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在衡水市冀州区门家庄乡东堤北村,志愿者在清理电线杆上的小广告。记者刘冰洋摄
在衡水市冀州区门家庄乡,每个村庄都有一支特别的农民志愿者队伍,这些农民志愿者们,不分冬夏、风雨无阻地守护着农村的治安,热心于街坊邻里间的互帮互助,倡导着文明乡风,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农村的“文明使者”。
今年以来,门家庄乡在全乡范围内探索推行“巡逻员+志愿者”模式,将治安巡查、环境整治、志愿服务、政策宣传等工作与文明乡风建设融为一体,全面提升了农村精细化管理水平,使村容村貌更美了,乡风民风更加淳朴了。
巡逻志愿者在村庄“上岗”
身穿黄马甲,戴着红袖标,拿起红喇叭,再加上一辆电动三轮车,这就是门家庄乡农民志愿者队伍巡逻时的标准“行头”。虽说现在天气炎热,但志愿者们每天上下午两个时段的巡逻依然雷打不动。
“焚烧秸秆既污染环境又有安全隐患,大家要自觉抵制这种行为。”7月9日,门家庄乡东堤北村志愿者刘新河在巡逻时用喇叭提醒着村民。和刘新河一起巡逻的志愿者还有同村的娄彦华,他们一边巡视,一边在小本子上记录存在安全隐患的具体位置。
73岁的刘新河是首批加入巡逻志愿者队伍的“元老”,当时他已经退休,想着自己是党员,愿意为乡亲们多干点儿。“听说乡里招巡逻志愿者,我第一时间就报名了,能够为乡亲们干点实事儿,我这心里高兴得很。”
除了治安巡查,志愿者们的“业务范围”还包括义务保持环境卫生等。“在农村,电线杆上的小广告像牛皮癣一样,屡禁不止,十分影响美观。”刘新河说,他和娄彦华在巡查时,自带工具进行清理,一天的时间,就把村子附近电线杆上的小广告全部清理干净了。
“电线杆上的小广告、地上的垃圾,我们在巡逻时都随手清理。”刘新河说,刚开始,不到半天清理的垃圾就能装满整车。“现在,人们越来越自觉了,垃圾也越来越少了。”
“自从街巷里有了这些志愿者,村的安全隐患少了,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人们的文明素质也大为提高。”看到记者采访,刚从地里做农活回家的村民刘占魁笑呵呵地说,“看到这么干净的街道,村民们都不好意思乱丢垃圾了。”
“今年以来,我们推行‘巡逻员+志愿者’模式,在全乡17个行政村选拔出40余名志愿者。”门家庄乡乡长高振龙介绍,志愿者在群众中有较高威望,特别是一些退休干部“上岗”后,继续发挥余热,发挥了巡逻员、信息员等多方面作用,为促进乡风文明贡献了积极力量。
让文明在乡间流动
“稍稍上年纪的人都对广播很熟悉、亲切,过去大喇叭在农村组织动员方面有很好的效果。”高振龙介绍,广播里能有新闻,宣讲党的政策;有服务,播报村里的事。“考虑到成本问题,我们为每个村的巡逻员配置了小喇叭,让政策宣传‘动’起来。”
播放党的政策、惠农补贴信息、村规民约,这移动小喇叭,越用越便利。“喇叭播送的内容由乡里统一制作,每周更新一次,各村也可以根据本村实际情况自行制作,但必须报送乡里审定。”高振龙说。
“上午播党政新闻,下午播村事村情,中间穿插村规民约的内容。”王海庄村巡逻员志愿者孙彦华说,村民们干着活就能听到学到,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孙彦华告诉记者,靠着这小喇叭,党的方针政策第一时间传达给百姓,村民们也都爱听。
喇叭越贴近村里,农民越关心,表扬谁批评谁都成了村里的新闻,其他媒体都没有这效果。东北堤村党支部书记谢志超感慨:“刹住红白事不良风气,再没有比小喇叭更好使的了。”
“过去村里办白事,放大鞭、唱大戏,一两万一天就花出去了。”小喇叭广播了几个月,村规民约反复播,节俭办事的喇叭里勤着表扬,铺张浪费的也不吝批评,最近办事的都是四五千就办下来了。“小喇叭营造的氛围,看不到,但人人都能感受得到。”
“小喇叭发挥作用的原因,主要还是内容,内容设置走专业化路线,看人‘下菜’。”高振龙说,小喇叭用起来效果好的村子,内容都很丰富,而且还注重接近性、针对性。
“‘巡逻员+志愿者’的模式在门家庄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几个月来,他们让文明在乡间流动起来。”冀州区文明办有关负责人说,门家庄乡“巡逻员+志愿者”的模式将在全区城乡推广,以持续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让乡村多一道流动的文明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