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京津冀协同发展】胡同旧貌换新颜 新时代绘新“京”彩

来源: 央广网  郭书琼
2019-06-25 15:06:49
分享:

  6月24日,“京津冀协同发展”线下走访活动在北京园博园启动。此次活动由中央网信办网评局主办,北京市委网信办、天津市委网信办、河北省委网信办协办。

  发现京津冀协同发展好风景,聆听京津冀协同发展好声音,讲述京津冀协同发展好故事。本次线下走访活动将围绕生态治理、科技创新、产业转移、企业发展等方面内容,深入京津冀社区、企业、高校及周边生态实地走访。24日,“京津冀协同发展”线下走访活动来到北京前门西河沿胡同。

  修缮改造西河沿街道打造和谐宜居街区

  西河沿胡同位于大栅栏地区北部,原护城河西岸,明代就称“西河沿”。东起前门大街,西至南新华街,全长1150米,宽约10米,共有123个居民院落,992户居民,187家商户。大栅栏街道发挥党委统筹引领作用,着力从安全、环境、秩序、民生、文化五方面入手,创新举措,提升品质,通过修缮改造、管理提升,使西河沿街整体风貌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通过拆除违建、架空线入地、房屋修缮、市政设施改造、居民自愿腾退等修缮改造,整体街容街貌有了较大改善。规范关停无证照商户,拆除私搭乱建,封堵掏墙打洞;做好各类违规牌匾标识、废弃非机动车的清理整治,取缔无照废品回收点。按照“疏堵结合”、“化堵为疏”的工作思路,在西河沿街作为“城市次干道”的定位试点“单行禁停”的管理措施。深入探索停车管理、环境治理、公众参与相结合的新模式,并挖掘社会资源,利用北京坊商业区地下停车场,通过优惠价格解决居民78辆车的停车问题。

西河沿街整治前后对比图。(央广网发大栅栏西河沿街供图)

  城中村边角地变身图书馆提升生活文化品质

  西河沿街是一条有着悠久历史文化底蕴的街巷,街道在延续文脉,彰显文化上下功夫。西河沿街利用城中村边角地建成民俗图书馆和文博馆。其中,大栅栏社区图书馆面积约130余平方米,配有80平方米的多媒体电子阅览室,馆内环境幽雅,设施齐备,图书区藏书总量可达25000册。

大栅栏街道文博馆和大栅栏民俗图书馆外景。(央广网记者郭书琼摄)

  据了解,该图书馆可使用一卡通进行借阅,还会定期举办读书会、专题讲座、文化体验等活动,为喜欢和想要了解老北京历史文化古都风貌的读者提供了交流展示和学习提高的平台。大栅栏街道党群办宣传科长高新贞介绍说:“相对于对物质的需求,社区居民对文化品质的需求越来越多,下一步,我们要满足居民多样化、个性化和高品质的文化需求。”

大栅栏民俗图书馆里陈列着大量的书籍。(央广记者郭书琼摄)

大栅栏街道文博馆正在举行的主题展览。(央广网记者郭书琼摄)

  位于一层的文博展陈面积约130平方米,定期举办民俗文化、非遗作品、老字号文化等主题展览展示,成为居民家门口的老北京民俗博物馆。

  居家就业提升民生品质

  位于西河沿街204号的澜创园,利用腾退后空间建成为地区的失业人员再就业创业孵化基地,为解决居民就业提供了一个优质平台。澜创园是地区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三中心、三基地”之一的就业创业孵化基地,为地区广大创业者及手工艺居家就业搭建了一个集学习、指导、实操、实习、推介、传承六位一体的创业项目孵化平台。

大栅栏街道就业创业孵化基地——澜创园。(央广网记者郭书琼摄)

  澜创园工作人员表示,澜创园邀请了非遗传承人为失业人员进行免费的技能培训,同时对其进行就业指导。很多前来学习的人员都是附近居民,因此澜创园的“居家就业”模式也成为了一大特色,“让居民在家既能看孩子、看老人,又能实现就业。”居民通过灵活就业、居家就业的方式,腰包鼓起来,获得感、幸福感与日俱增。

澜创园里的文创产品。(央广网记者郭书琼摄)

澜创园里的文创产品。(央广网记者郭书琼摄)

  西河沿192号原为群租房,整治后建为养老照料中心;西河沿街206号的民艺坊是腾退空间建成的,是专门为地区残疾人打造的首个公益手工作品展示中心……前门西河沿胡同如今旧貌换新颜,正焕发新的活力,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中绽放新的“京”彩。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责任编辑:裴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