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专栏 > 文化京津冀

【文化京津冀】第6期:国家级非遗项目——固安柳编

来源: 长城网  耿佳
2018-09-26 10:33:00
分享:

  长城网9月25日讯(记者 耿佳)京津冀地缘相接、文化一脉,历史渊源深厚,是中国文化中资源丰富、底蕴深厚、特色鲜明、文化发展最具活力的重要地区之一。

  长城新媒体与北京市文化局和北京电视台联合出品的《文化京津冀》系列文化专题片以微纪录片的艺术形式,平和亲切的影片风格,勾勒文化人物,展现文化风貌,表述文化事件。以短小精干的篇幅,积跬步以至千里的坚持,描绘京津冀文化全貌。每周二、周四,长城网、长城24小时客户端、微博“河北长城网”可同步在线观看。

  【本期内容】

  河北省固安县素有“柳编之乡”的美誉。柳编是固安的传统手工艺技术。早在明代永乐年间,当地农民就开始杞柳的种植和柳器的编织,迄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清初,民间编织的柳箱、筐、篮、升、斗、簸箕、笸箩等产品,技术精巧,样式考究大方,结实耐用,远销京、津、苏、奉诸大商埠。到了清末,柳编产品发展到上百种。

固安柳编。网络供图

  清乾隆年间,柳编之家比比皆是。光绪时,固安柳编更为盛行。固安柳市繁华无比。永定河道游智开曾有记载:“捆载担负者踵相接……贩竖麋集,皆柳器也。笸箩尤工致,日中一哄千万立尽。贫家夫妇昼夜编织,以资糊口。”光绪32年(1906年)固安县筹备成立商会,民国3年(1914年)商会下设柳器同业工会。1931年3月,成立固安县柳编职业工会,会员416人。民国初设杞柳公司,继而成立胜大公司,收购柳货,加以油漆彩饰,远销北京、天津、上海、苏州、沈阳等地,并销往日本、朝鲜,形成外贸产业。此时的产品主要是柳箱、柳斗、柳升、栲栳(猪食窠),以及娥冠、屏风、鼻烟壶等工艺品,另有筐、篮、笸箩、簸箕等。

  新中国成立后,柳编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产品有:笸箩、簸箕、马料斗、水斗、水罐、提粮斗、舀斗、窖斗、灯笼斗、安全帽、提箱、茶几、面包篮、礼品篮、餐具篮、多层吊篮、首饰盒等。1962年向日本出口杞柳,同年向日本出口柳货,并参加广交会,使新中国的柳编走向世界。1963年,山东、河南、山西、内蒙古等地派人到固安,专门学习柳编技术,固安应邀到这些省区去传授技术者多达数百人,有的永远留在了外地。20世纪80年代,柳编遍布全县,编工达25000人。除供应国内,畅销37个国家和地区,编织的花瓶、花篮、沙发、茶几、各种动物的造型等品种规格达700多种。

  柳编历史悠久,技术精湛,品种齐全,销路广泛,从国内到国外,长期以来享有盛誉。产品有生产工具,有生活用品,有供观赏的艺术品。在固安、在京南、在北京,曾有歌谣:“公主府的簸箕建里的升,西庄的合套进北京。”合套是用来喂牲口的笸箩,两个扣在一起,专供大车跑脚用,怎么颠簸也开不了。

关键词:文化,京津冀,非遗,柳编,固安责任编辑:王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