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专题库 > 专题新闻

【党徽熠熠】“村民不富、村容不改,我誓死都在大棚住!”
——记邢台市临西县修枣科村党支部书记修华

来源: 长城网  张欣 王棋
2018-07-02 13:40:00
分享:

  长城网讯(记者 张欣 王棋)“原来一年最多挣个万八千,种了大棚以后,一年比一年好,现在每年纯收入能达到七八万呢!”“过去村里都是土路,一下雨路面就泥泞得没法走,现在道路都是硬化路,生活得可舒坦哩!”……

  提起村里这几年的变化,临西县摇鞍镇乡修枣科村的村民们交口称赞:“要不是村党支部书记修华带领我们种大棚,现在大家伙儿还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呢,现在百姓富了、人心齐了,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民眼中的“好干部”修华究竟“好”在哪儿?把“一心为了村民富裕”当梦想的他究竟为百姓办了哪些实事儿?近日,记者来到修枣科村,在修华身上找到了一名共产党员精气神的“四股劲儿”。

遇到蔬菜大棚种植难题,修华总会上网查阅相关资料。记者 张欣 摄

  发展大棚种植 誓拔穷根的“拼劲儿”

  2005年10月,修枣科村的村两委班子散了,乡党委书记找到了当时在乡财政所任会计的修华,想让他回村当支书。然而,放弃公职,回村收拾“烂摊子”,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家人朋友都劝我别淌村里的浑水,过点消停日子比啥都强。”但凭着想带领家乡人民干番事业的热情和期待,修华还是毅然回到了那个“生于斯长于斯”的修枣科村。

  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而这“头把火”,修华就烧在了民意的反馈上。回村后,他反复找老干部、老党员、村民代表唠家常、解民意,很快就跟村民建立起深厚的感情。经了解得知,村里没大矛盾,根上就是一个“穷”字,越穷越乱,越乱越穷。

  找到了病根,就得对症下药,修华的“第二把火”烧在大棚菜种植的产业项目上。他自掏腰包,领着23名党员和村民代表到山东寿光学习。回来后人人都说好,就是不敢种。修华说,上世纪90年代,村民曾经大面积种植过大棚,最后以惨败收场,所以现在人人“谈棚色变”,只有让大伙儿看到种菜带来的“真金白银”,才会心服口服地跟着走。“2008年,我拿出了所有积蓄,请来了寿光的技术员,带头建了3个大棚。一茬下来,每个棚就赚5万多。村民一看行,第二年一下子建起了28个棚。”修华说,这个事对他触动很大,“当支书,既要想在前,又要千在先,才能把群众的劲头鼓起来。”

骑着电车转大棚,是修华每天的“必修课”。记者 张欣 摄

修华查看大棚里豆角的长势。记者 张欣 摄

  村民不富就不搬出大棚的“倔劲儿”

  信之愈笃、行之愈坚。在修华书记的带领下,修枣科村的大棚菜,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了起来。但管护不够、竞争无序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于是,他牵头成立了蔬菜专业合作社,规范生产管理,抱团市场竞争。为当好家、管好事,2008年,修华带着妻子在棚区盖起了一间简易房,把家搬到了这里。

  2011年,修枣科村又在村西南建起110个蔬菜拱棚。为保证初次种植拱棚蔬菜成功,修华和妻子又在旁边搭了两间板房,把“家”搬了过去。夫妻俩冬天挨冻,夏天受热,伴着这片拱棚整整住了两年。2013年秋季,修枣科在村西北建了30座温室大棚,修华和妻子又迎来了第三次“搬家”。

  就这样,大棚建到哪儿,修华夫妻俩就搬到哪儿,夏天蚊虫叮咬,冬天冰冷难耐。迄今为止,修华两口子已经在棚区住了整整十年,而跟随大棚的建设,他们已经先后搬了五次家。“要说不苦是假的,但是我住在棚区,大伙儿就有了定心丸。”提起自己的五个“家”,修华质朴的脸上露出了羞涩的笑容。

修华查看蔬菜大棚的长势。记者 张欣 摄

  一切为了村民想 全都为了产业兴的“傻劲儿”

  2009年11月11日凌晨,一场暴雪突然降临。眼看着雪越下越大,修华赶紧给大棚户打电话,召集大家起来上棚扫雪。“当时我就想,绝不能让这场大雪压塌了任何一个棚,压塌了我们刚刚起步的希望。”据修华回忆,那场雪下了3天3夜,他们就扫了3天3夜,不少地方的大棚几乎全被压塌,而他们村的大棚却无一受损。棚虽然保住了,可有些没来得及准备棉被的棚,黄瓜苗却冻死了不少。为了把损失降到最低,他把面包车的后座拆了,自已开车跑寿光,八百里路当天来回,连续跑了四天,为各户买回了新苗补栽。“那年冬天,冀南不少蔬菜大棚几乎绝产,我们的收入却翻倍增长。”提起往事,村民刘桂岭至今记忆犹新,他对记者说,如果没有修书记,那场大雪很可能不仅毁了大棚,更毁了自己脱贫致富的信心。

  2012年,村里大力实施村庄整治工程。当修到村里的棚区公路时,一户村民就是不让占他家的地边,嘴里嚷嚷着“修路是好事,但就是不能侵害我的利益。”思来想去,修华决定用家里两亩半的自留地,换他这块一亩的斜尖地。老母亲说啥也不让换,念叨着:“那里有咱家祖坟,你爷爷、你爹都在那,换给了他,我以后去哪儿!”修华跪着说:“娘,华子不孝。没这块地,路修不通啊。”在他的软破硬泡下,母亲最终还是同意了。

  2013年10月,有5个贫困户想建大棚没资金,修华就用个人的工资卡和老母亲在县城的房产作抵押,向银行贷款45万元,帮助5个贫困户建起了大棚,并且两年就实现了脱贫。

  外人都说修华这么干是“犯傻”,可他却说,这是看长远、算大账,只有带动更多人发展蔬菜大棚产业,才能早日让乡亲们实现脱贫。“我给自己定了个小目标,就是让俺村的老百姓家家住上小别墅,户户开上小汽车,不但要让他们脱贫,更要让他们致富。”

修华查看大棚里黄瓜的长势。记者 张欣 摄

修华帮种植户解决技术难题。记者 张欣 摄

  超前谋划 勇攀高峰的“闯劲儿”

  有了产业,聚了民心。随着大棚的种植发展越来越顺,村民建大棚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了。现在,修枣科村已建成大棚面积达到800多亩。

  为了搞好配套、跟进服务,修华又拿出了30多万,跑乡到县寻求支持,修了6公里田间路,铺设了1万多米地下管道,还购买了发电机组。

  规模大了,产量高了,销路又成了问题,他又垫资30多万元,在村边大路旁建起了一个专业的蔬菜批发市场。随着大棚规模的逐渐扩大,用苗量也不断增加,修华说,下一步,他打算再建一个育苗场,这样一来,可以大大地降低用苗成本。

  如今,村里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已与邯郸、安阳等地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全村每年增收近80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万余元,超过全县农村人均水平,村民全部实现了脱贫。

关键词:党支部书记,修华,蔬菜大棚,致富责任编辑:郭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