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河北大学:当思政课遇上微电影

来源: 长城网  刘澜澜 于仕越
2019-11-08 19:20:42
分享:

   长城新媒体记者 刘澜澜 于仕越

    “我还记得,那是咖啡馆里的一场戏”“可不,那场戏拍的我还挺委屈……”这是在 2019年“繁星奖”河北大学思政课微电影大赛颁奖典礼上演出话剧《幸福微影那些事儿》中的一幕。

  这部话剧讲述的是2013年河北大学探索微电影改革拍摄第一部微电影《幸福阳光》时的故事。

2019年“繁星奖”河北大学思政课微电影大赛颁奖典礼演出话剧《幸福微影那些事儿》。长城新媒体记者 刘澜澜 摄

   上课枯燥?不如试着拍拍微电影!

  “思政课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一门课程,但是传统的思政课教学内容比较枯燥,上课抬头率低。”,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柴素芳说,“那么如何让这样一道内容丰富的‘精神大餐’更好的呈现给学生呢,我们开始探索改革。”

  2013年,微博、微信等网络应用开始兴起,微电影也慢慢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个现象给了柴素芳改革的“灵感”,“‘微风漫延’,我们就在想,能不能借助这个载体,把我们思政课的内容用微电影表现出来。”

  于是,2013年的暑期实践,柴素芳带着学生,借了设备,奔赴唐山去“善行河北”典型人物高淑珍的“爱心小院”进行采访,回来后她和同学们一边写剧本一边拍摄,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第一部微电影《幸福阳光》完成了。

  “《幸福阳光》拍摄完成以后,我们把它用在了课堂教学中,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这给了我们鼓励,让我们看到了微电影教学改革的希望。”柴素芳告诉记者,《幸福阳光》的成功拉开了思政课“微电影”教学改革的帷幕。

  2014年上学期,柴素芳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把根据课程内容组织学生拍摄“微电影”作为课后作业,诞生了16部作品,得到学生们普遍认可。2014年暑期开始,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微电影”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试点,当年拍摄了370部微电影作品。从此,“微电影”教学改革在学校思政课全面铺开。

柴素芳在给学生们上课。长城新媒体记者 刘澜澜 摄

  把思想教育融入微电影制作全过程

  微电影拍摄是一项系统的工程,从确定拍摄主题到剧本写作,从揣摩角色到联系拍摄场所乃至完成表演、录制、剪辑、配乐、旁白等一系列工作,都由学生独立完成,过程虽然不容易,但学生们却乐在其中。

  “这就像做饭,过去是老师做好了直接盛给学生吃,虽然营养丰富,但学生未必喜欢,而现在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准备食材,一起做,这就提起了大家的兴趣。”关于微电影教学改革,柴素芳的比喻十分生动。

  “我一开始选择拍摄微电影是觉得这个形式非常新颖,我感到很好奇,觉得是个新鲜的事物想去尝试一下。”河北大学经济学院大三学生王璟琰告诉记者,他是微电影《笔尖上的守护者》的编剧和男主角,他拍摄的微电影获得了河北大学思政课微电影大赛的一等奖。“我觉得拍摄微电影的方式非常好,这让我们不再单纯被动接受枯燥死板的知识点,而是可以参与其中。就像我们的作品是关于‘不忘初心’和‘工匠精神’的内容,如果只提口号的话每个人都会提,但是写出一个剧本真正把它创作出来的时候体会更加深刻。”

  “我们从来没想到思政课还能这么上,把思政课融入微电影,让这门专业课变得有趣了。”河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姜旭说。

微电影拍摄花絮。

  6年拍了4400多部微电影,2万多名学生参与

  微电影教学改革将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实现了两大课堂的有机联动。河北大学对微电影教学改革投入专项经费,为微电影教学改革创造了良好的办公环境、提供必要的仪器设备,让思政课教师们创新有干劲,“唱戏”有“舞台”。

  六年来,河北大学已经有2.6万名学生参与筹划、拍摄和制作,完成微电影作品4400多部。

  河北大学“微电影”教学改革得到了兄弟院校的广泛认可,全国50多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来校进行学习交流,先后承办了三届全国“微电影”教学改革研讨会。同时,以“微电影”教学为主要成果的教改项目获得河北省第七届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柴素芳领衔的“微电影”教学项目作为教育部首批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政理论课名师工作室”。

  “2017年5月,我们成立了河北大学思政课教学改革微电影研究中心,将微电影教学改革向深、远拓展。今年10月10日,河北大学成立了幸福微影社,目前我们正在筹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微电影教学研究基地……”谈起思政课微电影教学改革的未来,柴素芳充满信心,“我们希望未来有更多高校的老师可以来和我们交流,让思政课教学改革之花绽放的更加灿烂。”

关键词:思政课,微电影,教学责任编辑:裴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