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走近河北科技突出贡献奖获得者】杨绍普:潜心科研 筑基“中国速度”

来源: 长城网  
2019-01-11 07:47:00
分享:

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杨绍普。张学军 供图

  1月10日,因对我国公路交通和轨道交通做出重要贡献,石家庄铁道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杨绍普站到了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暨科技创新大会的领奖台上。面对荣誉,他说:“奖项不只属于我,更属于整个团队,属于石家庄铁道大学,属于河北千千万万的科技工作者。”

  国家需要,就是研究的方向

  “发展了车辆与道路动力学相互作用理论,解决了重载车辆——道路系统动力学建模与非线性振动分析科学难题……”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公报上,列举这杨绍普此次获奖的理由。

  “研究这一课题的初衷,就是我和团队基于现实需求出发,考虑到车流在高速公路上运行时,会出现车辙、裂缝、破坏,增加道路维护成本。那么,如何让公路更加耐久、长寿?于是,我们就把‘非线性动力’的理论运用在了道路的设计当中,用动力学方案评价设计,从而保证交通基础设施更加持久。”

  “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研究的方向。”杨绍普说。从上世纪90年代末铁路大提速时的初露锋芒,到用动力学方法检测高铁的架桥机运行状态等重大研究成果的诞生,前沿驱动和国家需求驱动两个动力源,贯穿了杨绍普的科研生涯。

  潜心学研,结缘“高速机车动力学”

  “生命的轨迹是高度非线性运动,只有拼搏、奋斗,才能走出有价值的曲线。”杨绍普用多年的潜心研究做出了这样的诠释。

  1988年,到天津读博的杨绍普一头扎进当时国内刚刚兴起的“非线性系统分叉理论”,开启了高速机车动力学问题的研究之路。

  这个想法并非一时脑热。“当时,我强烈意识到我国铁路必然要走向高速之路。”

  读博期间,面对科研路上的“拦路虎”,杨绍普从不轻易妥协。“第一个难题就是处理转向架的阻尼力问题。”杨绍普介绍说。

  为了攻克这一难题,杨绍普到北大、清华、南开等高校和铁科院查阅资料,拜师学习,甚至还学习了连数学家都很少涉足的“奇异性理论”。最终以“滞后非线性系统分叉与奇异性”的博士论文顺利通过答辩。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前瞻的目光和多年来厚积的科研储备,使杨绍普在有关部门发出“英雄帖”的时刻,敢于走向“真刀真枪”的“战场”,在我国上世纪90年代末铁路大提速工作中崭露头角。

  厚积薄发,建功铁路大提速

  上世纪90年代,国内旅客列车最高运行速度始终徘徊在每小时80至110公里间,铁路提速势在必行。

  “那时候压力很大!”杨绍普接受这一任务时,激动而紧张。

  杨绍普说,低速运行时,机车走行部动力学分析可以用等效线性化方法处理,速度提高后,就必须考虑直接处理非线性因素。“线性问题的结果是可预见的,非线性问题却复杂得多。”他利用博士论文中提出的非线性系统分叉分析方法,一遍一遍反复计算。

  “这种机车存在高频振动问题!”2000年,大同机车厂生产的SS7型电力机车振动问题研讨会上,很多专家提出了质疑,甚至建议“废弃已花费几个月做出的方案”,但杨绍普认为,只要采取措施很快通过低阶共振临界速度,之后振动就会大幅减小,也就没有了危险。

  于是,他力排众议,带领团队对走行部参数进行分析优化,解决了机车电器设备振动过大问题。

  经过不断探索,杨绍普和他的团队研究出复杂工程结构振动控制的新措施,为陇海线机车提速、京广线桥梁振动控制、秦岭隧道顺利贯通等重大工程提供了重要技术保证。

  人物小传

  杨绍普,1962年11月出生,河北平山人,中共党员,工学博士,我国载运工具动力学与控制领域专家,石家庄铁道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致力于车辆动力学与机械系统故障诊断的研究,是我国载运工具动力学与控制领域的知名专家,在重型汽车-道路相互作用系统动力学建模与分析、机车车辆分岔动力学与参数优化等方面取得创新性成就,攻克了动力学与控制的若干关键理论与技术难题,为我国公路交通和轨道交通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杨绍普,科技,突出贡献责任编辑:赵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