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河北40年·蜕变】致敬那些年,我们一起走过的上学路

来源: 长城网  张欣 高琳哲
2018-09-06 16:26:00
分享:

  长城网9月6日讯(记者 张欣 高琳哲)1978年,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学生步入大学校门。40年后的今天,具有时代意义的“千禧宝宝”们也正在陆续走进“象牙塔”。40年间,一批又一批大学生从奋进的青年变成了睿智的长者,中国也发生了改天换地的沧桑巨变。

  眼下恰值开学季,记者对话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通过他们对曾经似水年华的追忆,探寻他们那些年走过的上学路。

  交通:从绿皮车到高速动车的“速度之变”

  “我从成都到石家庄上学,坐飞机睡一觉就到了,交通非常便利。”在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记者见到了刚从老家来到学校报到的“00后”大一新生小垒。在她看来,从成都到石家庄,跨越大半个中国、1500多公里的求学路很近,仅两个小时的飞机就能到达。

  对此,家住邢台的河北地质大学研二学生韩雪有着同样的感受,她从家回学校仅需要半个小时,用她的话说,“比在市里坐公交车的时间还短”。这一切,得益于高速动车的普及,得益于令世人惊叹的“中国速度”。

“90后”韩雪接受记者采访。记者 高琳哲 摄

  而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么快的速度却是一件“连想都不敢想的事儿”。出生于1980年的宋玲玲是石家庄外国语教育集团的一名语文老师,2003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回想起当年的求学之路,她感慨颇多,“我们家在邯郸峰峰矿务局底下一个偏远的小矿区,在大学之前,我从来都没走出过那里,还记得上大学的时候,我需要倒三趟车才能坐上火车,那时候坐的就是普通的绿皮儿车,尽管现在看来条件非常差了,但当时对我来说,已经感觉到无比的新奇和幸福。”

  在那个时代,即便只有170公里的距离,大抵也需要一天的时间才能到达。因此,包括宋玲玲在内的很多人都惊叹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铁路运输的“速度之变”。

  教育:从上中专到考名校的“观念之变”

  “在我们那个年代,成绩最好的孩子不是上高中考大学,而是上中专,因为上中专会拿到国家津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家里的负担,而且三年之后国家是包分配的,所以当时可以说大家都‘挤破头’上中专。”据宋玲玲介绍,在刚刚恢复高考的十几年时间里,曾经一度出现中专比本科更“吃香”的局面。

  因为自己的坚持,宋玲玲最终选择了上高中、考大学,这在现在看来再正常不过的一个选择却成为当时人们眼中的“叛逆”。“当时很多家人、同学都不理解我的选择,觉得大学录取比例低,而中专能在较短时间内实现国家统一安排工作,并且转为城镇户口,她们觉得我疯了。”宋玲玲回忆说,自己1999年进入大学的那一年,正好赶上国家扩大高校招生规模,因此,那一年有很多像她一样有着“大学梦”的学子都圆了梦。

“00后”张括接受记者采访。记者 高琳哲 摄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教育发展也在阔步前进。如今,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有需求的学生,只要努力学习,基本都可以满足“上大学”这个愿望。而大家对“上大学”的概念,也逐渐从“有学上”向“上好学”转变。

  “我的目标是考上清华、北大等国内一流的大学,最终目标是出国留学或者考研、读博,我想,这也许应该是以后找到一份好工作的‘标配’吧。”目前正在上初二的张括满脸憧憬地向记者描绘着自己未来的“发展蓝图”。

  娱乐:从捉蚂蚱到玩手游的“科技之变”

  翻花绳、跳皮筋、抓石子儿、丢沙包、捉迷藏……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个还不太富裕的时代,尽管科技还不发达,也没有手机、电脑和网络等高科技产品,但这些最“原生态”的娱乐项目,却给那一代人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美好的回忆。

  “我小时候住的地方到处是那种烧瓷器的土窑,我们当时放了学,通常会招呼几个小伙伴去捉蚂蚱、掰玉米,然后拿麦秸穿起来,到窑厂烤着吃。而且我们还会从东家拿个锅,西家拿点面,然后把锅放在土窑上煮面条,真是特别欢乐。”谈起童年往事,宋玲玲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脸上堆满了幸福的笑容。

“80后”宋玲玲接受记者采访。记者 高琳哲 摄

  与之童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她的“00后”学生们。“我是独生子女,小伙伴们住的也相对分散,所以没事的时候只能自己跟自己玩游戏;另外还要上各种兴趣班、辅导班,每天都要练琴。”谈话中,初二学生高添翼的童年课余生活似乎多了几分无奈。而他的同学马祎阳似乎要轻松一些,“我小学的时候放学写完作业了,都会在妈妈允许的情况下,玩玩手游放松一下心情。”

  采访中,“10后”的小豆丁也分享了他的“高科技”课余生活:“我最喜欢玩手机游戏,比如‘吃鸡’,还喜欢用学习机学英语……”石家庄市维明路小学三年级学生张涵语这样告诉记者。

关键词:改革开放,上学路,教育责任编辑:张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