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世界粮食日丨从今天起,不剩饭!

来源: 长城网综合  裴妥
2018-10-16 15:44:19
分享: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每一种粮食,都经过阳光沐浴和风雨洗礼,经过农民的辛苦栽培,方能孕育出美味。今天是第38个世界粮食日,从我做起,杜绝浪费,爱惜粮食你可以做到!

  世界粮食日|节日由来

  1979年11月,第20届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决议确定,1981年10月16日(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创建纪念日)是首届世界粮食日,此后每年的这一天都作为“世界粮食日”。其宗旨在于唤起全世界对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

  世界粮食日|产生背景

  “民以食为天”,粮食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始终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1972年,由于连续两年气候异常造成的世界性粮食歉收,加上苏联大量抢购谷物,出现了世界性粮食危机。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73年和1974年相继召开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粮食会议,以唤起世界,特别是第三世界注意粮食及农业生产问题。敦促各国政府和人民采取行动,增加粮食生产,更合理地进行粮食分配,与饥饿和营养不良作斗争。但是,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世界粮食形势更趋严重。关于“世界粮食日”的决议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做出的。

  世界粮食日|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现在我国粮食产能稳定、库存充裕、供给充足、市场平稳,进入粮食安全形势最好、保障能力最强的历史时期。然而,随着近几年我国粮食出现结构性、阶段性供过于求,国家粮食安全已经过关的思想开始抬头,一些人认为“国家不需要种那么多粮食”,一些地方出现了放松粮食生产的倾向。在10月16日第38个世界粮食日之际,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构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上,饭碗里装满“中国粮”。

  由“吃得饱”转向“吃得好”

  在北京华商超市里,市民吴女士正在选购粮食,她告诉记者,现在不担心吃饱饭的问题,更关心的是粮食是否营养健康。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成功解决了10亿人的吃饭问题,确保了国家粮食安全。1978年我国粮食总产6000多亿斤,1996年首次突破1万亿斤,2017年人均粮食占有量达889斤,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水稻、小麦、玉米三大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8%以上。2016年粮食跨省流通量达到3400亿斤,“放心粮油”示范企业3000多个,粮食应急供应网点4.5万个。粮食产品日益丰富,优质粮油产品不断增加,城乡居民粮食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

  按照世界粮农组织定义,粮食安全,就是让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享有充足粮食,过上健康、富有朝气的生活。从这方面来看,目前我国已经逐步实现由“吃不饱”向“吃得饱”“吃得好”的转变。

  粮价是百价之基,粮价稳则百价稳。近年来我国粮食价格总体保持平稳运行,对稳定物价总水平、保障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至2008年世界粮食危机中,国际市场粮价年均波动幅度超过40%,30多个国家出现粮荒,8亿多人在饥饿线上挣扎,而中国粮食市场岿然不动、应对从容,成为全球粮食市场的“避风港”。

  1995年,美国作家莱布斯·布朗发出“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的诘问。面对国际社会的质疑,1996年中国政府发布《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白皮书,向世界作出了中国能够依靠自己力量解决粮食供给问题的庄严承诺。经过多年努力,我们用事实证明,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养活自己。不仅如此,我国还不断深化国际粮食安全合作,先后向38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多批次、不间断的紧急粮食援助,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

  粮食安全并非高枕无忧

  粮食连年丰产、库存充足并不意味着就可以高枕无忧。今年受到自然灾害影响,小麦出现减产、品质下降的问题,再次引发社会各界对粮食安全的担忧。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张务锋认为,目前我国粮食供求仍处于“总量基本平衡、结构性矛盾较为突出”的状况,粮食安全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种植结构的调整,轮作休耕的实施,库存消化的加快,价格形成机制的调整,都将给粮食供需和市场形势带来新变化,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粮食供需动态平衡面临考验。

  当前我国粮食领域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总量问题,而是结构性问题。粮食结构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玉米、稻谷阶段性过剩特征明显,小麦优质品种供给不足,大豆产需存在较大缺口。随着全社会营养健康意识提高,优质粮食供给不足的问题更加凸显。粮食产业“产购储加销”各环节还存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粮食生产布局日益向北方核心产区集中,13个粮食主产区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产量的78%以上,粮食区域供给矛盾凸显。

  随着人口增加、城镇化推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需求量将呈刚性增长趋势。预计到2020年,粮食需求量将达到1.4万亿斤左右。粮食安全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的特点,什么时候都不能轻言粮食多了。要始终绷紧粮食安全这根弦,深入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守住管好“天下粮仓”,端牢中国人的饭碗。

  走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

  “我们要坚持立足国情,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构建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张务锋说。

  充足的粮食储备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建立中央储备、地方储备联动配合、互为补充的粮食储备体系,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多次粮食价格波动中,有效发挥了中央储备粮“压舱石”和地方储备粮“第一道防线”的作用。张务锋表示,未来要不断完善粮食储备制度,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为国家长治久安奠定重要的物质基础。

  近年来,我国粮食供求区域不平衡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主销区受供求关系影响较大,长期稳定的产销合作长效机制急需建立,从而促使粮食生产和消费有序衔接,提高国家粮食安全综合保障能力。记者了解到,广东、浙江、北京、上海等粮食主销区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双向流通渠道,与黑龙江、吉林、江苏等主产区构建起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合作,实现粮食流通合理有序的产销合作关系。

  要切实提高粮食流通设施现代化水平,解决物流成本高、信息化滞后、流通效率低等问题,确保粮达天下,有力保障粮食区域安全。要充分利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粮食进口来源、渠道、结构的多元化。要加快培育国际大粮商,积极参与国际粮食分工和产业链再造,开展多种形式的跨国经营,支持有实力的粮食企业“走出去”,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建立境外粮油生产基地和加工、仓储物流设施,实现优势互补、多方共赢。同时,积极参与全球粮食安全治理,开展多层次、多领域交流合作。

  世界粮食日|带你认识从古代走来的“五谷”

  “五谷”,古代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周礼•天官•疾医》载:“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郑玄注:“五谷,麻、黍、稷、麦、豆也。”《楚辞•大招》载:“五谷六仞。”王逸注:“五谷,稻、稷、麦、豆、麻也。”《孟子•滕文公上》载:“树艺五谷。”赵岐注:“五谷,谓稻、黍、稷、麦、菽也。”对应到现代农业中则分别指大米、糜子、小米、小麦和豆类的总称。麻,其籽可食,但不是主要粮食作物,后渐淡出。一般认可《孟子》的说法,即“稻、黍(shǔ)、稷(jì)、麦、菽(shū)”为五谷。

  稻一般指水稻。水稻是一年生禾本科植物,所结子实即稻谷,去壳后称大米或米。米的烹调方式多种多样,米粉、米线、年糕、寿司、萝卜糕、肠粉、粽子、糍粑、酒酿等各地特色小吃都是用米制成。水稻是人类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耕种与食用的历史都相当悠久,现在全世界有一半的人口都在食用稻。中国是世界上水稻品种最早有文字记录的国家。《管子•地员》篇中记录了10个水稻品种的名称和它们适宜种植的土壤条件。以后历代农书以至一些诗文著作中也常有水稻品种的记述。

  黍果实叫黍子,碾成米称黄米,比小米稍大,性黏,可作制年糕、酿酒的原料。古代是黄河流域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由于不利于消化,现在也基本上不用“黍”作为主食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介绍,至今山西、陕西一带仍有农民用黍蒸馍到集市上卖。

  稷又称粟,生长耐旱,品种繁多,俗称“粟有五彩”,有白、红、黄、黑、橙、紫各种颜色的小米,也有粘性小米。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中国最早的酒也是用小米酿造的。《说文》称其为“五谷之长”。《本草纲目•稷》中说:“稷与黍一类二种也,黏者为黍,不黏者为稷。”古人尊稷为五谷之神,帝王在皇宫的右翼设社稷坛,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将“社稷”作为国家的代称,足见其重要性。

  麦,子实磨成面粉可供食用,也可以用来制糠或酿酒,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小麦起源于西亚,后传入中国,并逐步地取代了粟和黍两种小米,成为了中国北方旱作农业的主体农作物,形成了现今中国“南稻北麦”的农业生产格局。《诗经•周颂•思文》:“贻我来牟,帝命率育。”,“来牟”亦作“麳麰”。以后的古代文献中,将小麦简称为麦,其他麦类则于“麦”前冠以“大”、“穬”等字,以与小麦相区别。根据《诗经》中提及的“麦”所代表的地区,说明公元前6世纪,我国黄河中下游已普遍栽培小麦。

  菽是豆类的总称,古语云:“菽者稼最强。古谓之尗,汉谓之豆,今字作菽。菽者,众豆之总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则曰荅。”豆类制品也一直是中国百姓们喜欢的食物之一。

  有人可能会问,五谷中怎无重要秋粮玉米、高粱?玉米又称棒子、苞谷,原产美洲,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以后,才与地瓜、烟草等一起传入中国。玉米属“晚辈”,自然无缘于“先辈”行列。高粱最早种植于四川,约在晋代时传至北方,也比较晚。高粱米(即秫米)可食,但不易消化。《三字经》中有“稻粱菽、麦黍稷”句,但粱不是高粱,而是稷的良种,古指精美的膳食,如稻粱、膏粱并称。

  随着农业种植技术的提高,可用于栽培的粮食作物种类的增加,五谷已不再是具体的五种谷物,而是粮食作物的泛称。但想要区分开所有的粮食作物,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新闻多看点↓↓↓

  盘点近十年的世界粮食日主题

  2009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是“应对危机,实现粮食安全”。

  2010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是“团结起来,战胜饥饿”。

  2011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是“粮食价格——走出危机走向稳定”。

  2012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是“办好农业合作社,粮食安全添保障”。

  2013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是“发展可持续粮食系统,保障粮食安全和营养”。

  2014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是“家庭农业——供养世界,关爱地球”。

  2015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是“社会保护与农业:打破农村贫困恶性循环”。

  2016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是“气候在变化,粮食和农业也在变化”。

  2017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是“改变移民未来——投资粮食安全,促进农村发展”。

  2018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是“努力实现零饥饿”。

  (据新华网、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综合)

关键词:世界粮食日责任编辑:张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