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从“掏粪工”到“大国工匠”—— 李德:就是要把粪勺子“抡出花来”

来源: 人民网  
2019-10-21 11:28:36
分享:

  新中国成立初期,“掏粪工”时传祥受到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记忆。

  进入新时代,“掏粪工”再度涌现杰出代表。37年来,他秉持着让环卫工作“少些味道,多些尊严”的初心,先后进行106项技术革新,9项获得国家专利,4项填补国内特种设备领域空白。

  2018年5月,他从1000多名全国技术能手中脱颖而出,被正式列入“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专家,成为全国第一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环卫工人。

  他,就是河北省沧州市运河区环境卫生管理站站长、党支部书记李德。

  干部子弟做了“掏粪工”

  1962年,李德出生于河北省沧州市一个干部家庭,父母都是军人。但是,干部子弟的“身份”并未给李德的就业带来什么帮助。1982年,参加工作不到3年的他,被“下放”到了清洁队。

  “当时,我感觉命运跟我开了一个玩笑——一下子从天上跌进了地狱,一个20岁的大小伙子整天拿着一把扫帚扫大街,每天还得面对路人的冷嘲热讽。”李德回忆说。

  那时的李德甚至成了当地教育孩子的反面典型。“家长对孩子们说,‘看到了吗?你不好好学习,将来就跟他一样扫大街。’”李德说,面对路人的非议,他心理几乎要崩溃了。

  在被“下放”后的半年时间,李德没回过一次家。他说,家里人肯定接受不了,父亲知道之后,他就有被“打死”的风险。纸里包不住火——这件事终究被他的父亲发现了,不过让他意外的是,他父亲并没有毒打他,而是与他促膝长谈了一小时。最终他父亲给李德两个选择:“一是,帮助他调离清洁队;二是,战胜自己,凭本事堂堂正正地走出去。”

  始终相信“是金子到哪里,都会放光”的李德选择了后者。“通过关系调走不是我的风格,我要靠自己,靠真本事,堂堂正正地走出去!”李德说。

  为了堂堂正正地走出去,李德特意向领导申请安排晚上上班。他白天补习,晚上工作,用了一年的时间补习高中的课程,并得到老师的认可。这时,工作上传来好消息,岗位变动,被领导派去装卸垃圾。也是这次变动,让李德有了和汽车“近距离”接触的机会。

  李德回忆说,那个时候每天到车队的第一件事就是擦车,把车里里外外擦得“跟牛舔得似的”。李德的师傅被他的这种做法感动了说:“以后我给你当教练,你就跟着我学开车吧。”

  当时环卫车辆构造简单、粗糙,大多还需要人力劳动,李德下定决心,要用知识改变现状,为此,他用节省下的钱,大量购买汽车维修书籍,看书自学,不断地摸索。

  一年多的时间,李德就成了单位里的汽修高手——车有毛病,不用拆,一听,就知道毛病出在哪儿……

  然而工作的变动并未停止,到了2004年,领导找李德谈话,李德说,“除了“掏粪工”,环卫工作我几乎都干遍了,不会让我去掏大粪吧?”

  那一年的3月12日沧州环卫部门公厕管理站成立,李德被任命为公厕管理站站长,从此他真成了一名“掏粪工”。

  让环卫“少些味道,多些尊严”!

  两辆吸污车、三辆掏粪车、几个工人、3000元钱,成为当时沧州公厕管理站的全部家当。

  那时候,公厕问题是沧州市的“老大难”。当时厕所陈旧,又多建于低洼地带,清扫不及时,厕所里的粪便到处都是,居民上厕所都要垫着砖头,“垫着脚尖进,跳着舞出来”。

  当时还有人嘲笑他,这次“粪勺子”还能抡出花来?面对这种情况,李德并没有退缩,他说:“既然领导把任务交给我了,我就要负责。”

  当时吸污车过大,无法进入小巷工作。清扫厕所要靠工人一担一担地挑出,一天下来需要80趟才能干完。这份工作又脏又累挣钱又少,常常被别人讥笑“顶风臭八里地”。

  看着辛苦工作的工人,李德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他开始琢磨把大车换小车,靠技术创新来解放双手。

  他找了辆废旧三轮车,自己设计画图。每天晚饭后,当别的环卫工人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节目或去公园散步纳凉时,李德却躲在闷热的家里,趴在桌子上专心致志地设计小型粪便机械作业车的图纸。

  他一会儿涂涂改改,一会儿写写画画,花费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最终他发明了“小型粪便机械化作业车”——工人只需按动操作阀门就能自动完成从清淘到倾倒,身上不会沾染脏污;他研制改装的“自动压缩式固液分离吸污车”,经过几十次技术升级,吸污效率从原先20分钟抽不满一车提高到5分钟抽满一车;他发明的“多功能高压冲洗车”,既能疏通管道,又能洒水、冲洗。

  这些年,李德所负责的技术革新已达109项,获得国家专利9项 ;小型吸污车、小型粪便机械化作业车、吸污车绞盘、压缩式固液分离吸污车,填补了国内特种设备及特种车辆四项空白 ;他成功改造了20多辆环卫车,直接为国家节约改装资金数上千万元 ;他逐步让沧州市环卫系统的粪便清掏机械化作业由18%提高到98%。

  李德说,他就是要通过技术创新,让环卫工作“少些味道、多些尊严。”

  塑造新时代环卫工人新形象

  由于李德在技术钻研上硕果累累、声名远播,因此也成了国内外一些厂家和培训机构的“香饽饽”——有的南方厂家想请他去做技术指导,待遇从高从优……然而,李德并不为所动,他婉拒了所有的“邀请”,继续扎根在沧州环卫一线,安心搞他的钻研发明。

  付出总会得到回报。2018年5月,李德36年的辛苦付出也终于得到国家认可,他从全国1000多名技术能手中脱颖而出,与其他69名全国顶级技术能手一起,参加了中组部在上海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举办的“大国工匠”研修班,而后正式被国家列入“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专家,成为了全国首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环卫工人。

  “这些年,我始终希望利用自己的技能去改善环卫工人的工作环境,让他们的工作更体面、更有尊严。正因为这个,我一直坚持在这个岗位上。”李德说,“我觉得是环卫工作成就了我,如若不是当初那个扫大街的我、擦垃圾车的我、掏粪的我,就不会有现在‘大国工匠’的我。”

  熟悉李德的人都知道,如今的成功都是他用命换来的。研制小型吸污车时,他差点把命搭上;当环卫维修车间主任时,被高压管打到眼上,他忍着剧痛坚持修完机器,才去医院,一只眼睛几乎失明……

  他说,这些年这样的“磕磕碰碰”不计其数。“因为我的工人跟着我,我不能让他们去冒险,我宁可多受点伤。”面对外界的疑问,李德淡然地说。

  “时传祥精神就是不怕脏、不怕累,‘舍得一人脏,换来万户净’。做新时代的时传祥,不但要继承‘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还得要‘懂技术、会创新’。”李德说,“之所以要注册专利,不仅是因为9项专利代表着环卫工作中需要攻克的9个难题,还是因为要通过专利为环卫工人这个群体‘正名’。新时代环卫工人不仅不怕脏、不怕累,还懂技术、会创新。”

  如今,李德正利用闲暇时间为沧州师范学院、沧州职业技术学院义务授课指导,并与沧州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成立了“河北省技能大师工作站”,引导更多的人重视工匠精神和技术创新。

  “我就是要把工匠精神和创新理念传播到大专院校,传播给孩子们。让孩子们懂得无私奉献、吃苦耐劳、勇往直前是通往成功道路上的必要条件。”他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不断创新,走创新之路,才能谱写更动听的人生乐章。

关键词:大国工匠责任编辑: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