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县城建设提档升级做大做强做优园区经济
我省县域经济发展迸发新活力
制图展茂光
香河县的机器人小镇、易县的太行水镇、迁安市的海绵城市……近年来,河北省越来越多的县市立足实际,各展所长,打造了各具特色的城市新名片。
郡县治则天下安。对于县域面积占全省九成以上的河北来说,县域经济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打好“特色牌”,走出特色路,我省县域经济发展迸发出新活力。2017年,全省县域经济实现生产总值21601.0亿元,同比增长6.3%,总量占全省生产总值的60.1%。
县城是县域经济的中心,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县城建设至关重要。针对我省县城数量多,但城区规模普遍偏小、辐射带动功能不强等问题,2016年起,我省把县城建设作为推进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实施了为期三年的县城建设攻坚行动。
“县城建设必须加强顶层设计,紧紧抓住规划这个‘牛鼻子’。”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去年他们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县城建设攻坚行动实施方案》,提出县城建设应强化规划引领,重点聚焦公共设施补短板、环境容貌整洁化等进行攻坚。目前,各县市已全部完成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同步启动了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及各类专项规划编制,其中控详规编制覆盖率达到100%。
迁西是傍滦河而建的纯山区县,多年来,受河流、山脉制约,县城一直“长”不好,布局凌乱,空间局促。为了凸显山水特色,该县投资3000多万元聘请北京知名规划设计院编制了高标准的城市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沿山建设顺应山势,沿水建设突出水景,使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协调融合,塑造了“水为魂、山为骨、绿为脉”的美丽景观。
以规划为龙头,全省各县市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注重生态、体现品位,结合文明城、园林城、卫生城创建以及举办旅发大会等重要契机和重大活动,全力推进县城建设提档升级,着力完善服务功能,增强承载能力,提升县城品质。正定把历史元素、文化符号运用到县城建设中,打造了正定历史文化街等一批人文景观,彰显了历史文化内涵。迁安市作为全国首批海绵城市试点,以恢复城市良性水文循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实施内涝防治、水质改善等五大类共189项工程,海绵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
去年,全省共有21个绕城改线项目落地实施,70个县市完成高速口、高铁站等交通节点到城区引线的综合整治,路网结构逐步改善。所有县市全部启动城区内涝防治,整治易涝点300余处。已有84个县市建成全民健身中心,72个县市建成公共体育场馆,公共服务设施不断完善,县城承载能力逐步提升。
发展县域经济,必须要有产业发展平台做支撑。多年来,我省县域经济存在产业聚集度不高、层次较低等突出问题。为此,我省各县市立足地理区位、资源禀赋、经济基础等条件,明确主导产业,强化产业支撑,着力引进和扶持一批骨干企业、龙头企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做大做强做优园区经济。
传统的“家具之都”香河,如今又多了一个亮眼的新名片——机器人小镇。走进香河产业新城内的机器人小镇,工业、医用、安保等各类机器人让人大开眼界。短短几年间,小镇聚集安川都林、德国尼玛克等110多家国内外机器人企业,成为京津冀区域的机器人产业高地。
“作为融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生态、特色社区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型发展空间平台,特色小镇建设正成为全省产业升级新载体、城乡统筹新平台、创新创业新空间。”省发改委有关人士介绍,近年来,我省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企业主体、政府引导”的原则,培育了一批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形态多样的特色小镇。
围绕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培育了永清县云裳小镇、承德县德鸣大数据小镇等一批承接疏解小镇;围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了清河县羊绒小镇、武强县周窝音乐小镇等一批专业集聚小镇;围绕提升旅游消费品质,培育了灵寿县漫山花溪小镇、兴隆县塞外江南水镇、大厂影视小镇等文化旅游小镇……
从省发改委获悉,我省已筛选特色小镇创建培育对象82个,其中创建类46个、培育类36个。一个个产业特色鲜明、人文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功能叠加融合、体制机制灵活的特色小镇呼之欲出,成为推动我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有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