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景忠(左)与曲阳县温家庄村66岁的村民马三婷(中)拉家常,详细询问老人家的生活状况。通讯员樊晓华摄
[奋斗者说]
“这些年参加驻村扶贫,我最大的感悟就是三个‘真’:只要用真心,就没有暖不热的心;只要用真情,就没有感动不了的人;只要使真劲,就没有干不好的事。”——崔景忠
□记者刘荣荣 通讯员樊晓华
宽敞明亮的厂房里,曲阳县温家庄村的上百名妇女坐在工位上,熟练地操作着缝纫机,厂房一角,整齐地摆放着等待出口的成品箱包;沽源县兴顺店村的千亩马铃薯产业园里,一株株薯苗长势正好……
一个坐落在太行山深处,一个地处坝上草原,相隔500多公里的两个村子,同样的忙碌和红火。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带领两个村走上致富路的是同一个人——河北省纪委监委驻村扶贫干部崔景忠。
“脱贫,一刻也不能等了”
农户家住房挨着猪圈,猪圈挨着茅房,臭味儿满屋蹿;全村守着43亩水浇地,不少人家一年到头入不敷出、孩子过年才能吃上口肉……
这是2016年2月,崔景忠带领的省纪委监委驻村扶贫工作队刚到温家庄村时的情形。
村子的窘迫令人触目惊心,崔景忠急得直上火,“脱贫,一刻也不能等了!”
想脱贫,得先摸清村里的情况。
语言不通、村民不信任,是工作队首先要跨过的两座“大山”。“村民一开始见了我们这些‘生面孔’躲着走,有人把我们当成搞推销的不让进门,还有一回到一家走访,一个村民拿着铁锹突然蹿出来,以为我们要偷他家的驴呢。”回忆起入户走访发生的“怪事”,崔景忠苦笑着。
调研日渐深入,工作队了解到,温家庄是王快水库的移民村,整个村子分布在长不足一公里、宽不到半公里的山沟里,只有43亩水浇地。但同时,细心的崔景忠发现,有些妇女家里有缝纫机,会做布玩具,但由于中间商太多,辛苦一天也挣不了几块钱。他敏锐地意识到,“或许这就是脱贫致富的突破口!”
托朋友、找信息、联系资金……多方筛选后,工作队终于接洽到白沟一家箱包厂。“在山沟里建厂,交通不便,投入高,我可不想自己的血汗钱打了水漂。但是崔书记一次次苦口婆心地找我谈,我真是被他的扶贫情怀感动了。”箱包厂老板王可银坦言。
合作协议签订后,工厂又在选址问题上卡了“壳”。
山沟里平地少,但崔景忠坚持,“供着乡亲们吃菜的43亩地坚决不能动。”多方考察后,建厂的地址选在了一个废弃的旧矿址上。
温家庄村村委会主任杨荣会记得,崔景忠带着村干部挨家逐户做工作,为了节省费用,他们自己动手搬石头、运沙子,把场地垫平。线杆涉及电力、移动、电信等多个部门,为了不耽误进度,工作队的刘勃每天到县里各部门跑办手续,找不到人就在办公楼里等……
不到5个月时间,一座现代化工厂拔地而起。
2016年9月,能提供200个就业岗位的箱包厂开工了。在当时留下的一张照片里,崔景忠黝黑消瘦的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
近日,笔者来到箱包厂实地探访。一排排整齐的工位,空调风扇等一应俱全……趁着喝水的工夫,厂里有名的“快手”王兴苗和笔者拉起家常,“现在一年全家收入十来万元,这日子以前哪敢想啊!”
一个厂带“活”了一个村。
杨荣会带着笔者在村里转,脸上掩不住的喜悦,“现在村民有‘三个多’,收入多了、盖新房的多了、买汽车的多了,崔书记刚来我们村时连个自行车都稀罕,现在六七十户都开上小汽车啦!”
“给村里留下能‘下蛋’的鸡”
沽源县兴顺店村,河北省206个深度贫困村之一,建档立卡贫困户164户339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6.91%。
2017年3月,完成温家庄村扶贫任务的崔景忠回到石家庄没多久,又受命被派往兴顺店。
这一次,工作队住到了村委会闲置的办公房里。
“条件应该比温家庄好一些吧?”笔者猜测。
崔景忠连连摆手,“我们一进那个院子,迎面看到一座牛粪‘山’,比房子还高。坝上风大,一起风,牛粪不光往被窝里‘钻’,还经常刮到饭碗里。”
村里没有一条平路,处处都是沟坎,144户人家住的是漏洞、快塌的危房,村里常住人口不足一半,大都是老年人……
崔景忠曾从军30多年,是个铮铮铁汉,但他又是个感情细腻的“热心肠”。看到小孩子穿着破棉袄冻得发抖,瞅见生病的老人忍着不敢去医院,他经常二话不说,从兜里摸出一百、二百元现金塞过去。
“这些钱能救救急,救不了穷啊!”崔景忠知道,要想让老百姓彻底摆脱贫困,必须要有产业,“给村里留下能‘下蛋’的鸡”。
兴顺店一没资源、二没劳动力,靠啥脱贫?向来能啃硬骨头的崔景忠嘬了牙花。
“还得走深入调研的老办法。”工作队和村班子反复碰头讨论,到群众中了解意愿,为兴顺店勾画出一张“易地搬迁+产业扶贫+政策兜底”的蓝图。
“大家都说说,兴顺店能搞啥产业?”
“点火冒烟、污染环境的坚决不能干,而且这个产业还得符合本地实际。”
“种莜麦、大豆这些传统作物增收慢,沽源的马铃薯很有名,如果有深加工企业就好了。”
……
这是工作队召开的一次“碰头会”,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围着火炉讨论到凌晨。最终达成共识,就种马铃薯,但必须引进龙头企业,搞现代化种植。
说干就干!崔景忠多方联系,引进了张家口弘基农业公司,在兴顺店建起千亩马铃薯产业园。农户将土地流转给园区,年轻人还能在园区里打工挣钱,这样一来人均增收近3700元。
得知养殖黑猪效益好,他又为兴顺店引进养殖黑猪项目,实行企业+合作社+贫困户形式,每户每年增收800多元……
“我们成了村里人,村里人成了我们的亲人”
每天清晨,兴顺店村村民刘有志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把自家的小院里里外外清扫一遍,“这么好的房子,要不收拾干净,头一个就对不住崔书记。”
过去,兴顺店在四里八乡出了名的“破”。因为交通极其不便,有年下大雪,救护车进不了村,一个病人抬到半路上不幸死去。有的孩子冬天出不了门,只能开春再上学,断断续续都15岁了还在上小学4年级。
“这些事对我触动特别大,想在现有基础上改变村容村貌,让老百姓的日子上个台阶,太难了。摆在兴顺店面前的,只有易地搬迁一条路。”然而,易地搬迁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扯人员多、政策要求严、相关程序杂。崔景忠带领的工作队不嫌烦、不怕累,仅用了三个多月时间,就跑完了手续,进入施工阶段。
2018年8月,全体村民入住新民居。
走进兴顺店新村,开阔平整的水泥路,整齐划一的砖瓦房,还安上了太阳能路灯。背着大包小包的村民眼睛瞪得大大的,这看看,那摸摸,欢喜得合不拢嘴。一位80多岁的老人紧紧地拉着崔景忠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眼角闪着泪光。
不管是在温家庄,还是在兴顺店,提到崔景忠,老乡的评价都是同一句话:“崔书记总能把事儿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兴顺店缺水,工作队几经协调,修旧新打17眼井,深埋地下管道6公里,彻底改变了“靠天收”的历史;温家庄厕所落后,工作队协调资金30万元,家家户户用上了水冲式厕所……
“扶贫,就是将心比心。这些年,我们成了村里人,村里人成了我们的亲人。”崔景忠说。
因为是“亲人”,乡亲们遇到事情,常常头一个就找“崔书记”。
温家庄邻村一个孩子上学路上出车祸手指被辗轧,县医院诊断要截掉手指,崔景忠和省三院专家联系并协调救护车护送,由于手术及时,孩子的手指保住了;兴顺店村村民童正锁患有严重的腿部疾病,要做截肢手术,一家人正为手术费发愁时,崔景忠等几个人分头行动,和张家口有关医院协商减免……
老百姓信任崔景忠,不仅因为他有副“热心肠”,还因为他为人方正,“办事讲规矩”。
崔景忠在驻村扶贫期间,经手产业项目数十个、扶贫资金上亿元,全部严格按要求进行村务公开,按程序招投标。在兴顺店投资两千多万元开展的易地搬迁项目启动伊始,他就立下了干部不插手、资金不乱用、建设不违规三条原则,如今该项目的建设思路、群众工作、工程质量都成了全县标杆。
因为工作成绩突出,崔景忠三次被省委表彰为优秀驻村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