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专题库 > 专题新闻

48、“文艺冀军”领跑全国

来源:  
2018-08-21 19:52:00
分享:

  “文艺冀军”领跑全国:2010年以来河北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在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评选表彰中,《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等11部作品获奖,实现满堂彩、全覆盖。《善行启示录》等40多种“善行河北”主题读物连续出版、广受好评。河北电视台《中华好诗词》、《中华好民歌》、《中华好家风》和河北电台《善行河北——百集系列微广播》等一批精品栏目脱颖而出,得到广泛赞誉。那段时间河北的文艺精品创作呈现出了“河北现象”,同时凸显了“文艺冀军”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全省文艺人才梯次结构逐渐形成。

  2014年年初,一场备受关注的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省内外文艺界的数十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影视剧创作“河北现象”进行了专题研讨。专家们认为,近年来,一批数量可观,具有鲜明中国风格、民族气派、河北特色的优秀影视作品不断涌现,在业内刮起一股强劲的“燕赵风”,形成了引人瞩目的“河北现象”。

  以此为契机,近一年来,全省广大文艺工作者立足河北大地、传承燕赵文化,将“河北现象”由影视剧创作推广到戏剧、文学、图书、歌曲等更广阔领域,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电视剧《焦裕禄》、河北梆子《六世班禅》、广播剧《一个县委书记的担当》、歌曲《天下百姓》、纪实文学《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等一批“既叫好又叫座”的“河北制造”不断涌现,一支阵容整齐、能打硬仗的人才队伍茁壮成长,全面叫响了“文艺冀军”品牌。

  创新生产机制,加大扶持力度,为精品创作“保驾护航”

  “‘河北现象’及‘文艺冀军’的产生都不是偶然的,是我省完善扶持政策,实施新的创作生产机制的必然结果。”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处长王振儒说。

  2014年11月15日、16日晚,作为第七届中国京剧艺术节的祝贺演出剧目,由省京剧艺术研究院创排、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裴艳玲领衔主演的新编京剧《赵佗》亮相天津海河剧院,受到了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在这部优秀剧目成功上演的背后,是我省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机制的有力扶持。“早在剧本创作阶段,我们就得到了省委宣传部下拨的100万元扶持经费,这为京剧《赵佗》的创排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裴艳玲说。

  为进一步激发文艺精品创作生产活力,不断推出既叫好又叫座的文艺精品,我省在已有的《河北省文艺精品扶持奖励办法》的基础上,经过充分调研论证,研究制定了《河北省文艺精品扶持奖励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对扶持奖励资金使用办法进行了进一步规范,明确提出每年列支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奖励文艺精品。按照办法规定,我省开展了2014年文艺精品扶持奖励工作,共确定扶持项目21个,给予扶持资金2040万元;奖励项目25个,给予奖励资金730万元。

  “前期策划、题材选择、后期创作等是文艺创作生产的基础性工作,丝毫不能松懈。”王振儒说,为了打牢基础,我省建立了文艺精品咨询、论证和评价体系,成立了河北省文化艺术指导工作委员会,邀请省内外艺术名家、媒体和策划专家对文艺精品的选题规划、创作生产和宣传推介等工作进行顶层设计、科学论证,引导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实现科学规划、突出重点、有序实施、合力宣传。

  仲呈祥、李准、周振天、明振江……文艺界专家的精准把脉、建言献策,有效提升了我省文艺作品的质量和影响力。

  2014年8月,我省作家胡学文、张楚、大解作品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创造了近年来我省文学创作的最好成绩;9月,我省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电视剧《先遣连》、《营盘镇警事》、《我的故乡晋察冀》、《焦裕禄》、《聂荣臻》,戏剧《六世班禅》等11部作品获第十三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成绩在全国名列前茅;10月,我省电视剧《焦裕禄》获第27届中国电视金鹰奖“最佳电视剧奖”……近一年来,我省文艺园地百花竞放、硕果累累,呈现出繁荣发展的生动景象。

  立足燕赵热土,弘扬时代精神,让“河北故事”创新出彩

  河北是一片历史悠久、底蕴厚重的热土,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优秀作品的产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正如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所说,“河北现象”的可贵,正在于立足本土,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努力实现了地域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

  电影《周恩来的四个昼夜》讲述了新中国在遭遇三年困难时期,周恩来总理来到我省武安伯延镇走访调查的四个昼夜所发生的故事。这部小制作、大题材、地域特色鲜明的主旋律影片一经上映,立即在各界观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并收获了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该片导演陈力表示,河北是一座“文化富矿”,对具有浓郁燕赵特色、反映人民真情实感的题材进行深入挖掘,是创作生产文艺精品的一大法宝。

  作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生动教材,《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所展现出来的强烈的精神感染力同样不容小觑。省影视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汪帆认为,该片的意义在于用历史烛照现实,发掘并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品格,揭示出“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党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调查研究、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学风的永恒真理价值。

  反映西柏坡革命历史的大型声乐套曲《西柏坡组歌》、新编京剧《赵佗》、河北梆子《子弟兵的母亲》、纪实文学《朋友——习近平与贾大山交往纪事》、歌曲《中华好家风》……2014年以来,我省多部优秀文艺作品彰显了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并在全国产生了广泛影响。

  “我省的文艺创作始终强调并坚持‘两个一’,即把握一个基调,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突出一个主题,依托地域文化资源,讲好河北故事。”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武鸿儒表示,立足脚下的土地,从火热的历史和现实生活中去发现、发掘能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时代正能量的故事,用燕赵的文化传统进行滋养,用河北的文化元素进行支撑,是我省文艺创作的特点,也是创造更多具有中国风格、民族气派和河北特色的文艺精品的秘诀。

  培育人才梯队,积极搭建平台,打造朝气蓬勃的“文艺冀军”

  事业成败,关键在人,文艺的繁荣发展也是如此。“河北现象”的发扬光大,离不开文艺人才的支撑;“文艺冀军”的有力崛起,更是离不开文艺人才尤其是领军人物的强势推动。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武鸿儒说,为此,我省把文艺人才队伍建设作为繁荣精品创作的关键来抓,确定了推出尖子人才,培养基础人才,着力打造一支实力雄厚、结构合理、梯次衔接的文艺人才队伍的总体思路,为“文艺冀军”品牌的树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品要抓拳头,人才要抓尖子。2014年以来,我省相继在北京、天津等地召开裴艳玲、旭宇、郑一民、孙德民、李明久等河北艺术名家艺术成就研讨会,充分发挥“冀”字号文艺领军人物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扩大他们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此外,积极向中宣部推荐艺术名家进入全国文化专家库,为多名河北籍艺术名家建立了艺术馆,推出了郑一民、王习三等一大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学者和艺术家,进一步加大了文艺拔尖人才的宣传推介。

  广大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处在人才队伍的“塔身”,是文艺事业的中坚力量。我省通过加大扶持、奖励和宣传力度,积极搭建平台等措施,为青年才俊创造条件。在北京为我省作家张楚、胡学文、刘建东、李浩召开作品研讨会,推出了“河北四侠”,这也是继“三驾马车”之后,我省涌现的又一个文学品牌;通过“文艺振兴奖”评选,重点对郭靖宇、范建会等十余名中青年人才进行表彰和扶持;通过编辑出版《河北省青年作家丛书》、推荐优秀青年人才列入全国文艺评论人才库,为我省青年人才走向全国畅通渠道。

  作为“文艺冀军”的后备力量,基层文艺人才的发现和培养也不容忽视。我省先后组织举办了基层文艺骨干培训班,深入开展文艺志愿服务和文艺名家帮扶活动,为基层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文艺骨干。着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培养,共培养国家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06人,总数位居全国第四,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90人,切实夯实了“文艺冀军”的塔基。(来源:河北日报)

关键词:改革开放40周年,文艺冀军责任编辑:王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