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10月18日讯(记者 张艺萌 骆梓炫)金秋的易县,处处洋溢着欢乐和喜庆。这里没有“心跳加速”的喧嚣汽笛,没有“钢铁森林”的高楼殿宇,更没有“难以下咽”的废气烟尘。这里是生态秀丽的绿色庄园,产业园区正在焕发着蓬勃朝气。
易县扶贫办主任王志强。记者 骆梓炫 摄
2011年,易县被列为国家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近年来,易县的扶贫工作抓住产业扶贫这个根本,变“输血”为“造血”,使广大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走上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易县扶贫办主任王志强说:“我们立足资源优势,以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目标,以培育富民产业为抓手,以建立稳定的扶贫产业群为核心,大打了一场产业扶贫攻坚战。”
推进产业扶贫:现代农业园让农民变身产业工人
从农民变为产业工人的张海玲正在接受采访。记者 骆梓炫 摄
45岁的张海玲一家世代在白马乡耕作,在她儿时记忆里,白马村土壤贫瘠、土地破碎,村中大部分耕地荒废,杂草丛生……
当岁月的沟壑渐渐爬上张海玲的脸庞,白马乡也渐渐“空心”起来。大多数有劳动力的村民都外出打工去了,留下来种地的人,不是年纪大了走不出去,就是承受不起外出打工的生活支出,只好留下来继续耕作。难道要看着家里一直“贫”下去吗?张海玲不甘心,却又无奈。
为实现脱贫致富,易县扶贫办谋划确立“878”的产业扶贫格局,通过建立八大产业片区,让广大贫困群众依靠自己的双手走上脱贫致富道路。
易县扶贫办主任王志强告诉记者:“我们通过“园区+扶贫”的方式,将白马村规划到了‘白马经济观赏型花卉苗木及特色种植产业片区’,同时依托中国农科院、河北农业大学等技术支撑,成立了河北万紫青城玫瑰花种植有限公司。通过集中种植玫瑰、生产加工销售,让周边的贫困户能就近上班。”
“自从建立了这个企业,真是让我们周边村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人都到这里上班,我们赚到了钱,县里脱贫摘帽了,日子也越过越有信心啦。”从农民变为产业工人的张海玲对记者说道,“我现在每个月通过在流水线上作业,能赚3000多元。”
河北万紫青城玫瑰花种植有限公司的产品展示。记者 张艺萌 摄
河北万紫青城玫瑰花种植有限公司总经理胡云对记者说:“目前,我们的玫瑰种植达到1500亩,产出玫瑰酱、玫瑰酒、玫瑰面膜、鲜花饼等20余种,通过“线上线下”等方式销售年产值达到1000万元。带动良岗镇五间房村、方岗村217贫困户入股分红,提供本地就业160人次,几年来发放土地流转金800万元。
“用现代农业的手段,集约化组织,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我们全县园区达到34家,实现了‘县域有精品、乡乡有园区’的目标。”易县扶贫办主任王志强说。
壮大产业扶贫:“景区+农户”让贫困户变老板
易县的恋乡·太行水镇。记者 张艺萌 摄
易县的扶贫工作及时跟踪总结产业扶贫效果,不断壮大产业扶贫。通过实施“旅游+扶贫”,涌出了一大批农家旅游专业村。
易县扶贫办主任王志强说:“扶贫的行动是针对贫困群众家庭状况和生产习惯,做足“绣花”功夫。我们通过引导到户产业项目、把县域龙头企业和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稳定的土地流转、带动务工就业带、景区带动自主创业五个方面全面提升贫困户产业脱贫质量。”
易县的恋乡·太行水镇,西傍风景优美的易水湖,北靠世界文化遗产清西陵,南连红色圣地狼牙山。即是农村三产融合产业园区,又是乡村文化传承基地。是一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梦里乡村小镇。
安格庄村的赵振响正在接受采访。记者 骆梓炫 摄
安格庄村的赵振响在恋乡·太行水镇景区里开了家手工粉条坊,使他原本不富裕的家庭过上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我以前做了粉条,挨家挨户的吆喝着去卖,一天也卖不了几块钱。”赵振响说,“自从我们这里有了景区,我就在景区开了自己的店铺,可以说足不出户全国各地的游客们就吃到了我做的粉条,现在我平均一天就能赚两千块钱,这收入以前哪里能想到啊!现在我们村富的更富了,贫困户也脱贫了,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了。”
“我们这里的贫困户在景区经商自主创业,通过在景区从事大枣、柿饼、薯干、粉条、杂粮等农副产品销售使农品变成商品,增加收入。这种模式能覆盖贫困户2000余户,年户均增收15000元。”易县扶贫办主任王志强说。
据了解,目前,易县现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8469户,44571人,户户都有增收项目,产业覆盖率100%,产业收入在贫困户收入中占37%,就业收入在贫困户收入中占51%。
易县立足于资源优势,不断推进产业扶贫,壮大产业扶贫。确保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可持续发展,让贫困群众的钱袋子鼓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