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专题库 > 专题新闻

保定市“全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新闻发布会全程实录

来源: 长城网  
2018-12-06 09:17:27
分享:

  12月5日,保定市召开“全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新闻发布会,全程实录如下:

 

  保定市政府新闻办综联处负责人刘洪刚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下午好!欢迎参加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的新闻发布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今年以来,我市“三农”工作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和质量农业,呈现出了农业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为让市民和公众更好的了解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展情况,特举办这次新闻发布会。

  出席今天新闻发布会的有:市农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建民同志;市农业局发展规划处处长黄亮同志。

  这次发布会共设两个环节:一是由刘局长介绍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整体情况;二是回答记者提问。

  首先请刘局长介绍今年以来,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整体情况。

  保定市农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建民

  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农业部门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优化农业产能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加快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和质量农业,呈现了农业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为新时代保定现代农业的跨越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按照《河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要求,成立了“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完善了工作协调机制。市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坚持定期召开会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听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工作汇报,研究具体推进举措。建立完善农业供给侧政策体系,出台了《关于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发展的意见》、《农业质量提升年实施方案》。贯彻落实许勤省长“明确全省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通过大力实施特优农产品提质增效加快推进四个农业”的要求,制定了全市畜牧业、蔬菜产业、特优农产品等三大类17个品种的提质增效方案。全市20个县(市、区)结合实际分别制定了25类优势特色农产品提质增效方案。

  一、坚持把调整产业结构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

  一是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在西部丘陵地区调减籽粒玉米35万亩,超额完成省定任务。种植中药材35.4万亩,增长10%,食用菌2.8万亩,增长8%。不断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和区域布局,实施季节性休耕5万亩、冬小麦节水稳产配套技术80.4万亩、保护性耕作1.1万亩、水肥一体化1.26万亩,地下水压采能力达到4116万立方米。

  二是加快推进“粮改饲”整市试点项目。2017-2018年,两年来我市共争取国家项目资金7398万元,整市开展“粮改饲”试点,青贮玉米由去年的25.2万亩、67.5万吨增长到现在的50万亩、90多万吨。荣获全国青贮抽样金奖、银奖和优秀奖各一名,获奖数量全省第一。

  三是促进畜牧业提质增效。编制畜牧业发展规划,制定奶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提升畜牧业发展质量、效益和市场竞争力。胡春华副总理、韩长赋部长、刘永富主任、王东峰书记等国家、省领导到清苑、望都调研奶业发展情况。优化畜禽生产品种和布局,打造畜禽养殖产业优势聚集区,新创建5个部级示范场,全市部省级示范场达到120家。

  四是加快渔业转型升级。在白洋淀、王快水库、西大洋水库放流各类苗种6.8亿尾(粒、只),改善了水生态环境,促进了渔业可持续发展。加快渔业转型升级,创建全国精品休闲渔业示范基地3家,省级以上标准化示范场17家。

  二、坚持把加快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抓手

  把现代农业园区作为推进“四个农业”发展的载体,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核心,打造现代生产要素聚集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全市(不含雄安新区)建成县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183个,其中,国家级后备产业园2个、省级精品园区3个、省级园区20个、市级园区97个、市级精品特色园区56个、县级园区66个。我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模、数量连续多年在全省保持领先,成为引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风向标”和“桥头堡”。

  三、坚持把发展科技农业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动力

  一是强化农技推广应用。建立完善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采取“专家定点联系到县、农技人员包村联户”的推广服务模式和“专家+农业技术人员+科技示范主体+辐射带动户”的技术服务模式,畅通农技服务渠道,主推技术与主导品种入户率达到95%以上。农技推广实现网络化、信息化,建设网络书屋1000多个,覆盖率90%以上。

  二是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全市农机总动力656.57万千瓦,全省领先。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5.9%,小麦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均达到99%。大力推广智慧农机平台应用,今年“三夏”期间共投入各类农用机械10万多台(套)。

  三是建立农业信息平台。农村电子商务全市全覆盖。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应用农业大数据,整合产业优势资源,先后成立智慧农业、草莓、杂粮、苹果、果树盆景、辣椒、柿子等一系列产业联盟,探索建立产、供、销一体化服务模式,促进产业抱团发展。

  四是完善创新体制机制。深化“太行山道路”,全面启动现代农业创新示范基地创建。复制推广“太行山第壹驿站”成功模式,谋划建设30个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规划建设面积28.3万亩,建成面积8.6万亩,涵盖蔬菜、果品、杂粮、中药材、养殖、苗木、盆景等10大类26个特色农业产业,100多个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在驿站得到转化、应用和推广,科技贡献率达到80%以上,带动农户近7万户。

  四、坚持把发展绿色农业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底色

  一是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推广化肥农药减量增效综合技术,制修订施肥指标48套(个),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956.7万亩,示范推广缓控释肥4.1万余吨、103万亩,化肥施用量同比减少2%以上。推广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种植业农药使用量同比降低4.9%,超省指标2个百分点以上。绿色防控面积393.5万亩,同比增长15%。

  二是秸秆综合利用成效明显。新改扩建15处秸秆收储中心,全市秸秆收储运能力达到20万吨以上。新引进以秸秆为主要原料种植食用菌“赤松茸”获得成功,开辟秸秆利用新途径。2018年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8%左右。

  三是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加速推进。全市规模畜禽养殖场共配套建设粪污处理设施1986个,规模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建率90.48%,比去年同期增长20.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75.2%,比去年同期提高15.2%,全市已提前完成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年度任务目标,其中,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已达到2020年指标。

  五、坚持把发展品牌农业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

  我市连续三年成功组织举办京津冀蔬菜食用菌产销对接大会,搭建了京津冀蔬菜产销合作平台,形成了优势互补、产销一体的蔬菜产业发展新格局。积极参加2018上海·全国优质农产品博览会、2018年全国贫困地区农产品产销对接大会等大型展销会议,宣传推介我市优势特色农业品牌。实施“一县一品一牌”培育计划,围绕服务河北雄安新区建设,对接京津市场消费新需求,全面提升我市优势特色农产品在京津市场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全市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279个,认定各类无公害、绿色生产企业309家,满城草莓被授予全国名优果品区域公用品牌、安国中药材、阜平大枣、白洋淀咸鸭蛋、阜平“老乡菇”,涞水“景岳”香菇等被评为省级名优区域公用品牌。今年,祁菊花、祁山药被农业农村部评定为地理标志农产品。

  六、坚持把发展质量农业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

  一是粮食产能保持稳定。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35万亩,比去年增加8万亩。夏粮播种面积433.52万亩,总产量179.28万吨;秋粮播种面积600万亩左右,与上年基本持平。受降水充足、气候条件适宜、病虫害发生较轻等有利因素影响,秋粮单产、总产呈“双增”态势。

  二是蔬菜效益明显提升。全市蔬菜播种面积130万亩左右,其中设施蔬菜60万亩,高端设施蔬菜新增10万亩,蔬菜总产520万吨。黄瓜、西红柿和茄子为主的果菜类设施蔬菜单产高于往年,蔬菜效益整体提高。

  三是畜禽生产稳中向好。全市肉类总产55.4万吨、禽蛋总产24.6万吨,保持相对稳定;鲜奶产量29.6万吨,总产下降,单产提高。全市生猪存栏341.9万头、牛存栏26.1万头、肉羊出栏446.3万只、禽类出栏6499.6万只,市场供应充足,价格稳定。

  四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保障。深入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七大专项整治行动”,推行网格化监管,建立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四位一体”的责任体系,我市多年来未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涿州、涞水、满城、涞源被认定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县。今年,全市共完成各类农产品抽检29.9万批次,总体合格率99.9%。建立完善京保食用农产品保障协同机制,我市4家屠宰企业、12家蔬菜基地与北京13家市场签订协议,与丰台区5个批发市场进行准入对接,我市优质、安全、放心羊肉在北京市场占有率达到40%以上。

  各位新闻界的朋友们,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我们保定的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直接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全市农业系统的广大党员干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一定会拧成一股绳、搏尽一份力、共圆一个梦,扎扎实实把总书记的要求落实好,把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贯彻好,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好,不断开创保定“三农”工作的新局面,书写保定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保定市政府新闻办综联处负责人刘洪刚

  谢谢刘局长的介绍。下面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请各位媒体记者先举手示意,叫到后,通报一下所属新闻机构和本人姓名,再提问,谢谢。

  一、记者:今年我市全面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打造了30个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助力全市农业产业发展,请介绍一下相关情况?谢谢

  市农业局发展规划处处长黄亮:上世纪80年代,河北农业大学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求真务实、爱国为民的“太行山精神”,走出了一条享誉全国的“太行山道路”。进入新世纪,一大批践行“太行山道路”的专家教授,引入世界先进种植理念,推广前沿高端现代科技,孕育出“农业4.0”的高度智能化苹果种植管理模式,成功打造了“太行山第壹驿站”品牌。为充分发挥保定农业院校的科技优势,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倡导下,我市与河北农业大学签订了《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复制推广“第壹驿站”模式,共同打造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全面提升保定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驿站整合了多方优势资源、促进了产业转型升级、扩大了科技培训范围、带动了产业脱贫攻坚、提升了科技创新能力、打造了农村双创基地,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目前,全市共建设了30个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规划面积28.3万亩,涉及19个县(市、区)、25个现代农业园区、5家企业及合作社,涵盖蔬菜、果品、杂粮、中药材、养殖、苗木、盆景等10大类26个特色农业产业,带动农户近7万户。河北农业大学组织了300多名专家教授成立涉及农、林、牧、加工等多个产业的30支科研团队,100多个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在驿站得到转化、应用和推广,科技贡献率达到80%以上。伴随着驿站建设,我市的望都辣椒、顺平苹果和桃、清苑西甜瓜、满城草莓、涞源太行鸡等一大批传统优势农业产业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品牌影响力、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都显著增强。

  二、记者: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全面打赢三大攻坚战,特别是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的硬仗,请简要介绍一下今年以来在产业扶贫上取得了那些成效?谢谢

  市农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把产业扶贫作为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途径和长久之策,把“产业全覆盖”作为“七个全覆盖”首要任务和最大民生工程来抓。市农业局按照“长短结合、多点支撑、全面覆盖”的目标,采取“六个一”(搭建一个组织领导体系、完善一套产业发展规划、建立一套政策落实机制、抓好一批创新带动平台、培育一批特色扶贫产业、推行一套多产业共同发展举措)机制,有力促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和贫困群众稳定增收。

  目前,全市扶贫产业覆盖指数达到2.29,贫困县达到2.51,一个产业、两个产业覆盖率首次实现双达100%,贫困县3个产业覆盖率达到51%。全省产业扶贫现场观摩活动在我市阜平县举办,推广了我市和阜平县的经验做法。我市3个案例入选全省“十百千”工程10大典型、2个模式入选全省20个农业产业扶贫案例。申报65个扶贫龙头企业,打造了139个产业扶贫样板村,均高于省定任务和全省平均水平。率先研发启用产业扶贫云平台,为科学谋划实施产业项目提供大数据支撑。9个贫困县建设了17个太行山农业创新驿站,打造了农业产业扶贫新高地。中央电视台、农民日报、河北日报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我市产业扶贫成效。

  三、记者:刚才提到,我市全面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请简要介绍一下节水、节肥、节药有关情况?谢谢

  市农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建民根据农业农村部年度安排部署,我们坚持把绿色发展导向贯穿于农业生产全过程,持续深入推进节水、节肥、节药等专项行动,建立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做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在节水方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农业灌溉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建立健全农业节水长效机制和政策体系。统筹推进工程节水、农艺节水、品种节水、管理节水,全市冬小麦种植区基本实现节水小麦全覆盖,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96,高于省平均值。累计实施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162.9万亩,地下水压采能力达到4116万立方米,亩均节水45立方米以上。今年实施季节性休耕5万亩,推广冬小麦稳产配套技术80.4万亩。在节肥方面,科学制定施肥配方,制修订施肥指标48套(个),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面积956.7万亩。示范推广缓控释肥4.1万余吨、103万亩。推广化肥新品种,应用微生物肥23万亩,液体肥7.5万亩,水溶肥15.86万亩。推广施肥新技术,玉米种肥同播536万亩,基本实现全覆盖;化肥深施117.3万亩、分层施肥9.2万亩。开展施肥用量入户调查,据统计,今年1至10月,全市化肥施用量同比减少2%以上,超额完成省定任务。在节药方面,推广“控、替、精、统”的农药减量增效四大技术,推广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种植业农药使用量3901.4吨,同比降低4.9%,超省指标2个百分点以上。加大“一喷三防”等绿色防控技术应用,绿色防控面积393.5万亩,同比增长15%;覆盖率达到30%,比去年增长2.5个百分点。

  四、记者:2013年以来我市在全省率先启动了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请简要介绍我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发展情况?谢谢

  市农业局发展规划处处长黄亮:2013年市委十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市委提出要在发展现代农业上求突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努力促进农业由大转强、由多转优、由短转长的三个转变。2013年底召开的市委十届七次全体(扩大)会议上,市委主要领导要求每个县(市)年内都要搞一个5000亩或10000亩以上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按“四化”同步原则,统筹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2015年,市委、市政府发出通知,开展“一县一精品、一乡一园区”创建活动,到2016年已提前一年完成创建目标。2017年以来,在全市开展现代农业园区再提升行动,制定出台多项支持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园区产业水平、科技含量、规模档次、品牌形象、管理效能和整合能力,发挥园区示范引领作用,加快全市农业现代化进程。

  截止目前,全市(不含雄安新区)共规划现代农业园区面积248.5万亩,比去年底增长22.9%;累计建成面积121.9万亩,增长14.5%;流转土地68.8万亩,增长22.6%。园区内产业类型齐全,其中,种植业109.5万亩,占89.8%;养殖业2.5万亩,占2.1%;加工流通业1.1万亩,占0.9%;休闲旅游业3.6万亩,占3%。237家工商企业、28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参与园区建设,分别增长51个和45个,投资总额达370.7亿元。园区内注册商标172个,增加48个。累计建成县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183个,其中,国家级后备产业园2个、省级精品园区3个、省级园区20个、市级园区97个、市级精品特色园区56个、县级园区66个。我市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规模、数量连续多年在全省保持领先,成为引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风向标”和“桥头堡”。

  保定市政府新闻办综联处负责人刘洪刚

  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各位记者朋友如果还有什么问题,欢迎会后到市农业局采访。

  谢谢大家。

关键词:保定,供给侧,农业责任编辑:郭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