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频道 > 全景河北

【他们,在希望的田野上】系列报道⑤王玉海:专注白菜育种23年 惠农初心不变

来源: 长城网  于仕越 路钦淋
2019-11-29 09:42:00
分享:

  长城网讯(记者 于仕越 路钦淋)“白菜是百菜之王,我现在最爱吃白菜,每天一颗!”说这话的人叫王玉海,是河北省农科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所长、河北省科技厅科技育种创新团队的首席专家、河北省科技特派员。王玉海之所以钟爱白菜,是因为他与白菜已经有23年的“交情”了。

  “我就是个高级农民”

  “大学毕业后,我就到了蔬菜研究所,田间地头就是我的工作地点。”王玉海今年61岁了,说起话来中气十足。粗糙的双手,黝黑的皮肤,很难想象这是个科研人员。

  与其他科研人员不同的是,农业科研者身上带着泥土的“芬芳”,“办公室里种不出好菜来,我们就得俯下身子,扎到地里去。”王玉海一扎就是半辈子。

  1982年王玉海毕业于河北农大园艺系,“那个年代出个大学生,都以为是要到机关里当干部的。”可王玉海心中却有自己的主意,要在农业上做出点名堂来。

  “有些不理解的亲戚朋友会说,这上不上大学都一样嘛,一样的种地!”可王玉海深知自己的不同,“我是做种子研究的,这要排在农作物的第一位。”王玉海说,种子好能达到优质高产,能为农民增收。

  把好种子培育出来,种到地里王玉海才算有了盼头,成长的过程,他还要“精心呵护”,“我就是个高级农民嘛。”能为农户提供优良品种,让他觉得一切都有了价值。

在白菜试验田中的王玉海。长城新媒体记者 路钦淋 摄

  是寂寞吗?不!是爱啊

  研究种子,在外行人看来应该是挺乏味的事,而且能把一个种子研究“明白”需要很漫长的等待,这过程不觉得无聊吗?“年轻时刚开始做这个,也觉得没意思,但随着慢慢深入,还是挺有乐趣的。”

  王玉海说他原来不喜欢吃白菜,可越研究就越来越爱。怎会这样?不应该是“相处”的越久就会越觉得无趣吗?

  “做种子研究是个探索的过程,不知道方向是否正确,失败了就需要重来。”农业科研项目的失败也意味着浪费了好几年光阴,但王玉海说,正是因为这种不确定才更有挑战,才更有动力去创造价值。

  当初之所以选择白菜,王玉海说白菜是“百菜之王”,“白菜原产于中国,它耐储存又好生长,最主要的是它富含维C,对人体有很多益处。”白菜这么好,王玉海当然要研究它。

  “在研究白菜四倍体时候,其实不是为了四倍体去的,在失败中意外收获的。”王玉海继续解释,这父本染色体与母本染色体加倍后,发现出来的不是三倍,而是四倍……从这些专业术语中,才真正感受到王玉海确实是个穿“白大褂”的科研人员。

实验室中王玉海为记者讲解“多倍体”白菜。长城新媒体记者 路钦淋 摄

  那搞这些复杂的实验是为了啥呢?“为了更有营养、更好吃啊!”王玉海夸起他的白菜来可一点也不“谦虚”,“这四倍体的白菜特别好吃,纤维少,梆子嫩还甜。还有这包尖白菜,熬菜特别香……”在他的白菜实验田里,记者可算是开了眼了,大大小小几十个种类,王玉海如数家珍。

  小种子有大能量

  王玉海作为河北省科技支撑项目“根茎叶类主要蔬菜种质资源创新和育种方法研究”主持人、科技育种团队的首席专家,为河北省的育种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尤其是在白菜的育种研究中,“四倍体大白菜种质资源创新和系列品种选育”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名),还有“优质、抗病、早熟大白菜新品种‘多抗55’的选育”、“ 优质、抗病中晚熟大白菜新品种‘多抗4号’”、 “优质、抗病、中晚熟大白菜新品种‘多抗5号’和‘多抗6号’的选育”鉴定成果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这些品质优秀的白菜种,种到咱们农民的菜地里,那可是增产增收的“大宝贝”。“虽然外行可能不了解,但是能得到菜农的认可,给他们带来受益,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功。”

  虽然到了退休的年纪,可王玉海的育新种的劲头儿依然不减。“有国家和省里的支持,我们育种的科研工作会做的越来越好,底气十足!”

  记者手记

  在采访王玉海的过程中,让我真切感受到农业科研人员的“可爱”之处,他们工作领域是我们日常了解不到的,听起来农业科研却是有些无趣。但在他们眼中,哪些植物、农作物是有生命的,他们会开花、结果、授粉,甚至会生病,每天面对这些瓶瓶罐罐的培养皿、绿丫丫也觉得新鲜感十足。其实,我们要说声感谢,在如此需要受得住这份耐心和寂寞的工作中,他们在做的是为农民增产增收,为我们的餐桌增添更多的选择。临走,王玉海给了我两颗试验田中的大白菜,这包含着智慧和汗水、富有着“灵魂”的大白菜,真香!

关键词:白菜,科研,农作物责任编辑:赵鹏