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养老院变成“享老院”——记全省“千名好支书”、泊头市福星园老年公寓党支部书记钮俊玲
钮俊玲(前右)和入住福星园的老人交流。记者王雅楠摄
替儿女们尽孝
7月15日,星期天。在河北省泊头市福星园老年公寓1号楼,循着老人们的笑声,记者见到了福星园老年公寓党支部书记钮俊玲。她正和老人们亲热地拉着家常,老人们一口一个“闺女”地叫着,钮俊玲一声一声痛快地应着。
做养老行业,钮俊玲是半路出家,但这却是她儿时的一个心愿。
“我小时候,母亲经常把同村生活困难的郭奶奶接到家里,不仅给她做好吃的,每次还都要帮她换洗衣服。”钮俊玲回忆,起初她和哥哥姐姐不理解,母亲说,郭奶奶老伴走得早,无儿无女,年岁大了,需要照料。“将来你们长大了,要是能建个养老院,让这些老人在里面快乐地生活就好了。”
母亲的话深深地印在钮俊玲的心里。
钮俊玲曾在黑龙江建设兵团生活、工作了17个年头,早在1981年就入了党。后来她下海经营房地产公司,日子富裕后,多次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和扶贫帮困捐款捐物。
2011年,老家人来电话,说有一位可怜的老人没人管,希望她能回去看看,帮帮忙。
“我在村里的麦垛中,见到了这位80多岁的老人。”钮俊玲说,她把老人从麦垛里扶出来,想接走照顾。可被村里的叔叔拦下了,“人家子女在外地打工还没回来,你工作又忙,怎么照顾?”
“能不能自己出钱,将老人送到养老院?”钮俊玲联系到镇上的养老院,可是老人不符合条件。钮俊玲好说歹说,人家才让老人住了进去。
从那时起,她就萌生了办养老院的想法,并先后到上海亲和源、北京四季青、苏州福星等全国知名养老公寓参观考察。很多朋友劝她,养老行业是投资大、回报慢甚至是没有回报的行业,钮俊玲说:“我办养老机构不为赚钱,只为回报社会,替儿女们尽孝、为党和政府分忧,让老年人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从考察、申请、拿地,到2012年重阳节福星园开园,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
当福星园迎来第一位老人时,钮俊玲知道,开弓没有回头箭了。
让养老成为“享老”
走进福星园的康复中心,只见大厅整洁明亮,医疗设备齐全。在运动治疗区,77岁的王大爷正在做四肢联动康复训练。曾患有脑栓塞,今年春天做完脑垂体瘤手术后,王大爷入住进这里。
“老伴儿入住得早。平时来看老伴儿,我发现这里24小时都有医生、护士照料。护理人员定时给老伴儿翻身、伺候拉尿从不嫌脏嫌烦。有个头疼脑热的,也能得到及时治疗。在这儿,可以安心地养老。”王大爷说,“你看我这腿蹬得多有劲儿。来之前,我体力很差,走路需要拄拐。通过2个多月的康复治疗,拐就不用拄了。”
钮俊玲告诉记者,福星园起初只是做“养”,当越来越多的老人入住以后,她发现如果只有“养”,并不能让老人长久踏心地住下去,医疗护理水平必须得跟上。
2015年,钮俊玲又到上海、北京求教专家,于同年开办了护理院,制定了医养结合、康复治疗服务标准,并聘请康复专家组成团队,每周来护理院进行医疗服务。现在的园区分为养老公寓和护理医院两个区域。养老公寓是机构式养老和居家式养老相结合,护理院则为长期卧床、大病初愈、失能失智的老人提供专业护理。
在护理医院外面,是孝道文化园。感恩泉、百孝图、新二十四孝林、孝亲文化长廊……让人沉浸在浓浓的孝道文化氛围中。
正遛弯的赵阿姨说:“这里环境好、饭菜可口、工作人员贴心。平时,和老姐妹们唱唱歌、做做手工,快乐而充实。与其说在这儿养老,不如说是‘享老’啊。”
如今,福星园打造出“医、养、康、教”四位一体的养老模式,已具备了集医疗护理、生活照料、康复保健、休闲娱乐、心理疏导、培训教育、临终关怀、丧葬服务于一体的养老服务功能。
2016年6月份,泊头市福星园老年公寓党支部成立。党支部每月召开一次全体党员大会,除了加强政治学习外,还共同研究福星园的发展等问题。园内还设有党员活动室,组织起书画、手工、棋牌等兴趣小组。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17年,泊头市福星园被列入京津冀养老服务协同发展试点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