几趟,但郭超毫无怨言,对她来说,能为贫困户解决点实际困难,再苦再累也值得。

  扶贫要先“扶志”

  为帮助困难群众重拾生活信心,她经常去贫困户家里“串门儿”。贫困户谢藏敏身患癌症,需要定期化疗,精神比较消沉。郭超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便隔三差五的到她家走访,鼓励她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去的次数多了,谢藏敏和郭超有了感情。“小超的扶贫工作做到家了,大家都这么关心我们,俺没有理由不乐观的活着!”谢藏敏微笑着说。

  动情话语:

  对扶贫工作负责,也是对广大群众负责!

  真正的扶贫不只是送政策,还要带着感情润物于无声。

  现在我感觉乡亲们就如同我的家人一样,走在扶贫攻坚的路上,我信心满满!

  长城评论:

  郭超以扶志为目的,积极引导其树立勤劳节俭、自立自强、不甘贫困的意识,全面激发脱贫的内生动力。用实际行动诠释“人穷志不穷”的内涵,营造“勤劳致富光荣”的氛围。

  对政策掌握、贫困户家庭情况了解掌握透彻,扶贫工作认真,核对仔细,到贫困户家中走访,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郭超在扶贫过程中勇于责任担当,贯彻精准方略,坚持问题导向,紧盯目标,改进工作作风,注重落实成效,

  80后女驻村干部:盛放在扶贫一线的“铿锵玫瑰”

  朱杖子村共有345户、1130口人,其中贫困户占60%,人均耕地不足0.8亩,村民收入主要依靠传统农业和外出务工,是典型的国家级贫困村。

  “咱朱杖子,再也不是那个靠天吃饭的穷地方了,现在不少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了。”村民各个脸上喜滋滋,指指驻村工作组的办公室,“变化就是从驻村第一书记孙娟和她的组员来到咱村来的那一天开始的。”

  村民嘴里说的孙娟,是秦皇岛市体育局到朱杖子驻村帮扶工作组组长、驻村第一书记。

  2016年2月,孙娟开始了驻村工作,从此,帮助朱杖子这个贫困村脱贫致富的沉甸甸的责任,便抗在了她的肩上。

  她扑下身子、脚踏实地,团结和带领村两委班子一起奋力拼搏、攻坚克难,带着村民攻克洪险,修缮村容村貌,寻找致富项目,只用了1年多,就实现了全村90%以上的贫困户脱贫,村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00多元增长到3730元。

  眼下,一座多家企业投资超过5000万元的纺织产业园工程正在投入建设,一座“村口的产业园区”渐渐成型,朱杖子村脱贫致富的脚步日渐加速,向小康阶段发起了冲刺。

  孙娟给村民引进的织布机,农闲时让妇女织布增收。祖迪摄

  攻坚先攻心,用真情付出换回村民真心拥护

  刚入村时,孙娟准备先找村民了解情况,根据产生贫困的原因“对症下药”。但大家却对她爱答不理,不久,孙娟就听到了这样的风凉话:“咋还派个女干部?一个城里女人能干啥?”

  孙娟咬着牙在工作日志上写下这么一段话:“人都是有责任的,作为一名党员,又是第一书记,我没有理由不去努力,女人!依然能够扛起这份责任。”

  为了开好头,获取村民的信任,她和工作组同事,学习理论、研究政策,田间地头了解情况,走家串户查找穷根,入村不到两个月,就完成了全村所有贫困户的走访,做到村里的“大事小情、家长里短”都了然于心。

  许多工作还没开展,一场艰难的考验就来到了孙娟面前。

  2016年7月20日,全村得到预警,青龙将降下一场罕见的暴雨。当时,村里有三万多斤优质麒麟瓜还在地里,是很多家庭整年的收入来源,如果暴雨肆虐,这些瓜就可能全部烂在地里,老百姓急得直哭鼻子。

  “这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啊!”孙娟别提多上火了,“我跟自己说,别着急,一定要想办法,让我们村避免这场损失。”

  冷静下来后,孙娟想到了一个办法,她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求助信,想紧急卖掉地里的瓜,把它发布在网络和微信上后,迅速引起了社会极大关注。当天下午,一场爱心西瓜义卖活动就在秦皇岛市区发起了,受灾的3万斤西瓜被一抢而空,挽回经济损失近4万元。

  期间,孙娟连续半个多月一直坚守在驻村办公室里,密切关注着村里的情况,跟村民们一起对抗大暴雨的侵袭。

  这次经历,让孙娟更加得到村民信任,工作开始进入正轨。

  随后,孙娟与工作组同事们开始变着法儿地带大家到培训班去学习手工纺织、月嫂服务、板栗剪枝。与此同时,他们寻机会、找资金,在全村开工建设引水上山工程17处,解决了全村所有板栗园的灌溉问题,彻底改变了村里几十年来山上缺水的落后状况。

  2017年春节前,贫困户饲养的200头年猪还在愁销路,工作组又从腊月一直忙到大年三十,从宣传推销、联系客户、定制包装到装车送货,全程参与,终于换来了80多万元沉甸甸的“过年钱”。村里贫困户的孩子罹患脑瘤无钱救治,孙娟便带着工作组发起爱心筹款,募集了十多万元的“救命钱”……

  雪中送炭的实质性帮扶在第一时间拉近了村民和工作组的距离,村民们被孙娟这位“女干部”的真情付出深深打动。

  扶贫先扶志,用示范引领提振村党支部士气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是驻村帮扶的首要工作。”孙娟对记者说,为此,她便带着村民党员积极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通过集中理论学习、重温入党誓词、开展主题讨论等形式提升党员的先锋模范意识,引导党员在各项工作中起到表率作用。

  两年多以来,为了使村干部、村民代表和致富“带头人”开阔眼界、拓宽思路、找准路径,提升他们引领产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等方面的能力,孙娟与工作组同事一起多渠道整合资源、全方位谋划项目,多次带领村民到县内外先进地区学习考察,实地观摩优质项目,提振大家增收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在大家的努力下,朱杖子村充分发挥村党支部引领产业发展和项目推进的领导核心作用,建立健全了“四位一体”村级组织架构,“明显感觉到朱杖子的民心齐了、村干部的干劲足了,水平高了,我们有了一支‘富有战斗力、永不走的扶贫工作队’。”孙娟帮助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增收先增业,用产业项目保脱贫致富奔小康

  如何用工业化理念改变村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尽快引进增收产业项目为村民创造具有长期稳定收益的就业岗位,实现更多人的致富奔小康,是孙娟所在的工作组和村两委班子每天都要琢磨的“大事情”。

  2016年,村里开始发展手工家织布、手工粘花、服装加工,三项家庭手工业项目,不仅成功带动了60户贫困户稳定增收,更重要的是通过产业项目改变了村民们“等、靠、要”的惰性思想,增强了大家通过劳动增收致富的决心。

  纺织厂内部。祖迪摄

  2017年3月,工作组通过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江苏一家大型现代纺织企业老总是青龙人,有回乡投资的想法,便第一时间与他取得联系,进行对接,并在一周内前往江苏完成了项目考察。

  充分了解到该纺织项目属于投资强度高、产值高、利税高、劳动密集型、无环境污染的好项目,孙娟开始更加积极地与企业老总沟通招商想法,针对企业提出的十几条落实投资的实际问题,她与工作组同事一起到市、县、乡各项目主管单位咨询政策、寻求支持、破解难题。

  当企业老总看到他提出的问题在一周之内就全部得到了满意答复时,他惊讶了;当村两委班子在一天之内就完成了30亩项目用地的征地时,他震撼了;当听到孙娟说“我要做朱杖子村永远的第一书记”时,他感动了,他当即下定决心——投资朱杖子村。

  项目正式投产达效,仅仅5个多月的时间,工作组就协助企业完成了项目选址、各项手续办理、厂房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员工培训等一系列重要工作。

  “这个项目的成功落地,是工作组及村两委班子齐心协力、攻坚克难的结果,现在已经有多家外地纺织企业慕名而来,与我们洽谈投资意向。”面对成绩,孙娟淡然地说。

  如今在朱杖子村,一个依托‘村集体+公司+农户’模式建立起纺织产业园区,已渐露雏形。

  不久的将来,这里的村民不仅可以实现在家门口就业,而且可以实现既拿薪金又领股金还得租金的长效增收,朱杖子将彻底丢掉贫困的“帽子”步入全面小康。

  “园区建在家门口,打工不再往外走。扶贫车间显身手,脱贫致富有奔头。”省扶贫办王留根副主任来朱杖子考察工作时,振奋地这样评价。

  “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北方最大的坯布集散地。”朱杖子村美好的明天在孙娟心中一点点描绘。

  眼前的这个30出头的年轻人,在“苦心志、劳筋骨”的驻村扶贫工作中,丰富着人生阅历,也磨练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勇于奉献的情怀。

  如今,孙娟已经交出了一份扶贫攻坚的阶段性答卷,这答卷上的蓝图,正在让小村嬗变成新的模样。

  动情话语:

  咱朱杖子,再也不是那个靠天吃饭的穷地方了,现在不少在外打工的年轻人都回来了。

  人都是有责任的,作为一名党员,又是第一书记,我没有理由不去努力,女人!依然能够扛起这份责任。

  农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如何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是驻村帮扶的首要工作。

  我们有了一支‘富有战斗力、永不走的扶贫工作队’。

  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北方最大的坯布集散地。

  长城评论:

  孙娟着力通过灵活多样的吸引投资方式,支持产业发展和贫困户脱贫,变“输血”为“造血”,激活贫困户内生动力,努力探索产业化、市场化扶贫新路。推动以合作共赢为目的的市场化产业扶贫模式,构建地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

  发展一批关联程度高、带动能力强的产业,推动整体区域发展,提升其经济的自我发展活力,从而建立起长远的、优效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扶贫。孙娟,好样的!

关键词:扶贫,人物志,女干部责任编辑:陈美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