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讯(记者 张青果)“一旦发现大气污染监测数据异常,网格员15分钟就可到达现场,对相应突发状况进行处理,一般情况下一个小时之内可报告处理结果,最长不超过24小时……”6月20日上午,在武威市凉州区大气污染防治调度中心,武威市生态环境局凉州分局局长赵斌告诉“美丽中国生态甘肃”2019全国网络媒体甘肃生态环保行记者。
据他介绍,武威市凉州区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监管平台为当地大气污染防治监管带来了巨大变化。“在该平台建成之前,整个凉州区仅有2个国家设立监测点。就算发现监测数据异常,也很难确定是哪一片区出现的问题,是人为造成的还是天气原因造成的,得靠人海战术去找,效率很低,监管责任落实不畅、评价考核缺乏依据。”为打赢蓝天保卫战,实现大气污染防治由总量控制转向长效改善,按照《甘肃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他们于2017年10月实施了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监管平台项目,当年12月底建成投运。
该项目围绕凉州区大气环境监测“一张网”、管控“一幅图”、考核“一本账”的设计思路,建设微型监测点86个,其中区域监测点32个、交通监测点26个、建筑工地扬尘监测点20个、沙尘暴预警监测点7个、背景监测点1个,配套移动监测车1辆,实现了凉州区大气环境质量实时监测。
在此基础上,他们开发了大气网格监管APP、凉州区大气办微信工作群,按小时发布空气质量数据和热力图,聚焦中度污染及以上网格区域,及时调度预警、现场督办,实现精准治污。平台具备全局地图、环境监测、数据分析、研判评估、污染管控五大功能,实时监控监测数据、追溯污染物来源、同比分析、污染过程分析、应急监测、定期考核排名,做到用数据“说话”、让平台“评价”。
为提升环境监管效能,构建全民治污格局,凉州城区大气污染防治调度指挥中心建立健全网格化管理机制,按照6(KM)×6(KM)的面积进行网格化管理,也就是1平方公里左右的面积上就会有1个区域监测站点,再配备上550余名专职网格员,确保了出现大气污染问题时,人员能迅速精准到位解决。
同时,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条块结合、无缝对接的原则和扁平化管理的要求,依托大气网格化监管平台,他们将辖区街道(镇)、社区(村)、居民小区、主次干道、背街小巷、公共场所、工地等纳入大气污染防治网格化监管体系中,并设立7个巡查组分片区巡查督办,倒逼工作落实。将网格区域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情况纳入党委政府考核目标责任书,建立分析研判、通报预警、巡查督办、约谈问效机制,让数据排名靠后单位定期表态发言,切实传导压力,确保“控煤、管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六大措施全面落实,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精细化管理,有力保障大气污染防治“冬病夏治”任务完成,顺利完成年度空气质量考核目标。
2016—2018年采暖期,剔除沙尘影响后,武威市PM10浓度均值分别为112、97、90微克/立方米,PM2.5浓度均值分别为55、50、44微克/立方米,均呈逐年下降态势。2016年—2018年,剔除沙尘影响后,武威市PM10浓度均值分别为85、81、80微克/立方米,呈逐年下降态势,PM2.5浓度均值分别为36、38、36微克/立方米,趋于稳定并呈下降趋势。该做法已成为全国空气质量网格化管理的样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