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爱国情 奋斗者】高俊英的“山楂树之恋”

来源: 长城网  周亚彬 赵娇莹
2019-08-13 20:26:00
分享:

  长城新媒体记者周亚彬 赵娇莹 报道

  8月9日,立秋的第二天,邢台市清河县马屯乡的万亩无公害山楂基地里,两万余亩山楂树融成绿色的海洋,场景十分壮观。尚未成熟的青色山楂微微张开了口,挤挤挨挨地挂在枝头,预示着今年又将迎来大丰收。

清河县马屯乡的万亩无公害山楂基地。长城新媒体记者 周亚彬 摄

  马屯是著名的山楂之乡。近年来,通过“山楂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马屯红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深耕山楂全产业链,“只恋”牌山楂制品从小村落被运送到全国20余个省市,走进千家万户。目前,合作社年产山楂鲜果7.5万余吨,山楂产品年销售收入1.5亿元,稳定带动300余贫困户增收,户均收入4万余元,成为精准扶贫就业基地。

  马屯山楂漂亮成绩单的取得,离不开忘我奉献的引路人——“山楂达人”高俊英。

“山楂达人”高俊英。长城新媒体记者 周亚彬 摄

  一捧山楂点燃心中梦想

  1996年,高俊英从河北农业大学邯郸分校园艺专业毕业,被分配到清河县最富裕的“羊绒之乡”黄金庄做计划生育工作。

  工作稳定,家庭美满,生活蒸蒸日上,但高俊英的内心仍不满足——想做农业却苦于没有机会,这让她在许多个夜里辗转难眠。工作之余,她没有放下自己的专业,一有时间便看书自学农业知识,希望有朝一日能重回田间地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人生的重大转折往往不是惊天动地的,可能只由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触发。

尚未成熟的青色山楂微微张开了口,挤挤挨挨地挂在枝头。长城新媒体记者 周亚彬 摄

  2002年的一天,高俊英的同事从家里给她带来了一捧山楂,味道酸甜可口,高俊英急忙问:“这是你家种的?”同事有些奇怪她过度的反应:“对啊,在马屯,家家户户都种山楂。”

  “当时我就想去做山楂,我26岁毕业,那年都32了,要是40岁还不能做点农业的事情,我觉得我这辈子就这样了。”高俊英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嘴角微扬,目光飘向远方。

  就像猛兽嗅到了猎物的气息,高俊英甚至都没到马屯看一眼,就找到领导申请调职,并保证“绝不后悔”,毫不留恋地从黄金庄这个“金窝窝”奔向了以贫困著称的马屯。

  马屯是全县有名的“沙土窝”,庄稼收成极低,高俊英刚到之时,许多百姓的主食还是窝窝头。身边朋友、同事都说她傻,别人千方百计想从马屯调走,她却非要调进来吃苦。

  顾不得环境的艰苦和他人的异样眼光,高俊英沉醉于大片的山楂林中,春天的花、秋季的果都让她幸福万分,她终于能够朝着自己梦想的方向大步向前。

  “长”在老百姓地里的技术员

  家家户户都种山楂,为啥马屯还这么穷?很快,高俊英发现了问题的根源,那就是村民不懂生产技术,山楂“大小年”情况十分严重,好的年景每亩能收山楂8000斤,差的话连3000斤都不到,而且山楂品相也差,卖不上好价钱。

  发现了问题,剩下的就好办了。用高俊英家人的话说,自那以后,她就“长”在了老百姓的地里,每天骑着自己的摩托车,奔波在坑坑洼洼的乡间小路上,挨家挨户指导剪枝、施肥、除虫,尘土飞扬,灰头土脸成了家常便饭。

  寒来暑往,高俊英以骑坏两辆摩托的代价,转遍了全乡13个村,当地农民都熟识了这位技术过硬、皮肤晒得黝黑的女技术员。

  硕果累累。长城新媒体记者 周亚彬 摄

  高俊英一边自己入户指导,一边多次到农校向老师、专家请教,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制定科学种植管理模式,实现了连年稳定增产。高俊英也得到了当地百姓的认可,成为山楂种植的带头人。

  马屯山楂由粗放式种植转变为科学种植,只是改变的开端,紧接着,增产不增收这个更严峻的问题又摆在了高俊英面前。

  经过调研,高俊英发现,马屯山楂种植户单打独斗的种植模式已不再适应市场需求,建立合作社,统一培训、统一生产、统一销售的念头在她脑海中萌芽,并得到了马屯各村两委和种植大户的积极响应。

  2009年3月,清河县马屯红果种植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高俊英担任理事长。村民们将她多年的付出看在眼里,十分信任这位一心扑在山楂上的带头人,纷纷加入合作社。

  “乡亲们这么信任我,这既是压力,也是动力。”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合作社的作用,让村民脱贫致富,高俊英深感自己责任重大。

深加工后的山楂系列产品。长城新媒体记者 周亚彬 摄

  为提升果品质量,她指导村民采用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使马屯山楂顺利地通过无公害认证;为解决销路不畅的问题,她建立了马屯红果网站,开辟出一条通往全国各地的网络“高速公路”;为解决山楂销售淡旺季的问题,她争取项目资金,建起高标准的冷库错季销售;为提升附加值,她带领社员发展深加工,实现部分产品就地转化;为响应国家提出的农业产业化、品牌化发展,她注册了“只恋”商标……

  在高俊英的不懈努力下,马屯山楂种植合作社的社员发展到1141户,直接带动农户3000户。合作社被评为“国家合作社示范社”“市级龙头企业”,清河山楂基地被授予“中国山楂之乡”“万亩无公害山楂产地”等荣誉称号。2018年,“清河山楂”被国家商标局认定为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红彤彤的山楂挂满了果树(资料图)

  累到进了手术室,她仍心系山楂,只为让村民吃上旅游饭

  山楂增产又增收,村民们纷纷过上了好日子,高俊英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但她并未就此止步,而是深入研究山楂的附加值,敏锐地发现了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性。“山楂鲜果一公斤卖2元钱,山楂制品每公斤可以卖到20元钱,山楂酒、山楂饮料的利润更是成倍增长。马屯万亩山楂林美不胜收,如果发展乡村游,村民还能吃上旅游饭……”

  说干就干!高俊英将自己的想法上报给镇、县领导,得到了肯定和支持。2015年,在接待多批游客后,清河县政府决定举办乡村旅游暨山楂花节,扩大知名度。

  正当筹备工作进入到关键期,在山东曹县筹备山楂酒礼盒包装的高俊英却因长期的精神压力和生活极度不规律,突发绞窄性肠梗阻,被客户连夜送往当地医院,经确诊必须进行手术,否则有生命危险!

  “我之前身体特好,同事给我起外号叫老牛。后来压力越来越大,免疫力下降得厉害,病了才知道原来是肠胃早就出了问题。”聊起自己生病的事儿,高俊英有些感慨。

  清河县宣传部副部长闫秀真回忆说:“当时医生嘱咐要静养一个月,但山楂花节越来越近,她在病床上急得直掉泪,在病床上煎熬了十天,就偷偷出院直奔山楂林,一手捂着肚子一边安排工作。”

高俊英向客商介绍清河山楂(资料图片)

  2015年4月26日,清河首届乡村旅游暨山楂花节举办,万亩山楂花次第开放,莹白如雪,吸引了省内及京津鲁豫等地近10万游客,旅游收入超400万元,成为全省乡村游的一匹“黑马”,高俊英乐得合不拢嘴。

  由此,马屯逐渐形成了一产卖鲜果、二产卖制品、三产卖风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型农业模式。

  马屯13个村的村民,提到高俊英时都赞不绝口。尹才庄村村民李俊强多年前打工致残,家庭极为贫困。加入合作社后,山楂统一销售,每年有了稳定收入,冬季还能在合作社打零工挣工资,再加上发展旅游带来的采摘收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去年我们家脱贫了,从前想都不敢想的好日子就这么到了跟前,这些都是理事长的功劳。”

  半生奋斗,收获“三个大洞”

  近二十年来,高俊英一心扑在山楂上,再大的困境都没有动摇她的信念。

  高俊英近些年取得的荣誉。长城新媒体记者 周亚彬 摄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高俊英的无私付出换来了丰厚的回报:清河山楂成为当地亮丽的名片,知名度不断提升;截至2018年,马屯贫困户数量仅剩2户。“河北省优秀农村科普带头人”“河北省农村青年拔尖人才”“邢台市农村科普工作先进个人”“邢台市十大优秀创新女企业家”……这些响亮的称号无不昭示着她在事业上的成功。

  说起事业,高俊英无愧于心,但唯有对家人,她充满着愧疚。当年,她狠心将刚出生仅40天的儿子交给婆婆,一头扎进马屯的山楂园中,无暇顾及家庭。

  “感觉儿子从小婴儿忽然就变成了身高一米八的少年郎,”高俊英有些唏嘘,“这些年,我对家庭的关注太少了,那天意外发现家里床单和窗帘都破了大洞,觉得特别对不起我爱人,这么多年他又当爹又当妈,既要工作还要操持家里。”

高俊英家窗帘上的破洞。长城新媒体记者 赵娇莹 摄

  高俊英笑称,做山楂近二十年,收获了肚子上、床单上、窗帘上“三个大洞”。

  一路走来,有选择就有舍弃。高俊英舍弃了小家,舍弃了为人妻、为人母的责任,换来了清河山楂的产业化发展,换来了马屯13个村的脱贫致富路。

    虽对家人充满愧疚但从未想过放弃事业,正如她自己所说,“那年那月那天,忘掉了一切,抛开了一切,作为女人,不照顾孩子,不做饭,不洗衣服,却恋上了这片山楂林。回想一下,心里对家人的愧疚感满满,但是看见满树的山楂果,又满心欢喜,干一行爱一行哦!”

关键词:爱国,奋斗,山楂责任编辑:刘政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