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首钢”搬迁:2005年6月30日,首钢的功勋高炉——五号高炉停产拆迁,标志着具有八十多年辉煌历史的首钢这一中国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涉钢系统搬迁的正式启动。首钢涉钢系统搬迁,开世界特大型企业搬迁的先河。2010年,原有的首钢涉钢系统将在北京西部消失,取而代之的将是循环经济和科学发展的新首钢。这一耗资677亿元人民币的工程将造就中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临海而建的大型现代化钢铁基地。这一搬迁反映了中国钢铁工业在市场经济中突围的历程。
在曹妃甸产业新城,首钢集团旗下的京唐钢铁公司,无论从体量还是影响力上,都是现象级的企业。它是曹妃甸发展指数的龙头与标杆,这个庞然大物,影响着曹妃甸区的方方面面。
从2005年落地曹妃甸,首钢京唐公司经历了十年的发展。它的员工,因身着蓝色工作服,被当地人形象地称为“蓝精灵”。工作时,“蓝精灵”们在厂区忙碌;下了班,“蓝精灵”又在曹妃甸生活。活跃的“蓝精灵”,象征着曹妃甸发展的活力。
对于首钢来说,选择曹妃甸,正越来越被证明是一个正确的抉择。甚至在首钢内部,都把京唐公司称为钢铁人的“梦工厂”——在这里,首钢人按照最理想的设想,将一个钢铁厂从规划图变为现实,发挥着它强大的动能。
也只有曹妃甸,能够将中国钢铁“梦工厂”实现。
来自北京的“开炉专家”
每天清晨,王建斌都会在上岗之前,再整理一下自己的工作服。作为一个老钢铁工人,他总是让自己穿得干干净净,再加上无框的眼镜,看上去更像一个伏案写作的文人。在京唐公司,王建斌是有名的“开炉专家”,是炼钢工人中的行家里手。
53岁的王建斌,北京人,1984年就进入首钢工作,35年如一日,从一名学徒,到炼钢专家,带出了无数徒弟。2008年,王建斌接到调令,动身前往曹妃甸。他知道,在那个陌生的地方,一个超级大工厂的基础设施已经基本完成,而他的使命,是炼出第一炉钢。这对他来说不是难事,对于新的工作和生活,他也充满了期待。
“黄沙飞舞,绿色很少。”这是王建斌对2008年曹妃甸的第一印象。“比我想象的还要差一些。”不过,王建斌不以为意,按照当时的口号,“先生产、再生活”,套上工作服,就扎在曹妃甸,闷头干了起来。
在今天的京唐公司,王建斌有自己的创新工作室,这里集结了他过往的经验和在曹妃甸的实践。对于他来说,炼钢也是一门艺术,他追求更完美的作品。
这也符合京唐公司“产品优质高端”的定位与要求。按照当年首钢的规划,京唐公司要“始终以生产优质钢铁产品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为追求目标,持续优化品种结构。”投产以来,京唐公司累计获得冶金产品实物质量“金杯奖”22项次,其中4项产品获“特优质量奖”。
这些成绩,来自像王建斌一样的8000多名京唐公司职工,在曹妃甸人口中,他们是“蓝精灵”。
刘福明在曹妃甸产业新城一家酒店当服务生,和同事的聊天中,总是会讨论“今天来吃饭的蓝精灵多不多”这样的话题。“为啥叫他们‘蓝精灵’?因为他们总穿蓝衣服呗。”刘福明笑言。
起初,曹妃甸人不知道“蓝精灵”这样的外号,是不是能够被首钢人所接受。慢慢地他们发现,首钢人也开始叫自己“蓝精灵”。“我觉得挺贴切,‘蓝精灵’,多有活力!”王建斌说。
最初建厂,“蓝精灵”大多是北京口音。随着京唐公司的发展,招入了大量的新职工,到2018年,京唐公司8000多名职工中,有一半是当初从北京迁调而来,其余则来自唐山和全国各地。
8000名“蓝精灵”,在曹妃甸工作、生活,乃至安家。
从最初来曹妃甸工作到现在,整整十年过去,王建斌乡音不改,依然一口京腔。不过,改变也在他身上悄然发生着——两年前,他在曹妃甸大学城买了房子,“环境不错,那时候也便宜,两室两厅,嘿,特满足。”王建斌转向他的徒弟,“现在那边房价多少了?”
“涨了一半了比您那时候!”徒弟大声说着。
刚刚建厂时,厂区宿舍还没完工,王建斌要和同事们每天跋涉50公里上班,“有一次堵车堵了三个小时,吃住条件也不太好,真是不方便。现在大家住在厂里,周末的时候要么回北京,在曹妃甸买了房子的,就回自己在曹妃甸的家。”
在王建斌身边,很多同事都在曹妃甸买了房子,“这说明大家对曹妃甸的发展是非常看好的,对吧?”王建斌说,“可以说,曹妃甸就是我的第二故乡,以后退休了,保不齐每年要在这儿住一阵子。”
王建斌还说,十年前漫天黄沙的曹妃甸,早已旧貌换新颜。
“作为首钢搬迁调整和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首钢京唐公司是我国第一个实施城市钢铁企业搬迁,完全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设计建设,临海靠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千万吨级大型钢铁企业。京唐的变化,曹妃甸的变化,在这十年中可以说都非常大。”曾立,首钢集团京唐联合钢铁有限公司总经理,经历了京唐公司发展的全过程。在他看来,首钢选择曹妃甸,是正确的,也是必然的。
“曹妃甸有它非常好的优势。比如说物流优势,临海靠港,所有大中型原材料靠港不用转运,直接进入料场,产品生产完毕后可以直接通过水运到国内的南方和国际市场。”曾立说,“还有布局优势,一次性规划建设,吸取了国内外沿海大型企业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
简言之,在曹妃甸发展,首钢京唐打造了临海靠港、流程紧凑、设备大型、技术先进、产品高端、循环经济、环境清洁、管理高效等特点和优势,并用十年的时间,京唐公司把这些优势转化为成果——整体工艺装备达到21世纪世界一流水平,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精品板材生产基地和自主创新的示范工厂,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标志性工厂。
践行循环经济,京唐公司还充分发挥临海靠港优势,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具有21世纪新一代钢铁厂的产品精益制造、能源高效转换、废弃物充分利用三大功能,成为环境友好、服务社会、资源节约型的绿色工厂。
“京唐和曹妃甸,是相互成就,相互作用的。”曾立说。
钢铁人的“梦工厂”
回顾过去的十年,曾立感慨颇多。填海造地,建起一个庞大的工厂,责任与压力始终不曾卸下。不过,在曾立心中,更多的是使命感和成就感,“京唐,就是一个梦工厂。”
“建设高水平京唐,集聚了全国的的智力,集聚了首钢人的梦想,集聚了国内外最先进的技术。以前因为时间或者机会,这些是没办法一起实现的。”曾立说,“30年前集聚全国的智力和财力建立的一个宝钢,30年之后举全国的智力建了这么一个梦工厂。”
京唐在曹妃甸的发展,得多了国家层面的大力支持。“包括13位国内一流专家组成专家团队,以徐匡迪院士为组长,涵盖了冶金和材料等相关行业,整个方案和技术,都是国内外先进的。”曾立说。
2019年,将是首钢建厂100年,对于首钢乃至中国钢铁来说,这都是一个重要的节点。100年之前,首钢的建立,历经沧桑与磨难。100年之后,首钢在曹妃甸将伟大的梦想变为现实。
2017年,首钢京唐超额完成生产任务;2018和2019年,他们也有新的目标要实现。“我们逐渐建立起首钢京唐在高端板材,在市场的形象,成为最具代表性的企业。”曾立说,“未来几年的规划?按照最早的四个一流,目前我们已经基本实现了,之后要全面实现。”
首钢京唐的建设发展,始终都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公司建设、生产现场调研并作出重要指示,对首钢京唐提出了“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产品一流、管理一流、环境一流、效益一流”的建设目标——这便是曾立所说的“四个一流”。“最终的目标,在我的想象中,首钢京唐成为受人尊重的企业,包括产品、价值、以及员工对企业的自豪感等等。”曾立说,“和曹妃甸一起成长、壮大。”
在这个春天,京唐的厂区内秩序井然的运转着,厂区外的钢石道,行道树已经发出嫩芽,来往的车辆,川流不息。(来源:国际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