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讯(记者 王林红)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是选择带走一切还是留下些什么?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
7月16日,河北省灵寿县56岁的农民李双全突发脑出血,7月31日不幸去世。他的儿子李斌含着眼泪,遵照父亲遗愿,捐出了父亲的部分器官和遗体。仅仅七天之后,8月7日上午,李斌走进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为一位素不相识的北京7岁白血病患儿捐献了“骨髓”即造血干细胞。
无偿捐献的器官,用以延续他人生命,也让李斌的父亲以“另一种方式存活在这个世界上”。
这是一场“生命的接力”
“我父亲是个要强的人,不愿受人恩惠,所以别人帮了我们以后,他就经常教导我们要知恩图报,在有能力的时候一定要回报社会。”李斌说,小时候父亲忙于打工,他和姐姐受到过很多乡亲的帮助,逢年过节都能吃到乡亲们送的饺子,衣服和鞋也都是乡亲们帮着做的。从他记事起,父亲就教育他们姐弟俩要懂得感恩。正是父亲的言传身教,让他也成了个热心肠,“将来我要是离开了这个世界,也会像父亲一样捐出我的器官,挽救更多人的生命。”8月8日,李斌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完成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后回到老家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我和我父亲一样,只要能有机会挽救一个人的生命,我们都愿意。”李斌说,自己捐献造血干细胞,是父亲最希望自己做的事。他希望能有更多人参与捐髓。
人一旦去世,他所有的器官对死者已再无维持生命的功能,但对等待移植的患者来说,是他们延续生命的唯一希望。不管是传统的土葬、火化,还是新兴的海葬、树葬等都是处理遗体的一种方式。器官捐献也是对遗体的一种处理方式。“人体器官捐献是生命的延续,让急需器官移植的患者重获新生。”
8月7日8时30分到12时5分,“80后”李斌在河北医大二院捐献了163毫升造血干细胞悬液,挽救北京某医院一名7岁白血病小患者,成为中华骨髓库第7529例、河北省累计第363例、石家庄市第93例捐献者。
“李斌,您的造血干细胞与国内一名患者配型成功了,愿不愿意捐献呢?”2018年6月19日,突然接到中华骨髓库河北分库工作人员的电话,33岁的李斌着实有点激动。
有些兴奋的李斌,下班回到家后迅速将这一消息告诉了父亲李双全。由于患有脑梗,李双全说话并不利索,但听到儿子的话,老人当即就大声说一个字儿:“行!”
7月16日,李斌的父亲突发脑出血,正在住院治疗,当李斌了解到患者的病情十分危急急需移植时,他坚定地说:“既然我已经答应了人家,就一定要完成捐献,父亲知道了肯定也会开心的!”
当天上午,李斌把父亲交给姐姐暂时照顾,自己去做了相关检查,终于通过了捐献前的所有体检。
随后,李斌又联系到骨髓库工作人员,表达了父亲李双全想在去世后捐献器官和遗体的想法。工作人员帮他联系了相关事宜。
7月31日中午,李双全被宣布脑死亡,李斌含着眼泪在捐献协议书上签了字。
李双全的肝脏、肾脏和一对眼角膜,将会挽救3名患者的生命,还能让两名患者重见光明,他的遗体也将用于医学研究。
这是一段“难忘的记忆”
4年前,52岁的李双全突发脑梗,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只能勉强维持基本的生活自理。每个月一千多元的药费,让作为儿子的李斌深感生活的压力。为了能多挣点儿钱给父亲买药,2016年,李斌带着李双全来到姐姐居住的河北省正定县。父子俩在村里租了一间民房,靠打工维持生活。
2016年夏天,李斌的姐姐李梅找到他,问他想不想一起去无偿献血。一听姐姐说这是做公益,他立刻就答应了。当他在献血时了解到留样加入中华骨髓库以后可能有机会挽救血液病人的生命时,他当即入库,成为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两年后的2018年6月19日,李斌接到配型成功电话,爽快地答应了捐献。
捐献骨髓需要从头到尾进行体检和准备。“我是家里的壮劳动,对于我们这些农民工来说,请假去体检并不容易。”李斌是河北省灵寿县慈峪镇人,父母在他三岁的时候离异。父亲李双全独自一人,靠着种地和打零工把一对儿女拉扯大,乡里乡亲偶尔也会给予他们帮助。初中没毕业,李斌就开始在村里打工挣钱。姐姐李梅嫁人后,李斌更是扛起了家里的担子。
7月18日,李斌接到中华骨髓库河北省分库工作人员通知,说需要进行复查。李斌跟随骨髓库工作人员到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接受了甲状腺结节的相关检查,随后又返回正定县人民医院做了其他两项检查,最终顺利通过了捐献前的所有体检。
回想起这一切,李斌有些激动:“捐献一次不成功,我就捐两次、三次!一定要把人救回来!”
上善若水、大爱无疆,河北这对父子的善举温暖了很多人。据了解,格力电器(石家庄)石家庄有限公司工会委员会了解到李斌的情况后,对他的生活很关注,主动为他提供工作岗位。8月6日,采集的前一天,李斌办理了入职申请手续。
这是一阵“持久的呼吁”
中华骨髓库河北省分库的工作人员宋丽娟告诉记者:“捐赠骨髓也叫‘造血干细胞捐献’,和以前的捐献骨髓存在着很大不同,对身体没有影响。以前的捐献骨髓,如今的捐献造血干细胞,其实都是采集的造血干细胞,原来是抽取骨髓血,比较痛苦,需要全身麻醉,进行手术;现在是从外周血中直接采集造血干细胞,过程和普通捐献成分血过程相同。当然,开始需要将大量存在于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到外周血中,需注射4-6天的动员剂,目的是避免造成误导。 ”
近日,河北省累计第253例涉外捐献者张策策在参加第七届中华骨髓库河北高校行活动时说:“入库时我是一名河北科技大学理工学院的大学生,毕业后不久便成功为韩国的一名白血病患者捐献出了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捐献后的几年,我的身体不但和往常一样健壮,而且还让我从工作和生活中找到了自信和存在的意义,感受到帮助别人后的快乐和幸福。”
河北省红十字会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郝建强表示,器官捐献是一项延续生命、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文明进步。目前,中华骨髓库河北省分库入库志愿者已近14万,成功完成捐献的355例,其中境外捐献13例。
据介绍,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地中海贫血等俗称“血癌”的重症血液病,是目前所有癌症中唯一可以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来治愈的疾病,但由于人们对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了解还不够,影响着这份公益事业的发展。为此,近年来,河北省红十字会连续开展“中华骨髓库河北高校行”活动。此外,他们还利用网络媒体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知识有奖竞答,通过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交流互动,使广大师生和社会人士更深入地了解造血干细胞的相关知识。“现在我国器官移植供需比为1:30,也就是说,每年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超过30万人,但只有1万人能够得到供体。希望大家都能改变观念、发扬博爱精神,让生命得以延续。”郝建强说。
伴读:大爱无垠 成风化人
●郭庆敏
姐姐无偿献血,父亲捐献遗体,自己捐髓救人,李斌一家的行动堪称人间壮举。
感恩,回报乡亲们曾经的帮助。一个再朴实不过的捐献理由,表露出捐献者内心的纯洁与无私。在爱的传递中,每一位捐献者都成就了别人,升华了自己。
爱是有力量的。在爱心中成长,再把爱的芬芳洒播到四方,于是,就形成一种向上的社会风气,这种风气在渐渐地感染人、影响人、教育人。工友们凑钱帮李斌的父亲看病,爱心企业为李斌提供就业岗位……桩桩件件,在互助中,爱就像人间的春风,让幸福之花处处开遍。
在一个充满爱的社会,每个人都不再无援。我们同欢乐,同忍受,共风雨,共追求。
世界需要爱。李斌和他的家人在奉献爱,也在呼唤爱。爱是人类最美好的语言,而行动,是它的支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