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实验小学校长张立在介绍教学楼内特色图书墙。记者陈宝云摄
在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说起大家心目中的好小学,人们最先想到的不是县城里的学校,而是位于大山深处的一所农村寄宿小学——木兰实验小学。好学苗的成长摇篮、好教师的培训基地、中国农村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基地……各种赞誉落在一所偏远的农村小学头上,让人对它充满了好奇。
小学校有大目标
从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县城驱车向山区进发,一个小时后赶到朝阳湾镇小拨村。与周边低矮的民居不同,木兰实验小学五层楼房大气醒目。
“教育是什么,简单地说,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陶行知”。还没进校门,教学楼墙上的这行字就先映入眼帘。
22年前,张立临危受命,来到小拨村小学任校长。“两排平房,6个老师,100多学生。一师多科,只能教教孩子们简单的识字、算数。”后来虽然几经努力,透风漏雨的校舍得以改善,但师资薄弱等难题并未化解。
2001年和2002年时,财政部、教育部的领导曾来校考察,领导们言谈话语中频频提到的“义务教育免费”“寄宿制学校”“教育均衡化”等“新提法”,让张立嗅到了改革的气息。
彼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刚刚完成,下一步基础教育的投资方向在哪儿?国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遴选城市和农村各一所学校作为基础教育改革实验基地,小拨村小学成为农村试点。
经过一年的建设,投资1300多万元、约1.4万平方米的“木兰实验小学”在小拨村拔地而起,9个村庄的孩子汇聚于此,成为我省首所公办免费寄宿制农村学校,张立担任校长。
“国家给我们的任务有两个,一是测算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农村孩子每年需要多少经费;二是探索农村寄宿制学校的管理模式和方向。”张立介绍说,2003年到2005年,他们测算的结果是,人均每年400至500元。“2006年,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在全国开始实行,标准是人均500元。”
一走进木兰实验小学,教学楼外墙上的各国国旗和大厅里“欢迎您”的问候语格外醒目。“不只是让人看的。”张立说,“国旗每学期一换,学生要自学与这些国家有关的知识。”“欢迎您!既欢迎客人,也欢迎新知识、新思想、新理念走进学校。我们要立足山村,放眼世界。”
“现在靠高楼吸引人,十年后靠什么吸引人?”新学校落成时,一位领导的话,让张立至今记在心上。“这些年国家对教育持续加大投入,农村学校硬件条件得到质的提升,而师资水平、办学理念等软实力的高低,才是关乎学校兴衰和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关键。”
12年来,木兰实验小学组织教师到联谊学校——北京第二实验小学轮训成为常态。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在大山深处结出硕果。
建构“有效、生动课堂”、打造“实效、快乐课堂”、实现“高效、幸福课堂”,让这所籍籍无名的山区小学,与县城7所小学相比,教学质量始终排在前两位。1200多名学生中,300多名学生家在县城。木兰实验小学也先后有105名教师调至其他学校,其中95%均为优质课获奖者,成为带动区域教育发展的中坚力量,被称为围场优秀教师的“摇篮”。
小课题有大思想
随便走进一间学生宿舍,但见被褥叠得规规整整,宿舍打扫得干干净净,没有任何异味。
袜子怎么洗?这件小事,是王艳春老师研究的一个大课题。“一进宿舍臭气熏天。”10天一假,放假一回家,浑身是味。自理能力差,是孩子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学校寄宿,自理能力不提高,势必影响学习和生活环境,甚至身心健康。
“袜子脏,怪味浓。拿起放在水盆中。泡一泡,袜疏松……”一首《洗袜子歌》成为校园“流行歌曲”。“我们还提倡孩子们要带两双袜子、两双鞋,经常换洗。”王艳春说。在学校举办的“我为宿舍除异味”主题活动中,孩子们争当卫生小标兵,宿舍变得清新了。这项活动在全国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中还获得一等奖。
像这样的“草根课题”,在木兰实验小学还有很多。老师们进医院,向医生“取经”如何洗手;请交警传授如何过马路;编写了刷牙歌、洗脸歌、系鞋带歌、交通安全歌等21首好习惯养成歌曲,并作为校本课程,不断充实丰富。“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让孩子从小养成好的习惯,打好人生底色。”张立说,通过开展“小手拉大手”“珍爱粮食,从我做起”等活动,家长接送孩子时,随地吐痰、满口脏话等不文明行为没了,城乡文明素质由此也得到提升。
每年秋季,校园里的李子、小苹果、樱桃等十多种果品挂满枝头,果香诱人,但没有一个孩子摘果吃。成熟后,师生一起摘,人人共享。大家称这些果实为“道德果”。“要从小成为懂规矩、守规矩,充满正能量的人。”张立说。
2004年,国家开始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偏远地区“撤点并校”工作全面铺开,有限的师资力量得到整合,解决了“一师多科”“复合班”等长期制约农村教育发展的难题。2012年,《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出台,农村教育从“有学上”迈向“上好学”发展新阶段。
“没想到,当初觉得不可能的事,现在都变成了现实。”张立说,为了让农村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他们愿将改革创新的“实验”继续做下去。(记者陈宝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