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今年夏天,一出热播的古装剧《延禧攻略》引发网友热议,该剧以更加贴合历史的改编、庄重大气、简约细腻的美感,点燃了暑期档荧屏。有细心的观众发现,“剧中看到挺多非遗元素,也贴合了现代人的审美”。
电视剧剧照
如此广受好评的热剧,小编也忍不住一睹为快,当看到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树花”技艺时,就被这种“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的旷世美景深深折服。一种身为河北人的自豪感油然而生。
电视剧剧照
》》》“打树花”这项古老技艺是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树花”是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古老节日社火,至今已有500余年历史,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也是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据说当年张家口蔚县暖泉镇有好多铁匠作坊,每逢年节,富人们燃放烟花庆祝,铁匠们也同样渴望着热闹喜庆,但铁匠买不起烟花,他们从打铁时四溅的火花中得到灵感,把熔化的铁水泼洒到古堡城门上方的砖墙上,好似朵朵烟花盛开。这种特别的"烟花"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普通老百姓,其热闹喜庆的氛围绝不输给拥有烟花的富人们,因此便有了每逢过年"富人放烟花,穷人打树花"的民俗。
图片来源:新华网
》》》“打树花”也是智慧之花
曾经以为"打树花"不难,把铁水泼到城墙上而已。待亲眼看到"打树花"表演后,才知道"打树花"对表演者的臂力和挥洒技艺都有很高的要求,表演者需要具有很大的勇气,因此"打树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
打树花表演之前的准备工作,也是用了心思的。柳树根做的勺子必须先在水里浸泡几天,之后再用慢火把表面烘干,这样勺子才不至于被铁水烧毁,而且勺把儿也不会太热。匠人身穿羊皮袄、头戴斗笠,这一身装束,就是防烫的。尽管处处提防,一场表演下来,表演的匠人多多少少还是会被溅落的火星儿烫着,因此,匠人的手背上总是布满了旧疤痕和新烫的水泡--匠人把危险留给了自己,把美丽献给了人们。
虽然打树花好看,可是打树花的人也要求站得稳,是一项颇费体力的活儿,据说,2013年整个暖泉镇总共只有4人会打树花,除了这三位师傅,还有一位不太熟练的年轻徒弟。打树花作为一项古老年俗,对艺人的臂力和泼洒技能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并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
图片来源:新华网
》》》“打树花”,古老之花,更是匠人们的心灵之花。
《延禧攻略》延续"匠心"传承,运用宏大的空间调度展现了非常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树花"技艺。负责这场戏"打树花"表演的匠人们不辞辛苦参与拍摄,只为能够把文化传承下来,其中一位老匠人说:"好害怕有一天我们没了,这个文化也消失了,这个年轻人没人爱学,希望通过电视剧这样一个(大众媒体),让大家看到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到底有多美"。
电视剧剧照
电视剧剧照
》》》“打树花”传承人揭秘1600度铁水背后故事
目前,在蔚县暖泉,怀揣如此绝技的仅有四人,他们分别是王德、王富、宗吉武和王春林。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树花’好看,但更惊险刺激”
王德1963年出生,他十几岁就跟随父亲学打铁,打铁是其家祖传技艺。21岁,正式跟父亲学习“打树花”。聊起“打树花”,黑红的脸膛熠熠生光,他对记者说,“‘树花’好看,但更惊险刺激”。
说到“惊险刺激”,从“树花”表演者们的装束上就能知其一二。他们都头戴草帽,反穿羊皮袄,两条裤腿一条为反穿羊皮,另一条为防火帆布。王德告诉记者,羊毛遇火只是变焦,但并不燃烧。他还告诉记者,原先每次表演,都是头戴毡帽,现在基本上改为戴草帽,都是为了防火。
表演者使用的工具——木勺同样很有意思。王德介绍说,木勺是用产在河渠的柳木做成的,表演前,需要在水里浸泡三天三夜。他说,每次表演,大约使用12把柳木勺。
“表演‘打树花’,特别不容易,烧伤烫伤是常有的事。”王德边说边让记者看他的手背,果然,其手背上到处是疤痕和刚刚烫起的几个泡。他说,最危险的是方向的掌握,稍有不慎或用劲儿不对,将铁水反方向泼去或跌落,那就十分危险了,因此有人说,这是“勇敢者的游戏”。
“打树花”曾遭厄运传承人叹招徒难
王德回忆,文革“破四旧”时,“打树花”一度被禁止。有一年,父亲自制了一个小铁炉,准备在正月十四自家表演,但不知怎的,被“上面的”知道了。他说,当时多亏了一个好心的副镇长通风报信,父亲将刚刚炼好的一炉铁水藏在猪圈里,这样才躲过了一劫。
“恢复‘打树花’表演,是在粉碎‘四人帮’以后了。”王德说,小时候,在北关堡村能够表演“打树花”的就有十多个人,而现在仅仅有四个人。
“这门技术,是个力气活,又很危险,年轻人不愿意学。”王德慨叹,“做为‘树花’传承人,如何将这门绝技传承下去,我有这份责任。”
》》》不仅是“打树花”这些河北“非遗”也值得被我们铭记
曲阳石雕
保定曲阳雕刻始于汉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曲阳县志》记载:“黄山自古出白石,故环山诸村多石工。”曲阳城南的黄山盛产汉白玉大理石,石质洁白细腻,是石雕的优质材料。这种特有的石料资源是曲阳石雕早期发展的基本元素和条件。西汉时期,曲阳开始出现雕刻艺术。魏晋南北朝,佛教盛行,曲阳成为北方佛教造像的中心。隋、唐、五代时期,经济发达,社会开放,激发了人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艺术创作更加活跃,雕塑作品的表现力愈发生动,除佛教造像外,曲阳石雕开始涉足建筑、桥梁、陵寝等社会生活领域。
图片来源:燕赵都市报
固安笙管乐
屈家营位于河北省廊坊市固安县,屈家营音乐会始于一种古老的地方民乐。建于明永乐年间,现存《玉芙蓉》、《纣君堂》、《骂玉郎》等13支套曲,《金字经》、《讨军令》等7支大板曲,《五圣佛》、《贺三宝》等20多支小曲和一套打击乐。使用乐器中一支饰银8孔白玉管为世所罕见,在唐宋典籍中称为"筚篥"。屈家营音乐是继西安古乐、北京智化寺音乐后发现的又一民族文化瑰宝。从乐器形制、乐谱和曲目、演出礼仪都与元明乃至唐宋时期的上流社会音乐一脉相承,而这在全国大多数地方的民间早已失传。屈家营音乐会曲目丰富,乐谱完整,乐手技艺精湛,并有严格的传承方式,在相对封闭的状态下保存下来,具有"原汁原味"的特点。
图片来源:廊坊传媒网
抬花杠
抬花杠原名抬杠,是流传在河北省南宫市苏村、石家庄市栾城区等地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起源于民间祈雨仪式。据说是清朝咸丰年间自山西洪洞县传来,曾盛极一时,目前,由于抬花杠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条件发生了变化,传统民俗活动减少,传承艺人年龄老化,出现了绝技无法传承的局面。
图片来源:河北非遗保护网
大名草编
大名草编是河北邯郸市大名县的传统草编工艺品。据了解,草编起源于南唐,兴盛于北宋年间。在张择端名画《清明上河图》中便随处可见头戴草帽的百姓。而草帽也是草编中最常见的成品。但随着大机器的收割作业,麦杆已返还田地,草编手工艺品的原材料取材每况愈下。加之草编手工艺品制作费时、费力,没有可观的经济价值,销路渠道少,一些从事此行业的人员逐步改行从事其它行业。
现场展示草编制作,图片来源:燕赵都市报
鹰爪翻子拳
鹰爪翻子拳是中国传统拳术"八闪翻"繁衍出的新拳种,是中国民国时期著名的国术大师鹰爪王陈子正先生(1878-1933)(河北省保定市雄县李林庄村人)经过三十年悉心研究、充实、体验,而逐步完善发展成名震拳坛的卓越拳术,此拳术具有翻子拳的"闪翻"、少林拳的快捷、刚健和鹰爪功法的刁抓擒拿三者融为一体的特点,其健身作用显著,技击性突出,实用性强,历受武术界称道。但是由于现在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父母不愿意让孩子受苦,且人们商品观念增强,对传统武术的学习动力不足,近年来,苦练鹰爪翻子拳的人越来越少,现在武术比赛虽然有鹰爪拳的比赛项目,那只是为了好看的表演套路,而其精华——实用的鹰爪翻子拳套路确越来越少。
图片来源:长城网
(长城24小时客户端据新华网、人民网—文化频道、中国新闻网、燕赵都市报、长城网、等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