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曹妃甸区攻坚“三步曲”精准脱贫摘穷帽

来源: 长城网  孙仕新 丁国良 孙春生 刘立坤
2018-11-13 13:58:45
分享:

  长城网讯(孙仕新 丁国良 孙春生 刘立坤)今年以来,曹妃甸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迎着建设“开放创新包容、宜居宜业宜游现代化滨海新城”的美丽梦想,伴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嘹亮号角,在扶贫脱贫攻坚的伟大征程上精准发力、砥砺前行,以扶贫、脱贫、防贫“三步曲”奏响了脱贫攻坚最强音,全区处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美好景象。

  【聚焦】:

  目标精准,严格审核

  奏响扶贫进行曲,让“不忘初心的旋律”回声嘹亮

  精准识别建档立卡户是扶贫脱贫攻坚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石。因此,曹妃甸区聚焦贫困户识别、管理、退出等关键环节,整合力量,落实措施,全力推进扶贫脱贫工作顺利开展。

  入户走访,当好扶贫政策“宣传员”为切实提高精准扶贫群众满意率,让群众知情、知晓各类扶贫优惠政策,更好的借助帮扶政策实现脱贫,组织全区近200名党员干部,分成20多个小组,深入到各场镇、村队入户宣传扶贫政策。有针对性的深入到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中,宣讲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产业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等优惠政策答疑解惑。同时,专门印制了扶贫宣传资料、发布政策解读文本,通过入户宣讲、集中宣传等有效方式,切实提高广大群众对脱贫攻坚工作的认知度、认可度,确保精准扶贫脱贫工作的有序开展,赢得了群众的满意和好评。

  精准识别,当好建档立卡“调查员”。带着诚心去调查,认真倾听贫困户的诉求与心声,及时了解真实愿望,为他们鼓劲加油。规范填写家庭基本信息,跟踪填写扶贫进展,形成区、场镇、村三级精准扶贫工作体系。同时,严格对照“两不愁、三保障”的标准,对贫困户识别标准和识别程序是否严格、是否存在漏评错评、是否掌握贫困户致贫原因、是否建立动态管理调整机制,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等问题进行了全面清查,层层召开“建档立卡贫困户精准识别进一步回头看工作动员会”,在全区各场镇进行了拉网式排查,均未发现应纳未纳的情况,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为三农场的3户10人。

  因户施策,当好破解难题“特派员”。建立健全区领导、区直部门及场镇领导“多对一”帮扶机制,“一户一策”制定帮扶措施计划,确保每一户都有帮扶责任人和可行的扶贫脱贫路径。立足贫困户的实际情况,采取就业安置、低保兜底、教育救助、医疗救助以及临时性救助和社会捐赠等多种形式,着力构建起多元化、有层次的联手帮扶机制。定期跟进测算贫困户家庭收入情况,严格落实月收入登记制度,确保数字真实、群众认可。目前,已为贫困户累计报销医疗费用13877元,为贫困户大学在读学生免除了学杂费、住宿费,享受最高档每年4000元的助学金。为其中5人缴纳居民养老保险每人100元,为10人缴纳居民医疗保险每人180元。

  【重心】:

  产业支撑,主体带动

  奏响脱贫交响曲,在“希望的田野”合力耕耘

  产业扶贫是精准脱贫的治本之策,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曹妃甸区举全区之力、聚全区之能,积极探索以“企业+农户”为主体带动的多轮驱动脱贫新路子,让贫困户依靠自己的双手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企户对接,坐收红利,让贫困户找到“娘家人”。鼓励引导治理结构完善、财务管理健全、经营状况良好、经济实力较强、乐于扶贫助困且诚信守约的龙头企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自愿参与资产收益扶贫工作,让贫困户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兴海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拥有养殖车间面积3.1万平米,海水养殖面积3345亩,年繁育各类虾苗种4.5亿尾,年产各类成虾、河豚鱼、海参等430余吨,先后被授予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扶贫工作开展后,企业主动融入,全程对接,分别与3户贫困户签订了《产业扶贫协议书》,吸纳产业帮扶资金共计36000元(每户12000元),让贫困户连续三年分别按产业扶贫资金的11.5%、12.5%、13.5%领取收益,实现了贫困户长期稳定增收。

   搭建平台,公益安置,让贫困户变成“工薪族”。启动实施了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工作,积极开发村庄保洁等公益性岗位,重点安置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帮助无法离乡、无业可扶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实行过渡性安置,确保有就业愿望和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就地就近就业。同时,对公益性岗位安置的贫困人员进行公示,签订用工协议,建立公益性岗位信息档案,对岗位使用情况进行详细登记、建档、考核,做到了工作有跟踪,服务有落实。截止目前,对有就业能力的贫困户魏鸿杰妻子和陈学东,分别安排了三农场锦绣景苑小区和兴海村保洁的公益岗位,由三农场分别与其签订用工协议,每月支付工资1650元和700元。

  强化培训,自强自力,让贫困户一技在身“闯天下”。立足贫困家庭劳动力现状,整合培训资源,围绕农业实用技术、劳动力就业技能持续开展特色培训和创业培训,切实提高培训的精准性和实用性,实现了贫困群众就业有技能,致富有门路。今年35岁的李静是三农场居委会居民,2017年因交通事故造成右胳膊骨折,腰间肌肉严重挫伤,不能正常劳动,妻子生活不能自理,6岁的女儿脑部严重受损,脑干出血,右大腿骨折,巨额的医疗费让一家人陷入生活困境。建档立卡后,区卫生局、人社局等部门对接扶贫,多方面给予帮助扶持,使一家人生活步入正轨。随着李静逐渐恢复了劳动能力,三农场主要领导积极协调申请,让李静参加了劳动技能培训班,培训合格后取得由中国建设教育协会颁发的建设机械施工作业操作证,通过自主就业的方式,短时间从事挖掘机驾驶工作,每月收入可达2000元以上,靠自身一技之长让全家走上了脱贫路。

  据统计,从去年10月到今年9月底,3个贫困家庭年人均收入最低也达到6000多元;收入较高的户可以达到年人均20500元。均稳定超过国家扶贫标准。以河北省确定的贫困户退出的6条标准衡量,全区3个贫困家庭均顺利实现脱贫。

  【关注】:

  同融共促,点亮生活

  奏响防贫和谐曲,为“最初的梦想”插上双翅

  贫困户脱贫退出,并不意味着扶贫工作结束,要长期关注、帮扶,让贫困户不返贫,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永不掉队。对此,曹妃甸区牢牢把握这一要领,将扶贫脱贫工作重心下移,抓实防贫监测、载体创新、乡村振兴三大重点,多轮驱动,统筹推进,实现了扶贫脱贫攻坚与各项事业发展的同融共促。

  动态监测重长效,打造防贫“新保障”。未贫先防、未贫先助。结合本区实际,制定出台《曹妃甸区精准确认防贫对象开展防贫监测工作方案》,将低收入家庭、住老旧房屋户、医疗费支出相对过大户、非建档立卡低保户和特困户等存在致贫风险的群体确认为相对困难户,以家庭人均纯收入低于4308元/年为监测标准,严格按照“两不愁、三保障”和“六不评”进行识别,“一户一策”制定科学的防贫帮扶措施,防止相对困难群体滑到贫困线以下,形成新的贫困人口。目前,全区共摸排出相对困难户320户720人,已陆续安排公益岗23个、为15户修缮改造老旧房屋、发放大病救助金3.1万元,为47户低保户提高保障标准。

  创新载体搭平台,激发防贫“新动能”。坚持政府主导与群众主体相结合,广建平台,灵活方式,创新精神文化、党员干部传帮带、企业+农户等多项帮扶载体,拟成立区防贫专项基金,为防贫监测对象购买防贫保险,探索建立科学防贫保障机制,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提高干事创业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利用微信群、手机短信等方式,将国家脱贫攻坚政策第一时间让群众知晓,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米”的难题。通过“保基本、兜底线、促公平、可持续”,强化风险防控,在全区构筑起防止返贫和防贫的坚实屏障,营造了全民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良好氛围,实现了干群沟通“零距离”,政府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群众满意度全面提高。

  乡村振兴绘蓝图,开启防贫“新征程”。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两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只有如期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才能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基于此,曹妃甸区把扶贫脱贫攻坚战作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脱贫不返贫、防贫促振兴”为核心,精心描绘乡村振兴蓝图,形成精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的良性互动格局。今年以来,制定出台了《曹妃甸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巩固提升城乡环境、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等重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规划设计,按照“人文”和“绿色”的建设理念,为打造“开放创新包容、宜居宜业宜游现代化滨海新城”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增强。

关键词:曹妃甸,脱贫攻坚,海滨新城责任编辑:王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