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承德市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系列报道(上)
振兴乡村产业 激发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来源: 长城网  孙晋康 郑建卫 杨金文
2018-11-29 20:11:33
分享:

  提要: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越往后难度越大。只有激发各个层次内生动力,才能让脱贫可持续,致富有干劲。记者在承德各地采访中发现,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的关键是振兴乡村产业,让贫困户不出远门就有工作可做、有钱可挣;而振兴乡村产业的关键是激发能人返乡创业的内生动力,这就需要设计科学的政策体系,解决能人返乡创业过程中土地、资金、劳动力难题。还要激发扶贫干部的内生动力,一方面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和能人联系,把扶持政策宣讲到位;一方面激发他们的使命、责任和担当,同时要有公平的考核机制,合理的职务晋升空间。这三个层次的内生动力,一环紧扣一环。如何激发这三个层次的内生动力?考验的是地方党委、政府结合当地实际进行顶层设计的能力,承德市党委、市政府探索出了一条可行之路,本网将对承德市的做法进行报道。

  长城网讯(记者 孙晋康 郑建卫 杨金文)“不能一味怪贫困户太懒、太胆小,谁不想过上好日子?过去我们贫困户想脱贫致富,但找不到门路啊!”11月8日上午,平泉市平房村53岁的农民姜瑞令说。

  经过前几年的帮扶,承德市条件相对较好的贫困人口都已经实现脱贫。现有贫困户大部分年龄老化,有些人还是致贫因素叠加的复合型贫困户。他们缺乏技能、资金和勇气,难免自信心不足,产生“等靠要”的懒汉思想。精准脱贫必须让他们看到出路、增加希望、迸发热情,激发出自身的内生动力。

姜瑞令通过“三零模式”承包葡萄大棚脱了贫。郑建卫 摄

  “三零帮困”模式 解除贫困户就业的后顾之忧

  “前几年振邦公司来这里建了一个农业园区,用大棚种葡萄和草莓。生产用的种苗、肥料和水电钱也先帮我们垫着,还免费给我们提供生产技术。去年我承包了振邦的一个大棚种葡萄,收入4万多元,全家脱了贫。”姜瑞令说。

  振邦公司是平泉市闫杖子村的闫志远返乡创建的。11月8日,记者见到了这个30多岁的年轻人,体恤衫、牛仔裤、运动鞋,憨厚淳朴。

  闫志远说:“公司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农业园区,把大棚赊给贫困户承包。公司聘请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收获的果蔬产品由公司收购,承包户真正零风险,只要照着做就能挣到钱。”

  承德市在脱贫攻坚中面临“三大难题”:一是现有的贫困户基本都是“老大难”,缺少资金投入,无法迈出发展产业的第一步;二是很多贫困群众还是担心市场风险,迫切需求风险更小、门槛更低的帮扶带富方式;三是很多贫困群众致贫是由于常年患病,或家里有病人、孩子,不能外出务工挣钱。

  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承德市委书记周仲明说:针对这种情况,承德市委、市政府通过顶层设计,要求凡是有贫困村的乡镇,都要打造1个以上的脱贫示范产业(园区),让贫困户通过免费承租实现投入“零成本”、经营“零风险”、就业“零距离”。在全市依托各类经济合作组织,振兴乡村产业,用“三零帮困”模式根除贫困户就业的后顾之忧。

    利用“三零帮困”模式,破解贫困户缺乏资金、不懂技术、无销售门路的困局,真正让贫困群众脱贫无忧。2015年以来,“三零帮困模式”在承德市得到了全面推广。仅平泉市一地累计发展百亩以上园区112个,直接带动7900户贫困户、16300名贫困群众脱贫,贫困户户均年增收2.7万元。

  “一地生四金”模式让贫困户有了致富门路

  “我们把地租出去,一年能拿到上千元的租金。在附近的养牛场打工,一年挣几万块钱的薪金。扶贫贷款入股,一年又有几千块钱的分红,日子过得越来越有盼头了!”承德市滦平县大屯乡路南营村村民孙志国谈起未来的生活,一脸笑容。

  这是承德市顶层设计的又一个扶贫致富模式“一地生四金”。土地流转有“租金”、务工赚“薪金”、股份合作分“股金”、种植得“现金”。这种精准扶贫模式,帮助贫困户找到了致富门路,激发出他们的内生动力。

  2014年,承德兴春和种植有限公司在孙志国居住的路南营村,投资兴建了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从奶牛、蛋鸡养殖业起步,发展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形成集“种、养、加、游”于一体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

  农民将承包地成片集中流转给园区发展规模经营,园区按照每亩土地产粮700公斤、每公斤1.64元计算,每亩每年给农民租金1150元。目前,园区已流转周边农民土地1900亩,涉及2个贫困村293户贫困户,户均年获得土地流转收益3400元。

  收了“租金”,农民还可通过自己到园区务工就业挣“薪金”。滦平县成立了劳务合作社,负责对贫困群众进行劳务技能培训、安排贫困群众到园区务工、协调双方劳资劳务纠纷。贫困群众上岗后,男工年均工资收入3万元,女工年均工资收入2万元。如今,已有512名贫困农民入园打工,占园区务工总数的80%以上,待园区扩建工程完成后,还可吸纳800余名贫困劳动力。

  兴春和公司采取“股份合作”的形式,将扶贫资金作为贫困户股金打捆用于园区建设,每年按不低于入股扶贫资金10%的比例分红。现已投入入股扶贫资金1558万元,共吸收2897户贫困户入股,年获得分红收益155.8万元。

  兴春和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郝玉芬介绍,兴春和的蘑菇销量非常好,这也就为农民获得“现金”提供了机会。园区采取与周边贫困户长期合作的方式,与农户签订食用菌种植合作合同。“每个贫困户每年种植蘑菇4-5茬,每年还能挣3-6万元。”郝玉芬说。

  土地租金+打工薪金+入股分红+发展乡村旅游挣现金,“一地生四金”的扶贫模式,在承德推广开来,让贫困户摆脱意识和思路的贫困,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龙头带动”兴产业 激发贫困户脱贫动力

  “你看,长军温泉山庄、长虹温泉山庄……这么多小宾馆、农家院,都是因为温泉而兴起。”11月9日,我们乘车走在承德市隆化县茅荆坝乡政府所在的路上,乡组织宣传委员陈明哲指着两旁的农家院说。

潘秀珍创办的长军温泉山庄带动了10多户贫困户脱贫。郑建卫 摄

  名字里带有“温泉”的农家院、小宾馆一个紧挨着一个,1公里多的路段上,粗略数一下,有几十个之多。“茅荆坝温泉水质好,森林覆盖率高,距离避暑山庄只有80公里,来游览的客人越来越多,很多贫困户靠在农家院打工、出售山野产品脱了贫。”陈明哲说。

  茅荆坝温泉名声鹊起,与当地的一家龙头企业“枫水湾温泉城”密切相关。负责枫水湾温泉城经营管理的总经理杨建军介绍:“公司2008年来当地开发温泉旅游,随着我们的开发经营,茅荆坝的温泉名气越来越大。温泉森林休闲康养,已经成为这个区域的大产业了。”

  杨建军介绍,目前温泉休闲康养产业有400名员工,90%是当地人,贫困户优先录用;为保证特色餐饮,每年在当地采购100万元以上的鸡鸭菜蛋等农副产品,又增加了当地居民的收入。

  “这还不是最主要的,我们一年接待游客21万人次,其中一半游客在外面吃住,你看看我们周边有多少温泉宾馆、农家院,给周边群众增加了多少收入,无法估算。”他说。

  长军温泉山庄坐落在茅荆坝乡茅荆坝村,由李长军、潘秀珍夫妇开办,山庄拥有一栋4层楼房,共有30多间客房和一个游泳池。“我们本来在村里开小卖铺,看到来的游客多了,就筹资办起了温泉山庄。”11月9日,潘秀珍对记者说。他们通过分红和直接雇用的方式,带动10多户贫困户脱了贫。

  隆化县突出“龙头牵动”,着力推广“龙头企业或合作社+农户”模式,对七家镇—茅荆坝乡区域23个行政村、488平方公里进行了整体规划,集中力量打造“热河皇家温泉美丽乡村省级片区”,有效带动了隆化东部6个乡镇贫困人口稳定增收。

  承德市通过龙头带动旅游扶贫,农家乐发展到2000多个,农家乐旅游收入占到全部旅游收入的14%。在发展乡村游、农家乐的过程中,带动了贫困户增收致富。

    在龙头的带动下,贫困户可以采用流转土地、自身劳动力或者资金等方式入股企业,贫困户收入和企业、合作社的经营绩效息息相关,增强他们的参与感,摒弃了‘等靠要’的思想。”

  

记者手记:  

   对于扶贫,不能一味怪贫困户“太懒”、“太没有志气”。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结合贫困群众实际能力给予务实的产业政策和激励措施,帮他们找到致富的门路,让他们看到出路、增加希望、迸发热情,激发出自身的内生动力就一定能让贫困人口一个不落地奔向全面小康。

关键词:脱贫攻坚 内生动力 承德责任编辑:赵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