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凝聚智慧力量 助推乡村振兴 ——省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发言摘登

来源: 河北日报  
2018-09-30 08:03:00
分享:

  扎实做好乡村振兴战略这篇大文章

  省政协常委刘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推动国家战略落地落实的重大举措,是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应有之义。河北是京畿要地、农业大省,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更为紧迫和重要。

  一、搞好顶层政策设计是乡村振兴的大前提。按照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落实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尊重乡村发展规律,绘好施工图,制定任务书,明确时间表。坚持规划先行、突出重点、注重质量、从容建设,真金白银投资金、真材实料给政策、真心诚意引人才。加快建立乡村振兴指标体系、政策体系、标准体系、统计体系、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体系。

  二、战略布局产业项目是乡村振兴的大方略。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推动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转变。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推进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以菜、肉、蛋、奶、果和花卉、苗木、中药材等为重点,调整农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扎实推进产业扶贫,培育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加快补齐贫困地区发展短板。

  三、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乡村振兴的大路径。加快培育我省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走出一条农业规模化、市场化、产业化的新路子。以农业发展为基础,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倍增计划,实现产业链延长、产品附加值增加、综合效益提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让文化有说头、景观有看头、休闲有玩头、农民有赚头。以产业升级为目标,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改造传统农业,提升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

  四、真正让农民唱主角是乡村振兴的大逻辑。引导农民成为物质文明的创造者,让农民腰包鼓起来。引导农民成为精神文明的践行者,让农民面貌新起来。引导农民成为生态文明的构建者,让美丽乡村靓起来。引导农民成为社会文明的参与者,让村民自治实起来。

  用法治力量护航乡村振兴

  省政协常委何秉群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法治乡村,成为新时代面临的重大课题。改革开放以来,各项事务逐步纳入规范化、程序化、法治化的轨道,但乡村法治建设一直是法治中国建设的薄弱环节。乡村法制不健全,难以适应新时代各项事业发展的要求,制约和影响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执法、司法资源配置不足,执法、司法人员力量配比远低于城市,有的执法司法人员能力不足。村民对法律的认知程度不高,法治在乡村的实施基础不够牢固。生态环境法治建设不乐观,乡村不仅成了被环境法治遗忘的角落,往往还成了城市污染的转嫁地。加强乡村振兴法治保障迫在眉睫。

  进一步做好立法工作,让乡村振兴有源头活水。从农民利益出发,既要着力解决立法空白,积极推动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并在相关地方立法中作出贡献,又要结合新时代乡村的新变化新需求,加强对现行法律法规的修改和废止,解决法律滞后问题。

  进一步做优执法、司法工作,让乡村振兴有安宁秩序。深入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建立健全乡村调解、县市仲裁、司法保障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机制,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和“一案三查”。推行县乡政府权力清单制度,依法规范涉农行政行为,健全执法司法程序,畅通民众申诉和救济渠道。

  进一步做强守法工作,让乡村振兴有浓厚法治氛围。强化良法善治对农民潜移默化的熏陶,提升农民守法意识。充分利用全省县、乡、村三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建立健全由政府提供的公共法律服务机制,为乡村居民提供普惠性、公益性、可选择的公共法律服务。

  进一步做实生态环境法治建设,让乡村美丽宜居。建立健全高效的乡村环境管理体制,积极尝试跨行政区划的环境区划管理,加强乡村环境自治。健全农民环境权益救济机制,推动乡村环境检察公益诉讼工作开展,保障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推进健康乡村建设

  省政协常委张绍廉

  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医疗服务的网底,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全省共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7.82万个,在岗职工20.94万人,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全覆盖,基本形成了城乡居民“15分钟就医圈”。

  但是,我省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底并不牢固。一是基层医疗机构投入不足。医疗设备配置数量少、更新慢问题较普遍。二是管理运行体制机制滞后。绩效管理激励效应不明显,存在药品不全、数量不够问题。三是专业技术人才短缺。普遍存在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现象,村医的年龄和知识结构老化问题严重。四是医保报销政策倾斜力度不够。次均医疗费用和住院费用的限制,形成了“上转容易、下转难”的问题,分级诊疗制度难以落实。

  为加强全省基层基础建设,夯实医疗卫生服务网底,一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把资源“沉下去”。坚持政府主导,加大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公共财政投入力度,对乡镇卫生院实行公益一类财政供给,促进医疗硬件、人才、技术、资源双向流动。二要加快实施乡村一体化改革,让基层“活起来”。建设责权统一、功能完备的乡村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模式,实行村卫生室“村办院管”。村卫生室运维经费由政府全额保障。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实行行政、人员、财务、业务、绩效、药械“六统一”。采取缩短基层医保资金拨付周期或预拨医保资金的办法,减轻基层医疗机构资金周转压力。三要推进人事薪酬制度改革,让人才“留下来”。乡镇卫生院人员实行“县招、县管、乡用”。落实“两个允许”政策,实现同岗同薪同待遇,合理加大奖励性绩效工资比例。建立健全村医准入退出机制,改革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制度。四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让基层服务能力“强起来”。实施“大学生村医”项目。扩大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和岗位培训规模。推广远程会诊、远程影像、远程心电中心、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建设和应用,促进优质资源纵向流动。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上级协作医院开设联合病房,方便群众就医。

  积极培育新乡贤文化凝聚乡村振兴正能量

  省政协常委王离湘

  实现乡村振兴这一宏大战略,既离不开资源的投入,也离不开要素的聚集。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支撑,是其中的重中之重。

  所谓“新乡贤”,主要指同本地乡土有联系的,有知识、能力,有较高道德素养和感召力,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的贤达人士。当前,进入全面建成小康决胜阶段、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新乡贤的文化价值得到了广泛关注,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我省新乡贤文化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2017年,全省已建立新乡贤骨干队伍2万多支;积极探索建立了乡贤评议会、乡贤理事会等乡村治理新模式;新乡贤引领作用充分发挥,截至2017年,全省县级及以上文明村已达到13617个,占行政村总数的比例已由2015年底的11.7%提高到27.89%。

  看到成绩的同时,也需认识到存在的不足:一些地方思想不够解放,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有的地方搞样子走过场,流于形式和概念;有的地方新乡贤资源利用形式比较单一,在引导新乡贤回乡创业、正确认识和使用新乡贤等方面还存在不平衡的问题。

  针对问题,结合我省地方实际,认真借鉴先进省份发展经验,加强新乡贤文化建设,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建议各级党委政府扎实做好“四个工程”。

  积极开展“回归工程”。建立健全工作专班和机构,加强制度机制建设,进一步完善新乡贤“回归”政策体系,出台保障有力的政策措施。

  创新农村“人才工程”。立足农村现状,重视培育本地本土精英人才,大力发动群众,充分挖掘、不断壮大新乡贤队伍。

  大力推动“环境工程”。积极营造适宜新乡贤投身乡村建设的发展环境,推进乡、村两级乡贤组织规范化建设,营造群众参与、和谐有序的良好环境。

  深入实施“培育工程”。加强新乡贤文化宣传,凝聚积极向上、崇德向善的乡村文化氛围。建立评价体系,实行动态管理,确保新乡贤队伍充满生机活力。

  让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起来

  省政协常委刘纪雷

  按照省政协统一部署,近期我们对山东、河南、江苏、黑龙江、陕西5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我省与先进省份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如资金投入不足、龙头企业少小散弱、企业集约化发展不够、技术提档升级不快、行业领军品牌较少等。推进我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必须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一要集中力量,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对龙头企业、拟上市或具有高成长性的未上市企业及新兴产品企业、主产地初加工中小型企业给予资金支持。发展做大做强涉农基金和产业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承担支农项目。用好在用地、用电、金融等方面的扶持政策。

  二要搞好产业产品布局,推进企业集群集聚。发展农产品加工聚集区,增加规模以上龙头企业数量。培育农产品加工示范合作社,促进农产品就地转化增值。调整产品结构,打造个性化、特殊化、高端化产品。

  三要利用京津优势,开拓“互联网+”模式。建立三地龙头企业联盟,促进协同发展。面向高端消费人群,发展精深加工高端产品。承接京津农产品加工企业向河北转移,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和水平。

  四要建设公共平台,完善服务体系。实施农产品加工技术服务平台项目,建立科企对接网络服务平台。实施创新驱动,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和推广一批国内国际领先的农产品精深加工生产线,延长产业链条。对企业存在的共性问题,要积极“疏通”,不盲目搞“一刀切”式停工停产,给予适当的宽松环境。

  五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跨区联合合作。积极鼓励企业在外省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跨区域联合经营,组织龙头企业与国际大企业开展合作对接,带动我省企业发展。

  六要探索合作形式,创建利益联结机制。建立稳定利益联结体系,探索“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等不同主体间利益联结组合模式。

  发展乡村旅游助推乡村振兴

  省政协委员杨津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旅游既是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加快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和重要力量。国际上以日本北海道为例,2006年乡村旅游收入已达到244亿日元,对当地经济总贡献率达到7.3%。国内以江西省为例,仅2017年乡村旅游综合收入就达到2700亿元,辐射160万人,带动45万农民致富增收。

  我省历史文化悠久,人文积淀深厚,地域广阔,胜景棋布,但是加快发展任务艰巨,特别是在广大农村地区,自然美景与贫困“窘境”并存。究其原因,除了投入不足、基础设施滞后、服务品质不高等现实差距外,还存在乡村旅游自身定位不够清晰、旅游项目缺乏专业规划和先进理念、旅游产品缺乏创新力和创造性等深层次问题。对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应注重突出地方特色,选择合适的发展路径。努力突出自然景观、民族风情、地方文化以及农场或庄园风光,努力打造游客听了必去、走了还来、自愿掏钱、称心消费的经典乡村旅游目的地。二是应注重观察市场变化,增加乡村旅游的体验创新。充分利用已有土特产品牌,通过深加工推动产品转型升级,不断满足城乡旅游市场对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需求。积极推出新型乡村旅游项目,打造区别于城市快节奏生活的乡村慢生活,共同营造归园田居的闲适感与休憩空间。三是应注重人才引进,加强与专业运营团队的合作。聘请专业人才对乡村旅游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加强对乡村旅游产品开发的分类指导,有针对性地进行旅游开发。

  新时代新乡村新发展,将乡村旅游的“绿水青山”变成乡村振兴的“金山银山”,是顺应历史潮流和时代选择的重大举措,必将给“三农”带来新变化,推动河北早日把乡村振兴伟大蓝图落地在广袤的燕赵沃土。

  加大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省政协常委王文进

  当前,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主要有四个难题:一是乡村产业基础比较薄弱,农业产业项目风险较大。二是农村地区信用环境欠佳,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理想。三是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还不完善,农村土地、财产流转所需的配套中介服务不健全。四是农村地区的银行服务不均衡,保险业机构在农村地区发展缓慢,资本市场进入农村有一定困难。针对这些问题,建议从四个方面加以解决:

  一、健全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农村信用社、农商银行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要坚持服务“三农”不动摇,并以“双基”共建为抓手,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政策性银行要发挥好政策性引导作用,支持大型扶贫项目;国有商业银行要积极调整农村地区的网点布局,增强服务对接能力。同时,各级地方政府要积极鼓励证券、保险、担保、基金、期货、租赁、信托等金融资源多向农村聚焦。

  二、明确银行信贷支持重点。要围绕“产业兴旺”目标,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品牌农业和高质量农业。要围绕“生态宜居”目标,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和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绿色发展。要围绕“生活富裕”目标,聚焦深度贫困县,以产业扶贫为重点持续推进金融精准扶贫。

  三、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要在“政银企户保”金融产品基础上,积极研发“信用共同体联合增信”系列信贷产品,持续推进农村“三权”抵押贷款工作,积极稳妥扩大有效抵押物范围。农村信用社要进一步丰富特色信贷产品,打造特色信贷品牌,并运用网络银行、移动银行、微信等新型支付工具,不断改进农村金融服务方式。

  四、完善政府政策支持体系建设。要研究设立乡村振兴产业基金,推进省级农业信贷担保机构向市县延伸,加快组建农业抵押担保物评价中介机构,研究建立农业信贷担保风险补偿金、担保费补助、代偿补助、系统风险救助等机制,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开展农业保险业务。

  着力破解我省乡村振兴人才短缺问题

  省政协常委孙增武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如何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以人才驱动创新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问题。

  第一,加大投入,下大力气“培养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人才保障。在顶层设计上,制定完善《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管理办法》等法规制度,将培育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将培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将培育效果纳入市、县领导班子考核内容;市、县建立以政府主管领导为召集人,相关部门负责人参与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联席会议制度。在认定管理上,出台一套省级层面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指导各地认定标准协调衔接。在政策扶持上,探索制定《河北省新型职业农民社会保险补贴办法》,提升新型职业农民社保覆盖面和水平。

  第二,“筑巢引凤”,广开门路“引进人”。一靠产业。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供制度保障。二靠政策。通过就业、税收、房租水电补贴等优惠政策,吸引优秀外出农民回乡“二次创业”。探索推行“岗编适度分离”机制,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向基层流动。借鉴山东在省内定向招收基层农技推广公费生的经验,以事业编制吸引学子扎根乡村。三靠宣传。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北京冬奥会筹办等重大历史机遇,加强政策宣传,让更多的创业者看到我省乡村振兴的良好预期。

  第三,推进城乡融合,深化改革“留住人”。除了搭建产业平台、用好制度激励外,还需要在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上多下功夫。以垃圾污水治理、厕所革命为主攻方向,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利用农村闲置建设用地,探索建立返乡人才安居机制,让有突出贡献的返乡乡贤有稳定的安身之所。同时,通过改革着力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水平,打消下乡人才的后顾之忧。

关键词:省政协责任编辑:韩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