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西柏坡 正年轻
——在“赶考”出发地探寻“红色初心”

来源: 河北日报  
2019-04-12 09:46:46
分享:

  4月5日,西柏坡镇部分青年党员在七届二中全会会址,面对鲜红的党旗,重温入党誓词。记者霍艳恩张 昊摄

  蹲点调研

  编者按70年前,中国共产党从西柏坡迈出“进京赶考”的步伐。一个崭新的国家向着世界昂首走来!

  70年风雨兼程,70年砥砺奋进,河北和神州大地一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代代奋斗者用智慧与汗水写就的答卷,在燕赵大地恢弘铺展。

  共庆新中国70华诞,探寻奋斗初心,记录时光变迁。3月底,本报抽调精干采访力量,分赴全省各地蹲点调研,深入采访。从即日起,推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蹲点调研”专栏,以全媒体的形式集中推出多组系列报道,深刻反映70年来燕赵大地的变化与成就,展示河北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生动画卷,讲述普通人与新中国同成长、共命运的动人故事,以进一步激发全省人民的爱国之情、奋斗之志,凝聚起新时代全面建设经济强省、美丽河北的磅礴力量。

  敬请关注。

  □记者赵 兵张文君

  西柏坡,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70年前的早春,年轻的中国共产党,黎明起身,身披曙色,一路北上,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赶考”,由此出发。

  青青柏坡,满目苍翠。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西柏坡我来过多次,每次都怀着崇敬之心来,带着许多思考走。”“每来一次,都能受到一次党的性质和宗旨的生动教育,就更加坚定了我们的公仆意识和为民情怀。”

  走得再远,也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新中国70华诞即将来临,我们再次来到西柏坡,穿过如织人流,踏上乡间小路,走进寻常农家,感思来路、记录变迁,在“赶考”出发地探寻“红色初心”。

  红色浸染岁月,信念穿越时空

  ——“为人民谋幸福”是不变的情怀

  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西边的一道墙,分开了两个世界。

  墙内是游人络绎的红色景区,墙外,走下一道小坡,就是静谧悠然、只有八十多户二百多口人的西柏坡村。

  1948年5月,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西柏坡村及周边村的干部群众腾出了一千多间住房。由于保密工作做得好,加之当地党员群众觉悟高,虽然敌人一直知道毛泽东等人就在石家庄西部的太行山里,却始终摸不清楚具体方位。

  “共产党是拼了命给人民谋幸福的党,老百姓拼了命也要护着啊!”西柏坡村73岁的老党员闫文进,至今还能吟唱出曾在西柏坡一带流传的民谣:陕北过来一颗夜明星,夜里走路亮堂堂……

  在西柏坡纪念馆里,一面绣着“土地回老家”五个字的锦旗,虽然已经褪去了当初鲜艳的颜色,但“绣”在人心里的情义却穿透了时光震撼人心——这是1947年全国土地会议在西柏坡村召开后,平山县下盘松村分到土地的农民敬赠给中央工委的。

  耕者终于有其田!到处是埋界桩、量土地的火热场景,到处是踊跃参军、支援前线的铿锵锣鼓。西柏坡村史记载: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西柏坡村参军18人,牺牲4人。

  真心为人民谋幸福的党,就会赢得人民的拥戴和追随。

  西柏坡一带曾是平山最富庶的地方。滹沱河两岸滩地肥美,稻麦两熟。上世纪50年代末修建岗南水库、黄壁庄水库,淹掉了13万亩良田,10万百姓在党员的带领下,收割了最后一茬庄稼,交上了最后一次公粮,搬到了山坡上的旱地。

  上世纪90年代末,为保护石家庄生活饮用水水质,岗南水库全面取缔网箱养鱼。当时西柏坡村有3户人家搞网箱养鱼,都是党员户,他们说:“让省会人民喝上干净水,我们做点牺牲不算啥。”

  闫文进当了一任村党支部书记,两任大队长,前后当村干部二十多年,没占过公家一分便宜,相反,干活却总要比别人多。

  “上面的救济款来了,我也很想多拿一点,老父亲病重,家里困难,连买药的钱都没有,可想来想去,怎么也不能这么干,利益面前,群众要排在头里,谁叫咱是党员呢!”

  红色基因,历经沧桑还在血脉里流淌。共产党员,在这个小山村里始终是最光荣的身份、最响亮的名号。

  从外表看,45岁的西柏坡村现任党支部书记闫振祥已完全不同于父辈,一身“阿迪达斯”运动装,脚踏“新百伦”休闲鞋,和不同的人交谈时,可以自如地进行普通话和家乡话的转换。

  “是个给老百姓干事的人”是乡亲们对他的评价。

  去年县里搞景区整治,要拆掉西柏坡村18个卖旅游纪念品的小棚子,迁到一公里外的红旅小镇上统一管理。起先,人们都不愿拆,闫振祥先拆了自己媳妇每年能有近十万元收入的摊位,其他党员户紧随其后拆,只用了半个月就完成了整治。

  “急事难事当头,党员就要先‘打个样’。”闫振祥说。

  汗水湿透衣背,脚步不曾停歇

  ——就是长在石头缝儿里,也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西柏坡镇包括西柏坡村在内有16个村,全部是岗南水库的移民村,搬迁时都是从人均五六亩良田,减少到不足三分地。

  种地,维持不了生计。

  就是长在石头缝儿里,也要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这个信念,在西柏坡几代党员干部心中一直重若千钧。

  上世纪80年代初,西柏坡村只有18岁的闫庆芳,买了一台海鸥照相机,开始在西柏坡纪念馆前摆摊为游客照相,成了村里第一个“个体户”。

  没几年,闫庆芳娶了外村的漂亮姑娘封树花,家里盖了新房,买了电视机。他雄心勃勃,在屋里挂起一张中国地图,把上面的北京、石家庄、保定等城市重重地标了出来——他要做客运和货运专线,把西柏坡的人和货送到这些地方去!

  就在这时,闫庆芳的爷爷、老支书闫连章喊他“收心”:你是党员,自己富了那不叫富。于是,闫庆芳放下了他的“小目标”,1991年接任爷爷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回来为乡亲们“干大事”。

  从那时起,“家无宁日”,每天封树花出摊照相,挣来的钱还没捂热乎,就被闫庆芳收了去,村里打井、修路、建扬水站,大大小小的事,他都要先垫上钱。“那会儿,他兜里装着两种‘石家庄’牌子的烟,一种贵的,一种便宜的,见人谈事给人家递贵的,自己抽便宜的。”封树花回忆旧事时,像是抱怨,更多的还是赞许。

  西柏坡的游人一天天多起来了,可山里人羞怯,走不出做小买卖这一步,闫庆芳逮机会就劝村里人摆摊、开饭店:“多少咱能卖出个馒头钱啊!”

  如今,西柏坡镇人均年收入从改革开放初期的一百多元,涨到了现在的9500元,这其中,旅游业收入能占到70%。在西柏坡村,九成以上农户从事与旅游相关的行业。

  去年9月,平山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在全省的革命老区县中第一个脱贫出列。西柏坡镇的5个贫困村也一举摘掉了穷帽子。

  分管扶贫工作的副镇长韩永忠39岁,脸黑黢黢的,看上去比实际年龄大得多。问起贫困户的情况,不看材料、不查数字,拍拍胸口:“都在这儿装着呢。”

  去年镇里以扶贫资金入股引进了一个生态休闲旅游项目。一般像这种项目,给贫困户的回报都是10%。为了多争取5%的回报,韩永忠和其他镇领导一起,足足磨了合作企业三个月。“记得那天下午,人家终于同意了,我们是一溜小跑地在县里办齐了各项手续。”

  脱贫攻坚中最难的事是啥?他就说了4个字:五味杂陈;这些年最高兴的事是啥?他脱口而出:“接到家里有好事的贫困户打来电话,老韩,过来喝个酒!”

  在西柏坡镇夹峪村,都是31岁的县住建局驻村第一书记曹立飞和村党支部书记陈立刚,白天黑夜摽在一起,忙着建村史馆、修路、建采摘园,两条入村路的两旁种上了丁香、樱花,成了观景花道,村里3户人家开的农家乐也迎来了自驾游客人。

  要干的事太多啦,小哥俩商量着发展年轻党员的事也得抓紧了。

  “标准是,政治觉悟高,给村民办事吃苦吃亏不计较……”

  作为库区和石家庄水源涵养地,所有沾“工业”的项目,在西柏坡镇都不能上。乡村振兴,路怎么走?

  梁家沟村紧邻西柏坡村,自然条件并不好。

  “全国人民都知道有个西柏坡,可不知道西柏坡旁边有个梁家沟,咱得自己加把劲啊!”村党支部书记陈国平,话在嘴上,急在心里。

  村里进行了旧村改造,大部分村民搬进了二层小楼的新居。村集体又拿出10万元,选了3户人家进行示范改造,带动30多户村民搞起乡村民宿。

  去年石家庄市举办第三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主会场就在西柏坡镇。县里在梁家沟村兴建了红旅小镇项目,村民以宅基地等入股,占有该项目40%的股份,这下,梁家沟“人人有分红、户户有门脸”的日子不远了。

  “要把好日子筹谋到老百姓的前头。”如今已是西柏坡镇副镇长的陈国平,感觉这么多年一直在爬坡,“有口气顶着,一刻也不敢歇。”

  树高千尺不忘根,“两个务必”永相传

  ——“赶考路”上不收兵

  在西柏坡人的记忆中,有许多温暖和感动。

  中共中央移驻西柏坡期间,西柏坡村有13户人家被征用了房院,1949年3月,对外一直称“工校”的中共中央离开后,老乡们回家发现,除了有几个猪圈被填平了,磨盘、鸡窝、梨树、柿子树……都原样保留着。

  鱼水情深,那些被岁月沉淀下来的真情,弥足珍贵。

  2013年7月11日,在河北调研指导第一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西柏坡,召开了县乡村干部、老党员和群众代表座谈会。

  平山县委书记李旭阳在座谈会上第一个发言,他向总书记汇报了平山县牢记“两个务必”、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收获和感受。

  总书记说,正是因为始终强调和坚持“两个务必”,我们党才能保持同群众的血肉联系,团结带领人民战胜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和挑战,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

  时隔5年多,平山的干部对总书记的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这5年多,是平山转型发展攻坚克难最要劲的时候,县委以“两个务必”强化干部作风建设,县乡干部每月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扎在基层,带着真情教育干部,带着亲情服务群众,带着激情干事创业。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平山把最好的干部派到一线,546名党员干部进驻260多个贫困村。如今,虽然摘了穷帽子,但为了再多蹚几条富路子,驻村干部们没有收兵,继续奋战在乡村振兴的一线。

  “我的赶考之行,也从西柏坡开始了!”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驻西柏坡镇北庄村第一书记范麾京,从北京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不久就来到了西柏坡扶贫攻坚的第一线,参与、见证了北庄最后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眼下正带着300多乡亲建设“红色北庄、绿色山庄”。

  今年春节是北庄脱贫后的第一个春节。大年初一,范麾京没回家,操办了一场“村晚”,还请人拍了北庄第一张全家福,镶上金色的相框,挨家挨户送给全村90户人家。

  村民们在微信群里点赞,他回复,“脱贫不脱干劲,咱村还有更好的日子要奔呢!”

  感受初心的力量,要到开始的地方。

  “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

  新时代的“赶考路”上——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征尘未洗,只争朝夕。

  西柏坡,正年轻!

关键词:新时代,西柏坡责任编辑: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