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专题库 > 专题新闻

19、石家庄“撞击反射式”改革

来源:  
2018-08-21 19:52:00
分享:

  “撞击反射式”改革:石家庄市于1984年初开始的“撞击反射式”综合改革,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闯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果。所谓“撞击反射式”综合改革,就是首先着力搞活企业,以企业改革中提出的各种要求去“撞击”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那些不适应生产发力发展需要的环节和方面,促使行政管理机关按照搞活企业的要求,自觉进行改革,这些部门的改革“反射”到企业后,使企业的活力相应增强,必须又会提出新的要求,再促使有关部门做进一步改革。这种“撞击—反射—再撞击—再反射”,循环往复,把城市经济不断推向前进。

  石家庄市纺织工业公司企业经营承包大会(资料片)

  《河北日报》关于全省各地学习推广石家庄“撞击反射式”改革的报道。

  在“撞击反射式”改革推动下,石家庄涌现出一批闻名全国的企业家。图为马胜利(右二)同技术人员一起检验产品质量(资料片)。

上世纪80年代的石家庄,一个“包”字被大胆地从农村引入城市,后来被总结为“撞击反射式”城市改革模式。石家庄这个被誉为改革“自学成才”的城市,与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相映生辉,成为“南深北石”中的一极。

  近日,记者寻访了当年“撞击反射式”改革决策者之一的原石家庄市市长、80岁的王葆华老人。在老人的讲述中,那个激情洋溢的年代像一幅卷轴,在我们面前铺展开来……

  改革前夜

  1983年,石家庄。这一年,农村已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势喜人。而在城市改革方面,石家庄仍未打开局面。

  这一年,王葆华55岁,职务是省政府秘书长。“5月份的一天,领导突然找到我,通知我第二天到石家庄市报到,调任石家庄市市长。”王葆华回忆说。事实上,这是一副重担。农村改革有阻力,城市改革阻力更大。

  尽管时隔多年,王葆华对当时的情况和数据仍然记忆犹新:“那时石家庄经济发展缓慢,1978年到1982年,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多点,全市财政收入不到5亿元。全市财政支出‘包干基数’仅7600万元,就是这些钱,还得省着花。作为市长,市里总预备费只有280万元。”

  上任后,王葆华到西里村光明实业公司考察,得知村里存款竟有300万元,“比我这个市长‘阔’”,王葆华这样说。

  那时,不但政府在改革方面一筹莫展,许多企业更是“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社会上商品匮乏,物资供应紧张,许多商品凭票供应。城市改革举步不前。

  当时大家都认识到不改革就没有希望,但又不知该怎样改。1982年以前,一些企业模仿农村搞过各种形式的承包,但上级不让搞,只好半途而废。不仅挫伤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又使干部增加了疑虑。因此,人们期望上级拿出改革方案。

  城市改革从哪里入手,必须要找到突破口。当时这是摆在市委、市政府领导面前的首要问题。

  改革的突破口在哪里

  那时,社会上关于城市改革的主张和思路很多。国家计委和国家体改委的部分学者主张,改革先从小企业入手,放权让利;南方一批学者则主张事先设计周密的改革方案,再行推进;当时被称为“铁市长”的西安市长张铁民主张由市长承包。

  石家庄也在讨论这件事情。王葆华那时的想法是,每个城市有自己的特殊情况,不必照搬别人的做法。”至于市长承包城市的设想,那和改革宗旨相悖——改革就是要“简政放权”,可当市长的却做起总经理来了,那还不“事无巨细”都要管啊!至于学者的“先从小企业着手”的做法,也不可取。小企业改革成功与否影响和意义都不大,小企业的经验无法向大企业推广。

  当时,国家在深圳搞了特区,选了一些沿海城市作为改革试点,像石家庄这样的城市,国家政策是实行“利改税”、“简政放权”。市委、市政府多次组团到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深圳、珠海、常州、沙市、成都等地考察;同时,认真调查研究总结1982年以前市里的改革经验。这时一个现象让人眼前一亮:有18个小企业,仍在坚持搞承包,成效明显。“这说明在农村适用的承包,如果根据企业实际情况进行改革,使之符合城市的情况,也会取得和农村一样的效果。”王葆华说。

  企业改革思路有了,市委、市政府再次开会研究,经过激烈讨论,最后一致通过:从企业承包入手,引“包”字进城。在承包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就用改革的方法解决什么问题。这就是后来闻名全国,各地争相学习的“撞击反射式”综合改革。市里还专门成立“体改办”来推动企业承包,由一名副市长兼任体改办主任。

  “撞击反射”名扬神州

  “改革政策出台后,推行不是很顺利。有的企业就和市里讲条件。比如,要完成递增利润指标,所需原材料在哪儿?提高产量工人需增加,劳动指标在哪儿?产量提高,产品销售市场在哪儿?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得不少企业要求市里增加劳动指标,增加原材料等等。企业承包推进艰难。”王葆华说。

  戏剧化的是:一个名叫马胜利,后来被称为“马承包”的人出现了。

  1984年,市一轻局向石家庄造纸厂下达了17万元的利润指标,但造纸厂连年亏损,市财政还需补贴3万元,最后经过谈判,将指标敲定为13万元。这时,马胜利写了一张“向领导表决心”的“小字报”,贴在了厂门口,承诺将17万“翻过来”,年底前实现利润70万元,承包三年,每年利润翻番。

  王葆华回忆说:“马胜利行不行呢?一轻局、体改办领导下厂调查,连夜向市领导汇报,大家谨慎地研究。我认为应该支持一下。因为当时那种死气沉沉的局面,确实需要有一个助推点。我分析说经济风险由政府承担,政治后果由市委、市政府负。”慎重起见,市里研究了三条措施:首先,马胜利必须有承包方案,要组织专家答辩评审;其次,马胜利必须有自己的班子,集体承包;第三,承包方案必须经过职工大会通过。

  后来,在石家庄造纸厂承包大会上,王葆华讲了一句震动全市的话:全市职工都可自荐承包企业。原来企业领导不积极参加承包自动免职!全市的改革气氛一下子活了,拖拉机厂、长征胶鞋厂、棉纺企业等都开始承包,厂领导积极拿承包方案,工人的热情也很高。“许多工人挥舞着手臂在承包大会上高喊‘大锅饭养懒汉,承包了使劲干’”,这些画面至今仍清晰地印在王葆华的脑海里。

  “市里搞这种‘自荐组阁承包’的方式,实质上就是竞争上岗。这在企业中引进了竞争意识。”王葆华说。

  “撞击反射”逐渐发挥作用。继马胜利因承包一举成名被称为“马承包”后,石家庄市又先后出现了一系列各有特色的改革企业家:“张联合”张兴让、“夏服务”夏继勋、“许引进”许期颐。张兴让带领市第一塑料厂与省内外6家乡镇企业结成经济联合体,实现了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夏继勋任党委书记的市服装鞋帽工业公司,由一家介于局与企业之间半行政、半企业性质的公司,转轨变型为服务性公司。原来靠吃下属公司的管理费,转轨后实现盈利;许期颐为把第一经编厂搞活,先后从联邦德国引进九台设备,产品质量和效益很快提升。

  1985年1月,国家体改委在石家庄市召开北方七省、市、自治区经济体制改革座谈会。会上,石家庄介绍了“撞击反射式”综合改革的经验,受到与会者好评。3月,石家庄经验在全省推广。

  1985年10月,时任石家庄市委书记的贾然在《红旗》杂志发表文章《石家庄的“撞击反射式”综合改革》。文章说,“撞击反射”综合改革“第一是层层下放权力,使企业成为相对独立的商品经营者;第二是发展横向联合,为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进一步搞活企业创造条件;第三是运用经济杠杆,把搞活企业同国家的计划管理结合起来。”

  1985年,在国务院的一次会议中,“王葆华”曾7次被提到。时隔不久,主管经济的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来石考察。“他是带着问题来的,最后是带着满意回京的。”王葆华说。

  企业发展的黄金年代

  从1984年到1986年,在“撞击反射”热遍全国的同时,石家庄又摸索出一条物资体制改革的成功之路,在全国引发强烈震动。1987年3月,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号召有条件的地方,推广石家庄市的“同一销价差价返还”的物资体制改革经验。

  王葆华到石家庄之前,曾在河北省清仓办工作过,所以深谙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物资供应弊端。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物资和主要商品由国家统一分配。多年实践证明:众多繁杂的物品,舍弃市场调节功能,人为地由上而下分配,势必造成供产销脱节,积压浪费。

  王葆华以钢材为例谈起物资供应的弊端:“钢材的品种规格有几千种,国家计划只按管、板、圆、线和大中小型管理分配。虽然年年搞骡马式的订货会进行产需衔接,而钢厂却往往选择易生产、盈利高的品种生产。用料企业有了指标,却订不到适用的,怕丢指标,差不多的就要,结果‘货到地头死’。全国各地物资挤压严重。”

  当时,国家推出两大举措:一,大搞清仓利库;二,实行计划和市场“双轨制”。结果是,越搞“清仓利库”积压反而越严重。

  市里根据物资运行情况和多年经验分析认为:企业离不开分配物资,实际上是个差价问题。可不可以改给企业价格补偿,不再分配物资,企业需要材料到市场去自行采购。物资部门不管计划内外一律以市场价出售。这样就在国家分配体制不变的情况下,在市里创造了市场调节的小环境。既可解决品种不对路问题,也可防止利用差价倒买倒卖,又提前把物资部门和企业推向市场,有利于逐步转轨。国家体改委认为石家庄的这种设想很有创意。在国家体改委和物资部的帮助下,石家庄大力推行了这一改革,效果非常显著。

  这种改革打破了长期以来生产资料单一计划供应体制。此后,人才(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相继建立。也是在上世纪80年代,青年街市场、广安街市场等十几个街道市场陆续建立,为新华集贸市场、南三条市场在上世纪90年代跻身全国十大集贸市场创造了有利条件。

  “当时,这种物资体制改革,商业部门推行得很好。粮贴、房贴相继出现,在由计划向市场转变方面,石家庄趟出了一条路子。当时到物资局参观学习的人像赶集一样,每天市招待处车水马龙。”王葆华说。

  上世纪80年代成为企业发展的黄金年代。

  1996年,经过十数年改革,石家庄被列入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石家庄以一种新的姿势站到了另一个历史起点上。

  
事件档案:

  撞击反射式改革

  从1984年开始,石家庄市国有企业开始引“包”字进城,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创造了“撞击反射式改革”综合改革经验,即坚持以搞活企业为中心,以搞活企业过程中提出的各种改革要求,去撞击那些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规章制度,促使管理部门有针对性地及时制定改革措施,反射到企业和有关部门,付诸实施,增强企业活力。如此“撞击——反射”“再撞击——再反射”,除弊创新,循环往复,不断提高,将改革一步步引向深入。

  1985年1月,国家体改委在石家庄召开北方七省、市、自治区城市改革座谈会,东道主石家庄介绍了城市经济改革方面“撞击反射式”综合改革经验。(本报记者刘毅柴卫华)

  那些历史长河中的珍珠

   ——王葆华谈鲜为人知的改革细节

  记者:改革前的企业具体是怎样的情况?能举个例子吗?

  王葆华:1983年国庆节,我到石家庄二药调研,我带着秘书和体改委主任直接去了车间,竟然发现车间鸦雀无声,怎么回事?电话通知厂领导后,一名厂领导说“停工是因为机器检修”。后来厂长坦陈“工人们去北京和青岛旅游了”。我们之间有段有意思的对话,很能说明当时企业的状态。

  我说:“为什么去旅游?”厂长说:“国家今年分配给我们的利润指标是150万元,我们已经达到了180万元。”

  “完成280万元不是更好吗?”

  “有用吗?”

  “当然有用。你们可以留一部分。”

  “那行吗?”

  记者:“撞击反射式”综合改革开始后,石家庄出现了一批改革企业家:“马承包”、“张联合”、“夏服务”、“许引进”,他们并称石家庄经济改革“四大名旦”。尤其是马胜利、张兴让,成为闻名全国的企业家。在改革前,有无十足的信心?有无预料到后来的成果?

  王葆华:那时,谁对改革都没有十足的把握,谁对未来都不能预料。在石家庄,一个改革方案出台,肯定会遇到许多问题,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这期间,既有领导的智慧,也有职工群众的创新创造。我们成功的关键是:改革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比如“马承包”,我们抓住了,这样,改革的信心和胆量就逐步积累起来了。当初,石家庄造纸厂要召开全体职工大会,最终表决马胜利的承包方案。就在召开大会的前天,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当时胡耀邦同志到南方视察,返回时路过石家庄,在火车站接见了省市领导干部。他询问城市改革情况,我说:“我们的建筑企业正在学习邯二经验(邯郸二建),工业企业正在搞承包”。胡耀邦说,要注意总结经验。说完走上火车,又折回来对我说,你们一定要坚持,要顶住。听了他的话,我们改革的信心和底气就更足了。

  记者:“撞击反射”这个名词是怎么来的?

  王葆华:在市委讨论以企业承包为突破口,在层层承包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用改革方法解决问题,逐步深化改革的思路时,市委书记贾然在最后总结时说:“承包就像是一块石头,我们把石头砸到水面上去,就会有波纹,波及到哪里,我们就改到哪里。”后来,新华社记者王文杰跟踪调查,写了篇内参《石家庄市撞击反射式综合改革新路子》,他根据贾然同志的话提炼出了“撞击反射”这个词儿。

  记者:“撞击反射式”改革的成功给石家庄这座城市本身和人们的生活带来哪些直接影响?

  王葆华:当时,在“撞击反射式”改革的影响下,石家庄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年轻城市,一跃成为全国瞩目的城市。有人称石家庄为“自学成才的不是改革试点城市的试点城市”。在这个有些拗口的称谓背后,可以看出石家庄当时的知名度。那时,国家召开试点城市研讨会议,都让石家庄参加,并多次介绍改革经验。

  从1984年到1987年是推行“撞击反射式”综合改革的四年。1987年,全市社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比1983年翻了一番,4年累计完成工农业总产值308亿元,相当于1983年前7年的产值总和。四年中,新火车站、长途汽车站、国际大厦、科技大厦和电子产品展销中心等一大批高大建筑相继拔地而起。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1987年,职工年平均工资1413元,增长70.9%。居民家庭拥有的收录机、彩电、冰箱、照相机、洗衣机和电风扇等家用电器和高档耐用消费品成倍增长。(来源:石家庄日报)

关键词:责任编辑:王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