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专题库 > 专题新闻

合作社"百花齐放" 贫困户"筋强骨壮" :河北清河发展现代农业带动产业扶贫

来源: 农民日报  
2019-08-23 11:03:37
分享:

  河北省清河县在脱贫攻坚战中,积极引导全县各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发展现代农业,走规模化、绿色发展之路,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带动贫困农民一同奔小康,收到了喜人成效。据悉,该县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7200户14382人,近两年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帮扶,已有6352户11717人摘掉贫困户帽子,余下贫困户有望在2020年前全部实现脱贫。

  典型引路,走规模化、绿色发展之路

  清河县日月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3年4月,6年来带动300多户820余人走上富裕路。县委县政府把该社树为典型,采取大会表彰、现场观摩和媒体推介宣传等形式,在全县进行推广。

  1981年,韩冬雪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搞起瓜果蔬菜种植。因没有规模,产品只能在周边吆喝着卖,费力不小,效益却很不理想。再看乡亲们,也都是车推肩挑串村或赶集市卖,有时卖不出去,只能白白烂掉。

  韩冬雪静下心来进行了市场调查,发现一些蔬菜商贩从外地批发来的“无害化果蔬”很受欢迎,不但卖得火,价格还高出不少。这使她受到很大启发:必须走规模化绿色种植之路。韩冬雪有了成立合作社、带动乡亲们种植无害化果蔬的想法。几经筹备,清河县日月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式挂牌了。

  韩冬雪四处联系,与奶牛饲养场、养羊场、肉牛饲养场签订协议,购买牛羊粪。合作社一上路,就按照无害化标准施肥、播种和田间管理。虽然提高了成本,却赢得了好口碑,由本地市场逐渐扩展到京津冀的一些大城市。千禧果在北京、天津、石家庄等城市的超市卖到6元/斤,一棚3亩大千禧果收入就近2万元;比较廉价的韭菜,仅中秋节和春节、元宵节三茬就收入1.2万多元。

  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合作社又投资300多万元,把暖棚由起初的6个扩展到12个,冷棚由30个扩大到68个,绿色种植逐步走上规范化发展之路,今年夏季已申报“日月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韩冬雪说,办合作社不仅是为了自己致富,还要带动更多的贫困户一同奔小康。油坊镇赵店村的赵金柱,是个60多岁的独身老人,因腿有残疾不能下地干活,成了贫困户。韩冬雪主动找到他家,让他为合作社看大门,不但提供一日三餐,每月还发给他2000元工资。记者看望这位老人时,他激动地说:“冬雪有一颗大爱之心,她是我们贫困户的贴心人!”

  “合作社以扶贫为圆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亏待打工的农民。”韩冬雪讲了件事儿,去年冬天一场狂风暴雨把合作社的大棚砸了个乱七八糟,损失了60多万元。员工们心想,这下咱们的工钱没准了。韩冬雪看出了员工们的担心,为了让大家安下心来,找亲朋好友借来一笔款,提前把工资发给大家,并带领大家加班加点整理修复被毁的20多个大棚,种上了高端瓜果蔬菜。通过加强管理,春节期间产品就上市了,一棚“礼品瓜果”收入5万多元,把暴风雨造成的损失补了回来。

  差异化推进,做到“百花齐放”

  清河县在推进产业扶贫中,注重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坚持绿色发展主基调的同时,创新办场办社,做到“百花齐放”。

  西赵庄盛世庄园的葡萄采摘,火了乡村旅游;东野社的1200亩桃园,吸引来了京津冀络绎不绝的运输车辆;坝营镇现代农业园区的四季蔬菜,火了区域内的批发市场……

  各打各的优势仗,强壮了合作社的“筋骨”,也加快了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高裴村农民王垂耀,流转了680亩土地,闯出了一条发展富硒农业的致富之路。他在贫硒地里,采用科学方法,施足富硒底肥,在农作物生长的关键节点上喷施叶面硒肥,种出的黑小麦每公斤含硒量达700微克,小米达650微克,玉米、红薯等农作物也通过权威部门检测达到了富硒标准,产品畅销全国20多个省市区。

  现在,王垂耀正朝着“种养结合”的循环发展之路发展壮大:利用自产的富硒玉米秸秆做饲料,饲养富硒蛋鸡、富硒肉牛等,力促富硒家庭农场更上一层楼。常年或季节在王垂耀农场打工的有30多名农民,农场每年发给这些农民的工资就达60多万元。

  这几年,在差异化中找准市场定位已成为清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共识。

  韩冬雪说,我们从不“随大流”,例如甜瓜,既种植年轻人爱吃的“绿宝”,又种植老人喜爱的“绵甜瓜”。今年合作社引进日本的新品种“小玉西瓜”,5月份头茬采摘时,郑州、济南、太原等地的商客络绎不绝,在合作社打工的几十名员工,一连几天加班加点采摘、打包、装车,虽然忙的不亦乐乎,整个合作社却是笑声一片。

  在大田作物上,日月合作社也不与周边合作社“挤一条路”。日月合作社种植的800多亩小麦,每年都会提前签好协议,作为几家种子公司的育种基地。每当小麦抽穗后,就派员工一垄垄地“提纯复壮”,每亩比普通小麦多卖300多元,每年为合作社增收24万多元。

  “别人有的,我们也能千方百计变为‘优’”。韩冬雪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原先合作社的200多亩冷棚韭菜,与其他合作社一样,采摘韭菜花以每斤3元的价格卖给酱菜加工厂。后来了解到韭菜籽富含维生素C、胡萝卜素、钾、钙等微量元素,具有温补肝肾的功效,便大胆创新,购买了烘干、研磨、包装等设备,改做韭菜籽粉加工。去年夏天,他们带着韭菜籽粉参加第三届京津冀产品对接大会,40克重的小包装,一袋能卖到15元。

  农业结构优化,农村人均收入1.3万元

  近两年来,全县农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设施大棚的果蔬及露地菜随处可见,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已占到全县总耕地面积的10%以上;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虽然减少了,但总产量却逐年提高,连续两年增幅在10个百分点以上,全县农村人口人均收入达1.3万元。

  县扶贫办的负责人告诉记者,全县尚有贫困人口958户2238人,到2020年实现全面脱贫更有把握了。

  “无害化山楂”“无害化金银花”“无害化大蒜”“无害化肉牛”“富硒小米”“黑小麦”……清河县一批绿色农产品品牌暂露头角。前屯村的犇鑫肉牛养殖场,靠种植的800亩玉米作肉牛饲料,400多头牛的粪便发酵后施在120亩苹果园里,兼养蚯蚓,利用蚯蚓饲养2000只鸡,鸡粪填入沼气池用来发电供养殖场照明。靠着这样的绿色循环,肉牛养殖场每年就有400多万元的收入。肉牛场收益好,打工的农民工也沾光。每逢节假日上班,他们都享受国家规定的双倍工资。

  脱贫有了带头人,农民致富的步伐更快了。连庄食用菌合作社负责人孙鹏涛,是个走路靠双拐的残疾青年,他培育的各类菌菇远销全国各地。孙鹏涛发家致富后不忘众乡亲,连续举办了三期食用菌生产免费培训班。为了支持学员们发展菌类生产,孙鹏涛还免费提供菌种,拖着残疾的双腿进行现场指导,带动了30多名残疾青年脱贫致富。

  携手贫困户一同奔小康,正成为清河县各农业合作社负责人的共同心声。西赵庄村多数农民原来都是靠农业种植过日子,农民收入处于全县下游。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有个叫赵玉芬的年轻妇女,流转了2000多亩土地,投资建设了集休闲旅游、观光采摘为一体的庄园,园内种植了国槐、梧桐、垂柳、白杨、白腊等树木,林下养殖了上千只鹅,还种植了60亩巨峰葡萄,平日游客不断,每逢节假日,还吸引许多城里人来这里观光旅游。村里有60多个村民在庄园里打工。村民崔之其年过六旬,全家4口人靠着6亩薄田过日子,每年收入5000多元。土地流转后,每年仅流转费就有6000元,再加上他打工收入的2万多元,收入比原来提高了4倍多,一举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关键词:扶贫责任编辑:刘政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