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河北造”②
“一粒药”的创新
8月2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院脑卒中研究中心。
丁苯酞美国Ⅱ期临床试验基地医院交流活动正在这里进行。中国和美国的医学专家坐到一起,就脑卒中治疗技术展开交流。
石药集团负责美国事务的执行总裁王庆喜博士介绍,去年3月,包括宾夕法尼亚大学临床中心在内,美国25个临床中心的专家学者针对丁苯酞Ⅱ/Ⅲ期临床试验的设计和实施召开了临床研究者会议,希望丁苯酞能尽快在美国获批上市。
作为我国首个治疗脑血管疾病的自主创新药品,丁苯酞正为进入发达国家全力准备。
可20多年前,国外对石药并不认可。
1998年,在香港股市再融资路演时,国外基金经理为压低企业估值对石药进行讥讽:“你们只能生产简单化学品,撑死也就是个大型化工厂。”
这讥讽像一根刺,刺向了石药,也刺向了中国药企。彼时,包括石药在内的绝大多数中国药企只能生产原料药和仿制药,销售以吨为单位,可利润往往比不上国外药企一粒药。
“石药必须研发新药,中国药企必须研发新药。”石药集团董事长蔡东晨下定决心。
1999年,一个偶然机会,他得到信息,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准备对外转让新化合物丁苯酞的专利。丁苯酞是从芹菜籽中提取的单一有效成分,后经人工化学合成,用于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当时已经完成Ⅰ期临床试验。
但这个专利身价不菲:转让费5000万元,相当于当年石药利润的一半。
这并没有让石药打退堂鼓:“成交!”
然而,为做成丁苯酞这粒创新药,石药竟坐了十年的冷板凳。
经历后续临床试验和产业化投入,2004年底,丁苯酞从实验室成果变成上市药品,但2005年竟亏损3000万元,之后又连续亏损5年。石药搞创新药的决心不变分毫,仍继续投资1亿元研发丁苯酞注射剂型。作为我国第三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丁苯酞凭借对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效果,终获市场认可。系列产品纳入国家医保目录、军队合理医疗药品目录,年销售额先后突破10亿元和20亿元,2018年接近50亿元。
尝到了做创新药的甜头,石药不断加大投入,当前每年创新药研发费用逾20亿元。以丁苯酞为突破口,石药建成完善了包括美国研发中心在内的“两国三级六联盟十二联合实验室”国际协同开放式创新体系。“丁苯酞原料及软胶囊”获2009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去年石药成为香港恒生指数编制近50年来首只蓝筹医药股。
“作为制药工业大省,河北在全国医药产业中的地位举足轻重。”采访中,省医药行业协会荣誉会长刘骁悍自豪地说,新中国成立之初,抗感染药品急需,华药独领风骚;如今心脑血管病人增多,又有了石药的丁苯酞。
回望历史,河北药企与创新紧密相连。
1950年,我省制药工业总产值仅有46.1万元,百姓用药得不到保障,人均用药仅0.17元/年。新中国把华北制药厂的建设列入“一五”国民经济计划156项重点工程,全国支援华药。1958年6月,华药第一批青霉素下线,曾经贵比黄金的“盘尼西林”(青霉素),成为中国百姓的救命好药。
今年已经87岁,被称为“菌种皇后”的华药退休职工陶静之,对创新的认识多了一些民族自豪感。青霉素刚投产时,由于苏联的菌种不稳定,生产受到影响。华药想自己培育菌种,却被苏联专家认为“不可能”。凭着中国人的志气和严谨的科学态度,陶静之和同事们突破重重困难,于1958年12月选育出了新菌种XP-58-01,这是华药第一株也是新中国第一株青霉素菌种。用于生产后,发酵单位提高了34.6%。
创新之路没有坦途,需要的是持之以恒,最终厚积薄发——
作为国内最早开展生物药研发的企业之一,以重组乙肝疫苗等产品为主的华药先后成立金坦公司、生物技术分公司等生产机构。重组人源抗狂犬病毒单抗注射液、国家重大产品重组人血白蛋白等生物制品处于不同研发阶段,生物药正为“共和国医药长子”注入新动能。
以岭药业的中药超微粉技术、石家庄四药的大输液内控质量标准、常山生化药业肝素系列产品内控质量标准等均居全国领先水平。
石药在研创新药物约70个,更多新的“丁苯酞”正在孕育成长。神威药业、承德颈复康……一批具有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充满竞争活力的制药企业茁壮成长。2018年全省制药工业主营业务收入达899.6亿元,为1980年的216倍。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下,京冀两地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医药产业协同发展。
2015年1月,京冀相关部门签署合作协议,决定共建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北京药企开始成批主动疏解到河北渤海新区。按照“共建共管共享”思路,入园京籍药企,仍由北京药品监管部门依法实施许可、认证、监管。“生产在河北、监管在北京”,京冀两地医药产业转移异地监管在全国开了先河。
目前,95家北京医药企业入驻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总投资达270亿元。入驻企业的产品以抗肿瘤、心脑血管等领域的高端药物为主,把河北医药工业的发展推向新高度。(记者马彦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