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
——对话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滦平县周台子村党委书记范振喜
6月25日,滦平县人大常委会原党组副书记、张百湾镇周台子村党委书记范振喜进京接受了第九届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表彰。27日,记者见到载誉归来的范振喜时,他一再说,荣誉是属于周台子全体村民的,是父老乡亲成就了自己。
范振喜今年57岁了,做周台子村“当家人”已经32年,两鬓斑斑白发是他为这个“家”操劳的注脚。范振喜身体不好,脸色苍白,每天要吃16种药。可一聊起周台子村的发展,范振喜就来了精气神,双眼闪着光。
“我一定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32年前,当选村党支部书记时,范振喜许下庄重的诺言,扛起了沉甸甸的使命。
“32年来,我未敢有一日懈怠。”在范振喜的带领下,昔日人均收入不足400元,集体欠债8万元的穷山村,变成村集体资产十多亿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超1.3万元的“承德第一村”。
有人劝荣誉等身的范振喜该功成身退了,但他却放不下自己的初心。
日前,范振喜(右一)向来周台子村参观考察的客人介绍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陈宝云摄
(一)
仲夏时节,一排排错落有致的楼房点缀在绿水青山间,燕山深处的周台子村处处散发着勃勃生机。范振喜家的房子不比别人高一寸、多一平方米,村民都知道范振喜有一颗“公心”,因而信服他。
记者:1992年,您身患血癌,20多年来,每天都要吃十几种药物。如今的周台子村“家家住楼房、老来有供养、集体有产业,生活早小康”,有人说范书记应该闲闲了,但您却始终停不下脚步,支撑您冲在一线的动力是什么?
范振喜:1987年,我25岁,退伍回村时,村委会只剩一张瘸腿桌子、一部摇把电话和一张破土炕,还欠8万元外债,村干部没人愿意干。入党时,我曾宣誓: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
周台子不缺资源,为什么穷?就是没发挥好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没有把大伙儿的心聚起来。既然大家选了我,信任我,就要把担子挑起来。
农村干事发展,必须有村集体经济。从个人手里收回矿点,归集体管理时,我先拿亲二哥“开刀”,家里人没少和我闹意见。2004年,一家国有矿业企业改制,有人劝我买下来,一年至少几千万元纯利润,我选择由村集体经营。2013年,矿业正红火时,我们选择把矿卖掉,走上绿色转型之路。
三次抉择,最初不乏反对之声,但最终大伙儿都支持我。为什么?因为咱始终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有颗“公心”。只有“人心换人心、八两换半斤”,才能赢得大家的信任和支持。
1992年,我患了血癌,是乡亲们凑齐了10万元手术费,帮我渡过生死难关。大伙儿给我第二次生命,我就要为大伙儿多干实事,多谋幸福。
我认为,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就是要把心扎根于老百姓,把脚踩在这片土地上,赢得百姓信任,凝聚大家共识,带领大家往好日子奔。
日前,范振喜(左)到老年公寓看望老人。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陈宝云摄
(二)
堪比星级宾馆的房间、荤素搭配的营养餐、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周台子村110位老人在老年公寓里的幸福生活羡煞旁人。得过无数荣誉的范振喜说,老百姓点赞是最好的奖励。
记者:周台子百姓的生活,城里人都羡慕。您也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这次又接受了“人民满意的公务员”表彰。回首32年,您觉得最成功的一件事是什么?
范振喜:刚当村支书时,我常看到老年人用手绢包着“钢镚”(硬币)买零药。当时就想,一定解决老人买药的问题。1991年,村集体有了17万元收入,我们决定给每位老人每月发2元买药钱。后来逐年增加,现在60岁以上老人每月领300元,70岁以上老人每月领500元。2009年,村里建起老年公寓,70岁以上老人免费入住。
老年公寓不光是为老人提供一个住所,更重要的是解决了因赡养老人引发的家庭矛盾。现在公寓里住着110多位老人,最大的99岁,家庭和睦了,老人开心了。
物质条件好了,但百姓的文明素质还需要提升。乡风文明是乡村建设的灵魂。这些年,村里狠抓文化建设,兴建了幼儿园、小学、文化活动中心、科技中心、文化长廊,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提高了村民文明素养。村里还建成了河北省首个“家风馆”,呈现出党风正、民风纯、村风新的可喜面貌。
什么是为人民谋幸福,就是脚踏实地、实实在在为老百姓干实事。乡亲们日子好过了,精神面貌变好了,幸福生活自然来了。
(三)
万一没了范振喜,周台子村该何去何从,这个问题范振喜想得比谁都多。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体制机制上下功夫,早日实现由“能人治村”到“依法治村”的转变,范振喜和周台子村一直在努力。
记者:周台子村提出要建设“百年名村”,这个目标如何实现?未来周台子如何走好发展之路?
范振喜:提出建设“百年名村”,就是要为周台子发展树立一个长远目标。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帮助下,周台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如何把好传统发扬下去,把路走宽、路走实、路走远,就要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体制机制方面入手。
能人治村一时管用,但不能长远。现在村两委班子共9人,除了我和村主任外,其他都是30多岁接受过高等教育、满怀激情的年轻人。
在村务、党务公开管理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村内重大事项逐户征求意见”制度;对村民最敏感的财务收支,实行“十三联签”制度,每笔支出须由村班子成员、村民主理财小组13人共同签字才能入账;根据村办企业特点分别实行竞价承包经营、竞价买断经营权和股份制的经营管理方式,集体不直接经营企业、村干部不直接管理企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周台子村加快转型升级步伐,累计投入资金5000万元,大力推进矿山“披绿”工程,植树50多万棵。主动爆破拆除了易造成污染的机制砖厂大烟囱,兴办起新型节能环保企业。投资2000多万元实施水源热泵工程,实现冬季无烟供热和夏季制冷。
现代农业也初见成效。通过和科研机构合作,先后建起草莓、油牡丹、金银花等种植园,羊肚蘑也试种成功,休闲农业和3A级景区也正在筹建中。
依托周台子的全国实用人才培训基地,我们提出打造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小镇。现在每年培训的人数达七八千人次,我们将进一步扩大培训范围,完善培训设施,增加培训内容,为乡村振兴培育方方面面的人才。
农村发展离不开人才。周台子在吸引眼界宽、思路活、资源广、有一定资本的致富能人来村创业的同时,和一些大专院校联合组织村民学历培训,加强本村人才培养,已有150多人获得了中专、大专学历证书。(河北日报客户端记者李建成陈宝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