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专题库 > 专题新闻

01、我国最早实行大包干责任制典型——大名县万堤镇万北村一队

来源:  
2018-08-21 19:52:00
分享:

  我国最早实行大包干责任制典型——大名县万堤镇万北村一队:1977年大名县万北村在时任万北村一队队长的董可志的坚持下硬是推着大伙把地分了单干,还给每家订了“合同”。谁也没有想到,“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万北村的“大包干”比大名鼎鼎小岗村1978年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还早。1982年1月1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历史证明,董可志“顶着压力”悄悄展开的改革在中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我省粮食产量连年提高。图为农民晾晒丰收的玉米。省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中国改革始于农村,农村改革的突破口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建立。

  今天许多人并不知道,冀南平原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大名县万北村,曾是全国最早突破“一大二公”束缚,探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村子之一。

  当年实行分田到户的大名县万北一队,是怎样顶住压力悄然而顽强地进行探索的?从谈“包”色变到称赞“直来直去不拐弯”的“大包干”办法好,万北村靠什么平复了来自各方的质疑,促成了当地干部群众思想的转变?

  透过一个小村子的“大包干”往事,让我们共同回顾那段饱含力量和希望的激荡岁月。

   1

  穷则思变——小村子悄悄分田到户

  冀南平原的邯郸市大名县万堤镇万北村,因地处漳河套内,有着肥沃的红淤土和两合土,最适合粮食种植。

  今天许多人并不知道,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子,曾是我省较早率先突破“一大二公”束缚,探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地方。

  在当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一个更通俗的叫法——“大包干”。

  时任大名县万堤镇万北一队队长、实行“大包干”责任制的领头人董可志,说起当年为什么敢冒险把地分给农户时,一脸沉重地说:“这是穷则思变的结果。兔子没草吃,人没饭吃,逼得没法了。”

  穷到什么程度呢?

  据资料记载,万北村在人民公社化实施以后20年间,粮食生产始终没有大的发展,粮食亩产一直在250公斤到280公斤的水平线上徘徊。到1977年,集体生产已举步维艰,全村140户社员,620口人,1148亩耕地,全年亩产205公斤,人均年收入45元。

  “具体到我们一队,情况更糟。全队46户社员,208口人,312亩耕地,大部分劳力却很少下地劳动,因为干一天活儿挣8分工,不够一个鸡蛋钱。春天麦苗旱,队里闲着机井没人浇,结果,1977年麦收时,小麦亩产只收了64公斤,不但没向国家交公粮,连社员的口粮也没保住。”董可志回忆说。

  当时,万堤公社共有68个生产队,万北一队收入倒数第一。

  穷则思变。为了过上好日子,一队社员们没少议论,没少探索和尝试。

  开始是换干部,结果贫下中农社员差不多轮了一遍,还是搞不好。换干部不行就分队,1975年分成两个队,干部多了,吃闲饭的就多,吃闲饭的多了,社员分的更少。情况更糟,不得已,1977年又合到一起。

  当时,董可志担任队会计。1977年麦收以后,经社员推举、村党支部任命当了队长。

  面对一个烂摊子,他整天冥思苦想,琢磨出路:“难道把大伙捆在一起,一年又一年地受穷,就是干社会主义吗?不论谁当干部,也不论队大队小,如果还是‘上晌听打钟,干活一窝蜂,干多与干少,都记3分工’,什么时候也搞不好。”

  “强往一块捏也捏不成了,不如干脆把地分到户。地里活包给各家干,谁干得好多开工分,谁干得不好少开工分。”董可志找队里的老党员、老贫下中农听意见,社员们也赞同他的想法。

  于是董可志把这一想法和社员的意见向村党支部作了汇报,但村党支部认为,刚刚批过“三自一包”,“农业学大寨”又喊得正响,别再担上“走修正主义路线”的罪名,没有允许。

  恰在此时,公社书记张兆到万北村蹲点,董可志详细谈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得到了张兆的默许,还叮嘱他,“不要声张,秘密搞一段试试看。”

  有了公社书记的支持,董可志胆子大了些。

  说干就干。1977年夏天,万北一队把280亩玉米田按劳力多少分到各户,并向社员讲明,每块地施肥一样多,犁地、打场由队统一安排,其他农活各户自己干,最后根据产量多少开工分。

   2

  试验两年——从“老大难”到富裕队

  1977年夏,万北一队刚把责任田分到户,村党支部副书记就找到董可志,说这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有风险,要他立即收回。大名县委一些领导也表示“万北一队的办法近似分田单干,不能推广”。

  董可志说:“我是为发展集体经济探索新路,只是作一下试验,如果上级怪罪,由我一人承担,决不连累别人。”

  就这样,万北一队的试验顶着各种压力悄然而顽强地实行。

  虽然万北一队分包责任田的办法,与后来建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相比还不完善,但与原来评工计分、按工分分粮分款的“大锅饭”办法相比,已经显示出优越性,社员的生产积极性一下被激发出来。

  过去需要一天干完的活,分包责任田后,一个早晨便干完了。哪块地缺苗断垅,社员不找队长,自己就补种了。麦田串种玉米,不用队长安排,家家自制点播器,种得又快又好。还有社员把多年积攒的老坑土、下房土都用在了责任田里。

  时任大名县常务副县长的程廷雪,下乡调研曾路过万北一队。当时天已很黑,与以往地里无人不同,他看到很多社员提着灯笼、火把在浇地。

  程廷雪回忆说:“在集体经营下哪来这么大的干劲?我心想,准是搞了包产到户。看到社员热情那么高,我也不好阻拦。”

  于是,为了对上级有个说法,程廷雪与时任公社书记张兆商量,采取巧说的办法,对外统一称“大田管理,责任到人”。

  在这样的干劲儿下,当年万北一队秋季收粮36000公斤,比上年增长30%。

  秋后,经村党支部民主讨论决定,以后长期实行分包责任田的办法,并对办法作了进一步补充和修改:第一,集体的全部耕地原则上按人劳对半分到各户,有的愿意多分或少分,经民主讨论可以灵活掌握。第二,责任田长期固定不变。第三,作物成熟时,干部和社员代表到地头验苗,分等评工。第四,种植计划、生产投资由队统一安排,产品统一分配,农田基本建设和零活由队统一调配劳力。

  看到收成的增长,万北一队的干部和社员们有了信心,觉得照此办法搞下去,脱贫便指日可待了。

  不出所料,1978年,全队粮食生产取得惊人成绩。小麦平均亩产275公斤,是上年的4倍多,全年粮食亩产由上年的180公斤猛增到525公斤。1979年全年粮食亩产更是增加到777公斤。社员人均分配收入由1977年的36元,增加到1979年的100元。

  从1977年到1979年两年时间里,万北一队由全公社倒数第一的“老大难”队,一跃变成第一名的富裕队。

  当时有一句顺口溜,形象道出了“大包干”的优越性:“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足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3

  顶住压力——责任制形式步步深化

  尽管万北一队的做法取得了成绩,但直到1980年之前,万北一队都不敢张扬。这种低调与此前很长一段时间谈“包”色变的历史环境有关。

  然而,即便不声张,万北一队的做法还是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引来褒贬不一的评议。

  一些群众赞成欢迎,但部分公社干部也颇有微词。有的说这办法是分散集体,有的说是“跟大寨对着干”,还有的说是“倒退”,是一种右倾思潮,甚至是“拉牛退社,是典型的反革命。”

  1979年3月后,中央、省委、地委先后多次派人到万北一队调查。还有两位解放军干部,持部队介绍信前来查访,说“大名县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影响了军心,有的战士不安心部队工作,要求回乡种责任田”。

  但各路人马深入考察后,看到社员们家里大囤小囤堆满了粮食,了解到大量增加的集体积累和对国家的贡献,无不由衷赞叹,认识也开始有了转变。

  在大包干的推行过程中,正是一些农村“一包就增产,农民就致富”的事实,有力地教育了一些对此有顾虑的干部和理论工作者,促使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

  政策层面对包产到户认识的改变,始于1980年9月27日中央下发的75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

  文件指出,“实行包产到户,是联系群众,发展生产,解决群众温饱问题的一种必要措施”,“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是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而并不可怕。”

  有了这一文件“撑腰”,万北一队的做法也逐渐从被质疑转变为被认可。

  文件下发后不久,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河北日报等媒体都报道了万北一队实行责任制的做法。邯郸地委、大名县委组织了多次讲授班,让董可志讲经验、谈感受、教方法。一时间,多地掀起学习推广万北一队的高潮。

  1980年冬,万北一队进一步修改完善责任制,去掉工分,真正成为“直来直去不拐弯”的“大包干”:犁地、浇地、播种、打场由生产队承担,其他农活和投资各户自行安排;责任田的产品,全年每亩上交国家和集体125公斤小麦,其余归各户所有;集体留下机井、拖拉机、播种机和提水工具,中、小农具和牲口作价分给各户。

  1981年5月,省委提出“对已经实行包产到户或包干到户的,要加强领导,积极帮助搞好,对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目前还没有公开的要鲜明承认,要求搞的要支持。”

  至此,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两种责任制被彻底“松绑”。

  但此后,全省上下干部群众对“大包干”责任制的认识和思想进一步统一,也经历了一个过程。随着各地认识进一步提高,促使这一责任制呈现出快速发展势头,为全面推广普及“大包干”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奠定了政策基础。

  随着各地改革探索不断深入,“大包干”不断被推广开来。1983年1月,正定下发包干到户责任制办法,提出土地可以分包到户,“大包干”在正定全面推广,在河北省开了先河。

  也就在这一年,我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走向普及,极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当年,我省虽然遭受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特大干旱,仍然创造了农业生产增产增收的奇迹,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899.9万吨,比1978年增长12.6%,年均递增2.4%。

  时至今日,回顾“大包干”推行过程中那段解放思想、穷则思变、勇于实践的光辉岁月,我们不会忘记,在冀南平原漳河河畔有一个小村庄,它通过探索尝试,进行了有益的改革实践。

关键词:大包干,承包责任制,万北村责任编辑:王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